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溪:疫情下的別樣“植綠圖”

湖北竹溪:疫情下的別樣“植綠圖”

源茂林場組織林農栽植樹苗。 竹溪縣林業局供圖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影響。如何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爭分奪秒搶時令開展春季林業工作,把疫情對林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湖北省竹溪縣分區分級抓好春季林業生產,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描繪了一張別樣的“植綠圖”。

創建無疫村 種出致富果

位於竹溪縣南部山區的源茂林場為抓好疫情防控、春季植樹、春季防火3項主要工作,組成3個聯防聯控小組,在源勝、菜子壩、黑溪溝3個村開展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林場黨委組織了3支黨員突擊隊和6個黨員先鋒崗,堅守交通要道的每一個卡口。

源茂林場分區分片組織林農在“桃菜”公路兩旁、零星荒地、農戶房前屋後栽植梨樹、核桃等苗木3000餘株。林場同時派出防火宣傳車發放宣傳單,嚴格執行農事用火管理規定,並組織67名生態護林員開展野外巡山護林,確保轄區內不發生森林火災。為拓寬農民就業致富渠道,林場扶持了116戶林農種植魔芋等中藥材430畝,以獎代補鼓勵農戶養殖林下蜂1830箱,管護核桃基地2500畝,完成了16萬棒反季節食用菌棒注水管理等工作。

竹溪縣雙竹林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季補植補造。林場採取村民佩戴口罩、測量體溫、分散作業、分時栽植等方式,開展春補春造,計劃栽植優質楠木500畝,有序推進國家楠木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

竹溪縣的源茂、雙竹等7個林場從疫情宣傳、卡口把控、武漢返鄉人員重點監測、全民檢測體溫、衛生環境整治等方面著手,連續奮戰了1個多月。目前,7個林場未出現確診或疑似患者,實現了“無疫村”的目標。

村民不出村 滿山植綠茶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植樹造林黃金季節。竹溪縣蔣家堰鎮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趁著天氣晴好,科學有序地組織返鄉村民,在山坡栽植茶苗。蔣家堰鎮利用有利的雨水墒情,分區域分村組在蘆溝口、富強等村組織村民戴口罩,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錯時下地為茶葉栽植基地除草、整地、挖窩、栽苗。林業技術人員分片現場指導,確保栽植質量。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我們要防得住疫情,聞得見茶香。”蘆溝口村黨支部書記柏元軍介紹,盧溝口村組織返鄉農民工分時下田,分散勞作,安排專人每日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測量體溫,督促戴口罩勞作。

“今年的疫情,不許走親串友,不許外出閒逛,暫時也沒法外出務工。我們要栽種茶樹,歡迎你們來基地種茶。”大東溝村的微信群裡,茶葉種植大戶蘇玉魁、盧大平發出在家門口茶葉基地務工的呼籲,得到村民的踴躍響應。王安國、陳揚軍等10餘名原計劃外出打工的勞動力紛紛加入種茶隊伍。

為加快種植進度,蔣家堰鎮將暫未外出返崗的村民組織到產業基地務工,既緩解了勞動力缺乏問題,又讓不能返崗的農民獲得現金收入。今年春季,蔣家堰鎮計劃發展茶葉基地6000畝、漆樹1700畝、藥材1000畝、樹莓500畝,全鎮每天可提供約1000個基地務工崗位。

田園植新綠 打出組合拳

水坪鎮嚴格防控疫情,要求村民下地不成群,田間地頭不扎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1.5米以上,出門戴口罩,進門勤洗手,在保安全的同時提高春季植樹造林效率,發展食用菌、茶葉、脆李、山桐子、生漆等特色產業。

水坪鎮田埡村是2020年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為了打造“一村一品”,實現“一村一特色”,田埡村瞄準了產量高、銷路好、市場穩定的脆李產業。全村以“集中發展+分散種植”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流轉土地、開墾荒地,計劃集中發展脆李600畝,目前已栽植400餘畝。田埡村將果木種植與庭院整治相結合,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空間,每家每戶能栽盡栽,在提升庭院環境的同時,增加經濟收入。

“今年我們準備把那塊荒地開墾出來,再發展300畝茶葉。”梨樹灣村黨支部書記梁旭東指著不遠處的地塊信心滿滿地說。茶葉一直是水坪鎮的傳統特色產業,為了鞏固優勢產業,水坪鎮計劃以黃龍、洛河等4個片區為中心,規模化種植茶樹6000畝,每個片區再集中打造一個示範點,每個示範點面積不少於1000畝,通過抱團梯次發展,打造高效茶園。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全鎮計劃在發展茶葉的同時,複合式套種山桐子5000畝、生漆3000畝、李子1000畝。目前,全鎮已管護老茶園1萬餘畝,新建茶園的5個村已全部動工。


湖北竹溪:疫情下的別樣“植綠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