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這項特徵

參加工作第一天,當時招我進來的綜合部主任對我說過一句話:"在這個系統,有一些人是藤蔓(通過某種方式進來的),有一些人是大樹(真正有能力的、需要幹活兒的人)。

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要成為大樹。"


雖然如今我已離開前公司近2年,但老領導的教誨依然記憶猶新。再後來我自己當了管理者,對於"我想要什麼樣的員工"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認識。


這次應喵粉們的呼聲,綜合我自己這麼些年的工作經驗,寫了這篇文章。


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這項特徵


一、對工作的失望大多來源於自己預期過高


我接觸到的大多數年輕人,在工作之初都是抱著極高的期待的(包括我也不例外)。寒窗苦讀16年(or更多),終於有一天可以以我所學為我所用了!然後不久就會陷入失望——發現工作和自己想象中一點也不一樣。


以我自己來說,我本科學的電氣工程,進了國家電網的省物資公司,崗位是物資計劃管理。既要看"專業"的技術規範,又要學新的審查要點。這已經是專業對口單位的對口工作了吧?然而,其實我用到的知識連大學學到專業課的10%都不到。


專業對口工作尚且如此,遑論那些"不對口"的工作。


失望之一:感覺自己大學四年白讀了,學的知識用不到。


這還沒有完。我有個閨蜜,大學的時候讀了三個專業,還拿到了畢馬威的實習。聽起來很厲害吧?她跟我吐槽"每天都被當成勤雜工來用。"


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如此,做了一個多月就感覺進入了"重複機械勞動"的循環。想到自己怎麼著也是SEU最好專業之一畢業的,國網考試又那麼難,重重考核才進來的。結果就讓我做這個?


失望之二:工作沒意思,都是重複機械勞動。


事實上,幾乎沒有哪家公司會上來就給實習生/新人委以重任。如果有,那一定是這個人在畢業之前就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比如讀了四年大學有3年實習經驗,且都是非常出色的那種);或者是那個項目組是新成立的,非常缺人。如果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性質的工作,除非領導想不開,才會給新人"委以重任"。


我當年剛畢業的時候非常不理解這件事,只覺得自己一身才華無處施展,領導你怎麼就看不到我的才華啊。但現在我作為一個管理者,也同樣會做"不給新人重要工作"的決定。


我給寫手團分了三級,最基礎的任務所有人都可以報名參加,稿費我會按照文章質量給付。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關於寫作能力的"摸底",我會觀察一個人在多次任務中的表現,如果寫的好就讓TA試試更高一級的定向約稿。這一階段我依然是有兜底的,會給對方相對充裕的時間,最壞的打算就是"假如這個人的作品不滿足要求,我至少可以迅速找一個已經確定能力很強的來當替補,這樣是不影響我們整體案子傳播的"。如果TA這一檔寫的很好,多次之後我會再讓TA寫寫更高級別的,同時稿費也會增加。到最高級,就可以算是我們的"王牌寫手"了,單篇稿費是最開始基礎任務的幾倍甚至十倍。


為什麼不給新人"委以重任"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當老闆對你能力不確定的時候,貿然把重要工作交給你,意味著他得自己承擔"你做的不好"帶來的損失呀

。開始做渠道的時候,我有幾次因為團隊小夥伴交的稿子不合規,最後不得不自己上手來寫,所以後來就在管理制度上調整了。


我們對於工作的失望,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自己"預期過高"


你能力強,不代表老闆在一開始就認為你能力強。就算你能力真的很強,也得經歷過多次"工作做得好"來證明你"的確能力強"的檢驗,職級才會逐步提升。如果把"工作簡單繁瑣"當做"失去工作熱情"的理由,除了讓你一直原地踏步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好處


