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巨大災難,為什麼有人現在歌頌他?

爾朱少帥


提起楊廣,我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荒淫無道,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等等,恨不得把這些用來形容亡國之君的所有負面評價都安在他身上。而且歷來的影視劇也把楊廣的昏君的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一般都是這樣的:



看起來真的和我們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楊廣的樣子一模一樣。但是,楊廣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首9看看各位大家的評論:

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鄭振鐸:“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胡戟:“在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從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歷史關頭,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六人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遠的是隋煬帝和武則天。可後面這兩位在歷史上卻是髒水被潑得最多的。”

由此看來,我們應該客觀的去評價楊廣的一生,而不是簡單的就把他歸位暴君一類。那他到底做過什麼呢?

1.出兵伐陳,隋朝統一。開皇九年(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為行軍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

2.開進士科,形成完整的選才制度。隋煬帝楊廣這一舉措,對我國的科舉制度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廢除了以往的九品中正制,選才用人注重才學品質而不是門第高低。這對於門閥制度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3.西征吐谷渾,疏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離。

4.疏通南北大運河,促進經濟的發展。

大運河的疏通,使得南方的糧食和貨物可以通過河運往來於南北,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並且在洛陽形成幾個大的糧倉,比如回洛倉,興洛倉。在唐朝建立的一段時間內,都依靠這兩個糧倉。

但是,楊廣確實有許多過錯。他弒父殺兄,三下江南,三徵高句麗,使百姓名不聊生。尤其是三徵高句麗,均已失敗告終,這極大的消耗了民力,遠遠超出了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而且他不體恤民情,修建大運河,廣徵百姓,使田地荒蕪,只為了他能風風光光的下江南。不注重百姓的休養生息,加之他不斷的征伐,最終導致民怨四起,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導致了隋朝滅亡。


學海一扁舟


亡國之君都沒有好名聲!

楊廣即位時,從東漢發展起來的士族掌握著很大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特別是官員任免,大部分只看門第。楊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推出科舉制,這就得罪了絕大部分的豪族。楊廣有才,想借著轟轟烈烈的國家工程、對外戰爭來把整個帝國綁上自己的戰車,在這個過程中把帝國資源整合到自己手上,但這樣就把自己推到了豪族的對立面。楊廣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底層民眾的忍耐力,低估了豪族反對自己的決心,遂使大隋朝一亂而不可收,身死國滅。

但是,楊廣建成的大運河,千年後仍發揮巨大作用。他未完全成功的徵高句麗、科舉制,李世民、武則天接著做了(科舉制一改以前的以門第取士,影響了以後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廣是具有大視野的開拓者。

總之,楊廣幹勁太足,步子太大,好似一個只看前路不顧腳下的人。所謂給當時造成了巨大災難,有一部分是李唐的官方宣傳,但其所作所為,雖然激進,卻可以認為有一定的歷史前瞻性,這就是有人稱讚他的原因吧。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現在流行黑洗白/白抹黑/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如紙上談兵的趙括本來千年歷史早有定論/總有那麼一小撮人非要給趙括洗白成軍事天才/把鍋甩給廉頗/如諸葛亮以一州之力對抗十倍力量於己的曹魏/仍將曹軍打得龜縮不出/諸葛的傑出軍事才能是無法否認的/但偏偏有人攻擊諸葛不會打仗還不如劉備等/如劉禪明明是昏庸無能的亡國之君卻有人非把他洗白成心懷萬民的仁義之君/如一代戰神岳飛出身農民僅十餘年就升遷到了樞密副使太尉節度使/岳飛農家子弟沒有任何背景也無資財如果沒有無與倫比的戰功怎會升遷如此之快就這樣還有人汙衊岳飛的戰功都是岳飛的後代虛構出來的/在這樣情形下楊廣這個殘暴之君自然也有宵小之人為了標新立異/吸人眼球來給隋煬帝洗白7


一葉孤舟1A


隋煬帝楊廣在當時確實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後世認為他荒淫無道,殘暴昏庸,“弒君父,殺兄弟,驕淫無度”,那為什麼有人現在歌頌他?是因為客觀看來,隋煬帝楊廣的政績並不差,甚至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實,與玄武門之變,嗜殺兄弟的李世民相比,楊廣並不算壞,而且政績也十分顯赫。

