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小竹筍撬動鄉村振興大產業

揭陽:小竹筍撬動鄉村振興大產業

成片的麻竹筍種植基地,成了興農富民的“綠色銀行”。

  走進“中國竹筍之鄉”揭東區埔田鎮,只見漫山遍野的麻竹鬱鬱蔥蔥,一片生機勃勃;漫步在該鎮的大街小巷,只見街道乾淨整潔,道路兩旁的商鋪整齊有序,一座座多層的小樓拔地而起……眼前的美麗鄉村畫卷是該鎮大力發展竹筍產業,實現富民興村強鎮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鎮因地制宜,堅持‘生態埔田、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麻竹筍生產,提高土地創值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取得了喜人成績。”埔田鎮黨委書記謝昭傑說,竹筍產業已成為埔田鎮推進綠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中具有帶動性、標誌性的重要產業。

  據介紹,作為揭東區竹筍生產核心區,埔田鎮通過建基地、擴規模、抓出口等措施,使麻竹筍種植規模和產量逐年增加,目前該鎮麻竹筍種植總面積超3萬畝,2018年竹筍總產量10萬多噸、總產值約11.5億元,2018年竹筍罐頭出口總量6.83萬噸、出口總額達10.09億元,竹筍產業已成為埔田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該鎮先後榮獲“中國竹筍之鄉”“廣東省麻竹筍技術創新專業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中國特色小鎮”“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等稱號,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審核批准的“2019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最近,該鎮被認定為2019年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竹筍是該鎮此次入選專業鎮的主導產業。

  竹筍產業蓬勃發展昔日荒坡地長出“綠色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埔田鎮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竹筍產業,讓昔日的荒坡地長出了“綠色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埔田鎮境內多丘陵、山地,土壤呈酸性,適宜種植麻竹等熱帶植物。多年來,該鎮通過合理規劃,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三高”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為方向,大力發展麻竹筍生產,麻竹筍種植基地面積逐年增加。同時,多方籌措資金用於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和種苗補助,扶持、鼓勵、引導農民合理開發可耕種的荒坡地,發展“綠色經濟”;以政府為紐帶,幫助企業、農戶與農村商業銀行建立資金扶持關係,搭建暢通便捷的融資平臺,強化發展後勁,做大做強竹筍產業鏈條。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埔田鎮鎮長方曉東說,去年,省委、省政府把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重大行動,印發並實施《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3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只有推進產業化經營,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曉東說,為整合鎮內竹筍生產企業的技術和規模優勢,埔田鎮通過發展“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增強農業發展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成立了竹筍協會,搭建起麻竹筍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平臺,帶動周邊農民從事竹筍生產或加工,促進了竹筍產業化經營發展。此外,該鎮還積極實施龍頭振興戰略,採取針對性措施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扶優、扶強、壯大一批企業,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發展科技含量高、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回收”一條龍產業鏈條,引導企業通過建立自屬的農產品基地與農戶簽訂產銷協議,採取訂單、合同種養形式,推進農業農場化、生產基地化進程,大力提高竹筍生產、加工銷售能力,有效解決產前、產中、產後的問題,降低農戶經營風險,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堅持“科教興農” 不斷提升竹筍標準化種植水平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近年來,我鎮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立完善‘麻竹筍技術創新信息平臺’,為企業和農戶提供信息諮詢、技術培訓、市場分析等服務。”埔田鎮副鎮長黃裕林說。為提高埔田竹筍的產量和品質,埔田鎮還和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建立對接協作關係,依靠省農科院先進的技術和專業的人才進行科研攻關,研發新產品,提高埔田竹筍產品附加值。同時,協調各方力量,實施了《竹筍種苗培育技術規程》《竹筍栽培技術規程》《鮮筍質量要求》等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對竹筍從生長到產出新鮮竹筍的全過程嚴把質量關;針對竹筍加工產品,實施《竹筍罐頭技術規範》《衛生標準操作規範》,在生產全流程保障了竹筍製品的高品質;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推廣團隊,向竹筍種植戶傳授科學、標準化種植方式;大力發展竹筍深加工,加強竹筍製品的研製和開發,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提升竹筍標準化種植水平、提高竹筍製品科技含量和檔次的同時,埔田鎮還採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形式,積極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目前,該鎮竹筍產品主要銷往香港、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土耳其、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成為農業創匯的主導產品。產品以“清水竹筍罐頭”的形式出口,始終保持質量安全“零事故”,深受消費者青睞。

  依託優勢打響品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支撐

  今天要吃什麼?去埔田吃筍!每年竹筍盛產期,埔田儼然成了粵東地區市民餐飲娛樂的一個好去處。近年來,埔田鎮委、鎮政府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大力拓展竹筍產業鏈,以竹筍文化為載體衍生出來的旅遊、餐飲服務業,吸引了大批遊客,使埔田竹筍產業更完善、更具競爭力。