這個就是《"升職"超人教你旋風成長法則》那本書的作者,福井克明說的,"取得成果與獲得好評是螺旋上升的"。


有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會經歷"一腔熱血被澆滅"的階段(特別是第一份工作選擇體制的話),開始進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階段。如果你覺得現狀很喪,工作很沒意思的話,不妨問問自己:我工作是為了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覺得"我完成了這個任務就可以下班了",那現階段也沒什麼好改變的,一定是會升職加薪很慢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想做點"事業"的話,可以繼續向下看。


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這項特徵


二、從"無意義工作"到"有意義工作"


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工作都只分為兩種——有意義的工作和無意義的工作(from《"升職"超人教你旋風成長法則》)。


無意義的工作屬於單純操作或者固定流程工作,換句話說給誰都能幹。這樣的工作特徵是:


有明確的截止期限(所以當你接到這個任務,腦子裡只有"不出錯"和"在規定時間完成"兩個想法),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也就是重複機械勞動),沒辦法發揮個性(誰來做都一樣)。因為做的不開心,所以你只想早早做完走人,並不會把自己的閒暇時間也花在上面。如果任務量特別大,你不得不留在公司免費加班。而且因為沒什麼技術含量,即使做得好,也很難引起別人注意,領導只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你覺得這個工作過於簡單所以敷衍地"完成"就行,並不會投入太多的精力,成果也就很難有差異化。且因為工作過於簡單,做錯了就會被批評。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這個循環中,結果就是你會做越來越多的"無意義工作",並且會越來越討厭你的工作。收入不會提高,上班會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有意義的工作從一開始就是需要大量思考才能完成的,因思考是很難有一個緊迫ddl的,所以通常截止期限會比較寬鬆。這樣的工作是差異化的,能力強的人就很容易凸顯出能力。因為是有價值的,做這項工作的人也會感到開心,並不會覺得工作累。而且難度大的工作通常一般都會受到矚目,如果做好了領導會覺得"小X就是了不起",做的不好大家也會覺得"唉,正常的嘛,這麼難誰都很難做好。"


最終,正反饋會越來越多,你會得到越來越多有意義工作,並且越來越熱愛自己的工作。


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這項特徵


三、讓"無意義的工作"變得"有意義"


事實上,90%以上的工作都是重複機械勞動,所以如何從中發現有意義的點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有10種"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的思考方式,我先列出來,然後說說我在不同階段是怎麼用的這些法則的(寫到這裡忍不住再給作者比個心,真的拯救了當年對職場一無所知的我)。


1. 推測委託者的"期待值"

2. 調查委託者"關心的事"

3. 想象工作的"使用者"和"使用場景"

4. 想象"繼任者"和"競爭對手"的行動

5. 關注公司的"六個目的"

6. 把"驚喜"放在心上

7. 通過"數據化"和"分析"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8. 搞清楚"努力"的方向

9. 自己設定期限


財富"從0到1"最重要的就是"專業度",當你有遠超過同行的專業度,自然也不愁收入了。上面這9條,1就是說你要知道這件事你的老闆or用戶他們對於這份工作的最低期待是什麼,如果連最低期待都達不到,那得差評毫無疑問了;2就是你得知道他們最關注的是什麼。3就是你要問清楚你的這個工作是給誰看的,觀察一下他怎麼用你做出來的這個東西,按照對方習慣的方式去做。4就是假如有個人做的比你好,他要來diss你的工作,他自認為哪裡會做的比你好(這就是你要改進的方向)。其他幾個比較好理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書。


以我現在的工作來舉個例子,比如說甲方想做一次傳播,最低預期肯定是這個投放要順利、如期完成嘛。如果我們三天過去了還沒交策劃,或者過了上線時間還沒出稿,這種就叫"低於預期",甲方以後肯定就不會再和我們合作了。


一次傳播通常都會給到很多物料,同時客戶會交代他們的背景。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做一項工作,就是深挖他的目的究竟是啥。