後世之所以將他與歷史上殘暴的商紂王相比,是因為隋朝在他手裡結束了,李淵和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奪得政權的合理性,當然要抹黑他。

楊廣從小就文武雙全,出類拔萃,深得父親的喜愛,以非嫡身份,擠掉哥哥當了太子。



從他即位以後,一直就沒有消停過,做了很多大事,其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彪炳史冊。

其一,開鑿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大運河的作用,不亞於長城,它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連接長江和黃河兩個流域的文明,利在千秋萬代,現在仍然受益。



其二,開創了科舉制度,選賢任能。使天下人才集聚京都,打破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九品中正制,為後世提供了招賢納士的經驗。

其三,統一了國家。他率領隋軍攻佔了建康,活捉了陳後主,消滅了南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三百多年的封建割據局面,統一了國家。

其四,開疆拓土,將青海納入國家的版圖。楊廣率軍親征,打敗了吐谷渾部,第一次將青海幾乎全部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歸入郡縣體制。

其五,打通了絲綢之路。楊廣率領大軍從長安出發,一直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是古代封建君王第一個到達西北如此偏遠的地方。西域27國君主與使臣紛紛朝見,表示臣服,促進了東西方貿易。

其六,三次東征高麗。當時的高麗對隋朝有侵犯行為,楊廣調集軍隊一百萬人,三次東征,最後議和收兵。



其七,遷都洛陽城,建立了東部地區的政治核心,加強了中央統治。

隋煬帝楊廣一度讓國庫的糧食夠全國百姓食用50年,讓隋朝到達了盛世巔峰。

楊廣可謂才華橫溢,他留下的詩就有上百首,被歷代名家所推崇。



楊廣的失敗之處,就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太想建立豐功偉業了,結果事與願違。

他修建大運河,大興土木,濫用民力。他年年遠出巡遊,三遊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遊都大造行宮,從行之人多達數十萬人,嚴重騷擾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徵高麗,窮兵黷武,終於激起了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

最後,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在江都,被表哥李淵乘機奪取了政權。


子龍威武煮酒談史


過分的歌頌一個歷史人物和過分的抨擊都是不正確的,畢竟人無完人,好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壞人可能也有好的地方。

我們要正確的看待一個歷史人物就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要從人物性格和歷史功績等各個角度全方面的評價一個人。


我們一方面要看到的楊廣弒父殺兄的心狠手辣,果斷無情,又要看到楊廣在堅韌隱忍的頑強性格。

我們既要看到楊廣對隋朝官制、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對後世的影響,看到楊廣繼位初期對經濟方面賦稅徭役減免,實施均田制給百姓帶來的好處。

同時也要看到楊廣後期統治時期窮兵黷武,不斷的對外發動戰爭,三佂高麗,勞師動眾給廣大百姓帶來的沉重負擔。

我們既要看到隋煬帝楊廣大興土木興建東都洛陽,開鑿運河,每月徵發兩百萬民夫,日夜趕工修建給人民帶來的沉重徭役之苦,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大運河在促進物資流通,經濟發展和軍事上帶來的巨大的好處和作用。



所以說從功績上來說楊廣還是給中國人民留下了一些東西,為後世的經濟發展,物資流通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只不過是因為手段過於血腥,壓迫過於嚴重,給當時的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同時無情本是帝王家,所以為了爭奪皇位發生的流血事件,其實在歷史上算不得什麼,成王敗寇而已。


逝去即歷史


不少人可能是混淆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因而才出現說有人歌頌楊廣的。

隋朝三任皇帝,只延續了短暫的39年,其中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在位23年6個月,隋煬帝楊廣在位13年8個月,隋恭帝楊侑在位1年左右。

隋文帝楊堅政治穩健、生活簡樸,他統一了南北朝,分而治之地穩定了突厥的關係,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考試製度”,開建了大運河,發展了生產和貿易,建立了官倉義倉……作為開國皇帝,在任期間便建立了人民休生養息、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的“開皇之治”新局面,為唐朝及以後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煬帝楊廣政治上急於求成,生活上窮奢極欲,管理上殘暴無比,因而導致民怨四起,終至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但是從政治抱負及其造福後世方面來講,楊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是他開通了南北大運河,促進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二是他開疆拓土,東征契丹、高句麗、琉球,南征越南,西征吐谷渾、突厥,暢通了絲綢之路;三是他進一步改革了政治,開創了科舉考試,促進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所以,楊廣對當時來說是殘暴無比,民不聊生,因而也是被唐朝黑得很厲害,但對於中國的後世卻也功不可沒。功過應當區分。