  為推動筍食特色文化發展,打造美食、旅遊名鎮,該鎮充分發揮竹筍的品牌效應,以“AAA”級國家旅遊景區萬竹園及念恩山旅遊景區、東籬香、聚香園、態康源山莊等為依託,帶動鄉村遊、農家旅館等旅遊和餐飲業發展,著力打造特色休閒產業,讓廣大市民到埔田親身體驗挖筍、煮筍、品筍、賞筍的樂趣。值得一提的是,該鎮於2017年7月成功舉辦了首屆竹文化節,進一步提高了埔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為推動餐飲旅遊的發展,該鎮還籌資2900萬元對縣道X114線埔田平交至劉厝寨段進行升級改造,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計劃總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埔田美食一條街,項目建成後使埔田竹筍產品和“筍宴”、筍食文化等特色品牌越擦越亮。

  在“埔田竹筍”這一產業的推動下,埔田鎮將自身打造成為集“產業、旅遊、生態”三位一體的國家級特色小鎮,“埔田竹筍”已然成為我市一張文化旅遊和發展名片。“下一步,埔田鎮將抓住被認定為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審核批准的‘2019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的契機,在一個產業(即竹筍產業),三個延伸(即特色餐飲、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的基礎上,進一步融產業優勢、交通優勢與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於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謝昭傑表示,埔田鎮在建設經濟活躍、特色明顯的竹筍產業強鎮的同時,將著力完善功能配套,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全面提升城鎮形象和品位,助力鄉村振興。

  埔田鎮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項目簡介

  埔田鎮十分重視竹筍產業發展,去年以來,該鎮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申報入庫,並督導項目實施,促進竹筍產業富民興村強鎮。通過申報,該鎮共有2個項目入選2019年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庫。

  一、新嶺村筍殼加工項目(項目實施主體:廣東新路仕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新路仕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型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與國內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示範企業、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揭陽市一家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2016年,該公司加入揭陽市中小型高新科技企業的培育庫。

  該公司堅持以解決農林廢棄物汙染環境問題為目標,以回收及再生利用農林廢棄物為重點,開發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減少環境汙染,提高農林廢棄資源利用效率,為農村廢棄物資源的綜合利用開闢了一條新路。該公司在進駐揭東區埔田鎮之後發現在竹筍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筍殼,由於當地農戶的環保意識不強,出現筍殼亂推亂放現象,給環境衛生造成一定的汙染。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該公司開發了筍殼資源再利用技術,將筍殼回收之後,通過粉碎、烘乾等技術進行初加工,製成專用竹粉並銷往各地,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有效改善筍殼對環境的汙染。

  此次該公司承擔的項目建設地點位於新嶺村老龍前飛地,內容包括筍殼生產車間升級改造,主要引入燃氣鍋爐1套、烘乾配料系統1套、多層旋迴滾筒1套、旋風桶2套、管道和排氣1套、離心風機2套、配電櫃1套、粉碎機1套、除塵系統1套;印發培訓資料,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達300人次以上。該項目建成後將提升該公司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能力,在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收入的同時,對埔田鎮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竹筍加工(項目實施主體:揭陽市雄佳食品有限公司)

  揭陽市雄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公司逐步走向由機械代替人工的自動化生產企業。目前該公司主要對竹筍進行初加工,年加工總量2720噸。

  該公司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致力發展當地特色食品產業,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竹筍的優勢,大力發展竹筍加工,助力埔田特色竹筍產業做大做強。該公司堅持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不斷創新,配置專業研發室,開發了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從而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該公司業績逐年穩步增長。同時,該公司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與當地麻竹筍種植戶簽定協作協議,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結構模式,帶動周邊麻竹筍種植戶500多戶。此外,該公司還引進了2條先進的自動化竹籤生產線,充分利用竹筍非生產季節,將老化的麻竹砍掉作為生產竹籤的原材料,解決了困擾農戶因竹筍在非生產季節無收入的難題,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此次該公司承擔的項目建設地點位於埔田村,內容包括進行品牌打造,提交商標註冊申請1個;開展科技培訓,印發300冊種植加工技術材料給農戶;促進三產融合,完善加工設備,包括:訂製帶清洗功能的切絲機2臺,帶清洗功能的切片機2臺,帶清洗功能的切丁機1臺,自動化傳送帶1套,竹筍自動化殺青池5個;助力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總長500米、寬3.5米的道路。該項目完成後,預計參與項目農民年人均收入提高11.1%,帶動農戶80戶,社會化服務面積新增600畝,新增品牌數量1個,預期產生社會效益40萬元,產生經濟效益34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