這個裡面有一點,很多行業同學都會遇到的經歷,就是領導or客戶安排讓你去完成任務B,其實他是為了實現目的A。這個A他自己心裡知道,但是他不會告訴你,如果你完成了B任務之後他發現目的A還沒達成,就會對你的工作非常失望(其實並不是你做的不好,而是任務B壓根就不能實現目的A),進而讓你去做任務C。


結果就是你白忙活了一場,你的領導/客戶對你不滿意,你還認為他們是emmm,"我這麼辛苦做了這麼多工作你怎麼都看不到"。


想要省掉無用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建立好評,你需要在一開始就問清楚他的目的A是啥。


比如說有一個人問"怎樣才能讓貓不拉屎",這個問題乍聽上去是非常荒謬的,但隨著你繼續深入挖掘,你會發現他的苦惱其實是"我家布偶貓軟便,粑粑蹭的家裡到處都是的",要解決的問題轉化成了"怎樣才能不讓布偶貓軟便"。如果你不問清楚需求,直接就應承下來,說"好的,我去看看怎麼讓貓不拉屎",結果就是你會偏離目的越來越遠。如果貓真的不拉屎了,得了病,那提需求的人還會埋怨你"都賴你的餿主意貓才生病的"。


舉一個我們前段時間發生的例子。我們有個客戶想做一個傳播,他其實是想宣傳一個概念,但是一開始提需求的時候方向卻是讓我們蹭一個熱點。但那個熱點其實風險很大,屬於敏感內容,評估之後我們團隊就向對方提出了這個不合理,如果要是觸碰到紅線了可能我們要承擔輿情和法律的雙重風險。細問之下才發現他們的目的不是"蹭熱點",而是"宣傳概念",我們就用了一種巧妙的方式把概念植入了進去,並沒有蹭任何熱點。最後這個案子做的很成功。


6就是要做"超出預期"的工作。1是最低預期,如果只滿足了1我們就和其他供應商沒啥兩樣了。比如剛剛那個例子,我們給對方指出了風險點,就會給甲方留下"這個團隊考慮真周全"的印象,增加對我們的好評。類似事情還有很多,就相同費用情況下我們會比同行做的更細緻,多個理由疊加起來甲方就樂意經常找我們了。


那個3也是"增加驚喜"的環節之一。比如領導讓你做一份報表,結果是財務小姐姐要用。你交了表,發現財務小姐姐正在把你的報表中的數字摳出來,填到她自己的表裡。工作量大不說還很容易弄錯。你就可以問財務要一份她那個表的模板,直接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填好,省了她的工作量,對方一定會非常感謝你的。


5的意思是即使你是一個小員工,也要站在公司領導的角度考慮公司經營最在意的是啥。舉個例子,比如我現在是老闆,我肯定在乎公司花了多少錢。對於一個財務來說,如果他僅僅是會"記賬",頂多滿足了"最低預期",能給我省多少錢才是我最關心的。我肯定更樂意僱傭那個省錢的財務。


篇幅限制,例子就不舉更多了,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工作看看有哪些可以改進的點。


這些"專業度",歸納起來其實都是"用戶思維"——你要知道委託給你這項工作的人、使用你工作成果的人、僱傭你的人,他們究竟在乎什麼,想要什麼,關心什麼


同樣一份工作,在你的同事看來也許是重複機械勞動,但你找到了其中可以改進的點,並且超出了領導/客戶的預期完成,升職加薪最快的當然就是你啦~


好了,我來總結一下:

1. 覺得自己大學四年白讀了,或者覺得工作沒意思,多半是因為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放下"心氣高",先從好好做最基礎的工作開始吧,是金子永遠會發光。

2. 工作分"有意義"和"無意義"兩種,90%的工作都是"無意義"的,我們要做的是自己找到"無意義工作"可以改進的點,從而使工作變得有意義。

3. 你要知道委託給你這項工作的人、使用你工作成果的人、僱傭你的人,他們究竟在乎什麼,想要什麼,關心什麼。這些都滿足了,升職加薪少不了你。只盯著錢還真輪不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