WILLSON39


楊廣雖然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巨大災難,但是在開創了科舉取士制度,修建了大運河,為國家開疆拓土,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四大方面功勳卓著,所以現在有人歌頌他。

隋煬帝楊廣這個人物,在窮奢極欲、揮霍浪費方面明顯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巨大災難;在文化領域,在中國古代文學方面,又明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褒揚。

但其它許多方面既是他的過,也是他的功。對楊廣的功過是非,我們要進行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

一,隋煬帝楊廣給當時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

一是,開鑿大運河、修築東都洛陽,工程浩大,歷時長久。過分追求規模和速度,完全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

當時全國人口4600萬,除去老弱婦孺,被徵發兵役、勞役的壯丁多達3000萬人次,濫用民力, 草菅人命,徹底破壞了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導致田地荒蕪,路有餓殍,民不聊生。

開鑿大運河,致使民怨沸騰,留下千古罵名。這一點跟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相似:萬里長城邊上始終站著一個孟姜女。

二是,頻繁發動戰爭,窮兵黷武。

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耗費人力物力太多,導致民生凋敝,百姓不堪其苦。

三是,生活驕奢淫逸。

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遊幸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同行,揮霍浪費十分嚴重,所過州縣被搜刮一空。的確給百姓帶來的是災難。

二,有人現在歌頌楊廣的原因:

一是,科舉取士制度由隋煬帝首創。

科舉取士,唯才是舉摒棄了官員的世襲化,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為中下層讀書人開通了致仕的道路,促進了崇尚讀書的社會風氣,保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子從政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

對東亞許多國家,乃至於對西方許多國家官員選拔制度都有較大影響。

二是,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有著巨大的歷史作用。

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南北交通大動脈。

大運河極大地便利了交通運輸,加強了南北航運能力,並具有分洪、排澇、灌溉、給水作用。

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建設和城市繁榮、推動了全國經濟發展,維護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的穩定。

大運河無論長度、寬度、水深、通航能力,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大運河1994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運河雖然在取直於元代,但隋煬帝楊廣功不可沒。皮日休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三是,隋煬帝楊廣在為國家開疆拓土方面也具有極大的功績。

1,隋煬帝楊廣迫使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為後來的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隋煬帝對契丹的戰爭,拖延了契丹的進一步強大。

3,隋煬帝西巡,遠涉青海和河西走廊。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

4,隋煬帝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

四是,隋煬帝楊廣有非凡的文學造詣,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

“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 。“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隋煬帝的《野望》和《春江花月夜》,王夫之說:“四句兩聯,特有貫珠之妙。” 朱乾:“即唐人能手,無以過之。” “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

隋煬帝的詩文在文化領域,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隋煬帝的詩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百年陳梁靡靡詩音之中,恢復了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精神。可以說他開創了“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隋煬帝可以說是唐詩之祖。

結論:隋煬帝楊廣雖然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巨大災難,但是開創了科舉取士制度,修建了大運河,為國家開疆拓土,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四大方面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歷史上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值得人們現在歌頌他。所以,楊廣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巨大災難,有人現在歌頌他。


初曉兒


楊廣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在位期間因為濫用民力以致民不聊生,最終導致全國遍地起義,身死國滅。然而,楊廣其實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帝王,他希望自己能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的偉大帝王。從他的年號“大業”就能看出楊廣的雄心壯志。對楊廣的評價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弊在當代,功在千秋。在他在位的短短14年時間裡,楊廣主要有三大功績。這是後世歌頌他的根本原因。


第一,開科舉

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楊廣正式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場科舉考試,從此社會各階層有了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它打破了中國古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門閥政治,使得下層人民起碼有了可以上升的通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有了流動的可能。門閥政治的核心是:只有世家大族才能為官,平民百姓想當官,門都沒有。



科舉制度的實施使得廣大人民有了通過和平手段改變命運的可能,從此有了期盼。這極大地激發了社會的活力,對於後世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正因為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科舉制自605年由楊廣正式確立以來,被後世所有朝代沿用,直到光緒31年(1905年)才正式停止,歷時1300年,可見其巨大的影響力。

第二,開鑿大運河

開鑿京杭大運河是楊廣的第二大功績。這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連接中國南北的經濟、政治、文化。大運河對於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對於中國南北方分裂400年後的民族融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運河是造就中華民族的要素之一。後世所有朝代都從京杭大運河中獲利,真可謂是利在千秋。然而,由於大運河工程龐大,楊廣卻要求短短几年時間裡完成,使得廣大人民不堪重負,怨聲載道,激起民變。


第三,重新開通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時期開通並經營的,在促進中西方文化經濟交流、加強中央對西域控制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自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原紛爭四百餘年,歷經三國、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在這黑暗的400年亂世中,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對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絲綢之路斷絕長達四個世紀。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敏銳的的覺察到已經到了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時候了。他要像漢武帝一樣,宣揚大隋國威,造福中原和西域人民。實際上,他也做到了。楊廣親征並擊敗了吐谷渾,首先控制了河西走廊。然後在張掖會盟西域各國,開通絲綢之路。楊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親自巡視河西的皇帝。打通西域的功勞,怎麼宣揚都不為過。

總結

以上講的的任何一點功績,只要做成一件,就算是千古一帝了,然而隋煬帝一口氣在14年時間裡面都做成了。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不能不佩服。然而,正是因為操之太過急,民眾不堪重負,沒法活命了,只能被逼造反。這是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性格的惡果。想想確實很可惜。


哈達博士


其實很多人對歷史的瞭解,都是來自各種演義小說。比如雍正皇帝的如何殘暴不仁,還有血滴子啥的殺人武器。可憐雍正皇帝一個為國嘔心瀝血優秀的帝王,被無辜的黑化了多少年。如果沒有二月河翻閱了大量史料寫了一本小說,並且拍成了電視劇。還原了雍正真正的歷史面貌。雍正不知道還要被黑到什麼時候。沒有雍正嘔心瀝血,哪來的他兒子的乾隆盛世。

隋煬帝其實也是如此。與其說隋煬帝如何橫徵暴斂,窮兵黷武,造成的民不聊生,被農民起義推翻。還不如說是遭遇了陰謀。史料證明,自隋文帝開國以來,隋朝國力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即使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遠征高麗開疆擴土,耗費了一些國力,但並沒有動搖國本,老百姓日子也並沒有小說裡寫的那麼誇張。而且史料也並沒有隋煬帝時期發生過重大的天災自然災害的記載。根本談不上什麼民不聊生。而小說裡吹得神乎其神的瓦崗軍,不過就是不入流的土匪窩罷了。連衰弱的宋朝都能輕易消滅水泊梁山和方臘農民起義。何況還是國力很強大,也並沒有強大外敵覬覦的隋朝。可以說那些所謂的農民起義不過就是幾個不值得隋朝重視的跳疙。

這樣一來就產生一個問題,國力軍力都很強大,而且未傷元氣的隋朝,又沒遇到天災,怎麼就隨便的輕易倒下了?看看李淵的官職吧。如果沒有這個好像是鎮國公吧?趁隋朝主力軍隊遠征,內部空虛的機會起兵謀反。隋朝根本談不上會滅亡。說白了就是本來應該幫你看家護院的保安隊長,反而趁你不在家,帶人把你家給抄了。而這個被隋煬帝信任的李淵,可還是他的親戚。謀反就是謀反,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也就變成了起義,不過就是一種粉飾。

開元盛世知道吧?隋煬帝死了還沒涼透,只是換了一個皇帝,立刻從民不聊生就變成盛世了?你覺得合乎邏輯嗎?即使是現代社會,有現代科技的支撐,解放建國後也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唐朝李淵李世民比現代人還牛?你信嗎?

所以只有一個答案。謀反的李淵李世民,篡改了歷史。竊取了隋朝兩代皇帝的果實。為了粉飾自己的謀反,抹黑了雄才大略的隋煬帝。


實現一個曉目標


楊廣功過參半,活在他的年代平民百姓極其痛苦,但他畢竟給後世留下了選拔人才的新模式以及大運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些都是功勞!錯就錯在,此人過於急進,一件大事都未徹實辦妥就做第二件事,搞得上至貴族下至平民沒有不反對,焉有不亡國之理?不被人挖出來鞭屍就很不錯了!寫史書的人更是把他作為反面教材去寫,所以就成了昏君,暴君,但真正的昏君,暴君是絕對沒有建樹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