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殺傷力”有多強?

斗轉星移,冬去春來,陽春三月正是草木返青,春風送暖的時節。由於這段時間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也越來越多,氣溫開始由冷轉暖。不過,在某些年份這樣的回暖並非“一帆風順”,有時會出現初春氣溫回升較快,而在春季後期氣溫較正常年份偏低的現象,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倒春寒。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特點不一,因此各地出現倒春寒的時間不同,各地氣象臺對倒春寒的標準也有所差別。上海倒春寒的定義是:入春以後到4月底,出現3個候(5天為一候)的候平均氣溫低於同期常年值1℃以上,則為倒春寒。

  此外,農業上也有倒春寒,主要根據對農作物的影響而制定,和氣象上的倒春寒有所差異。

  談到倒春寒,首先要了解一下冷空氣。春季冷空氣活動仍然頻繁,3月的冷空氣過程和冬季相似,其中寒潮是冷空氣過程中強度最強的一種,可以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48小時日平均氣溫下降10℃以上。而到了4月,冷空氣過程會有所變化,表現為天氣回暖快,長江中下游地區48小時日平均氣溫一般下降6℃左右。

  上海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愈指出:氣象上所指的倒春寒首先是一個短期氣候的概念,通常可能要持續幾個候,甚至幾個旬(10天為一旬)。而冷空氣過程影響的時間只有幾天,兩者在時間尺度上明顯不同。因此,倒春寒和一般意義上的冷空氣過程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相同,它需要有大尺度的天氣形勢相配合,使得冷空氣可以源源不斷地侵入,從而造成較長時間的氣溫偏低。

  由於太陽輻射水平的不同,因此,整體而言,低緯度地區氣溫高,中、高緯度地區氣溫低。而南北熱量交換的主要形式,就是疊加在西風帶大氣環流上的波動。這就好比,人拉住繩子的一端並給它一個初始的振動,這個振動就會傳播下去。中緯度大氣的運動也是如此,並且初始的波動越強,後續的波動也就越強,南北熱量的交換也就越劇烈。

  引起東亞地區西風帶波動的源頭基本都位於大西洋。我國的內蒙古、華北,東北等地區這段時間都受西北氣流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經常受蒙古國冷高壓的前緣所控制,並且處於冷鋒之中,冷空氣將不斷侵入,從而易形成倒春寒。

倒春寒“殺傷力”有多強?

  倒春寒是春季農作物的“殺手”

  倒春寒影響最大的還是農業生產。南方的早稻、棉花等喜溫作物播種和幼苗生長期間如出現倒春寒,容易造成爛種、爛秧和死苗現象。我國北方主要影響冬小麥生長髮育,若冬末或早春氣溫較高,小麥提早返青,出現氣溫突然劇降,將造成小麥凍害減產。

  比如,2011年春初,雲南省遭遇倒春寒,而當時正值小麥、蠶豆、油菜等小春作物進入關鍵生長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倒春寒累計造成了種植業直接經濟損失4.9億元。

  出現倒春寒時應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秧田小氣候條件。同時進行深水護秧,採取日灌夜排、雨排晴灌等措施來調節秧田水熱狀況,使其適宜秧苗生長。有條件的地區,可採取溫室育苗、薄膜育苗等人工措施來提高溫度,保證作物幼苗正常生長。同時增施暖性肥料,增強作物的抗寒能力。

  人體需防倒春寒之害

  俗話說,“可度三九,難熬春寒”。春季本來就是一個氣象要素變化頻繁的時段,突然而來的春寒料峭更會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冷熱交替容易導致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而很多年輕女性喜歡穿短裙,這也使得膝關節頻頻受凍,容易發生風溼性關節炎。此外,忽冷忽熱也使得人的上呼吸道容易被感染,人易患傷風感冒。因此,對倒春寒切不可掉以輕心。

  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暖以免受凍,古人總結了“春捂秋凍”的經驗。春季人體皮膚逐漸甦醒,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時,儘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人就可能感冒或併發其他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氣不穩定,過早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著涼感冒。因此,春天還是多“捂一捂”的好。

  除此之外,人們不妨多喝點茶和薑湯,多吃點蘑菇和黑木耳。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對抗纖維蛋白原的凝集,黑木耳含有比較多的膳食纖維,兩者都有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蜜蜂也受倒春寒之苦

  2010年春季,中國多地遭受倒春寒。其中,浙江因為氣溫偏低,致使110多萬隻蜜蜂也飽受倒春寒之苦。一般,蜜蜂在氣溫低於13℃時,就很難在戶外飛動。當中午前後氣溫稍高時,蜜蜂飛出蜂巢採集花粉,但是,傍晚氣溫開始下降,造成許多蜜蜂因受凍而無法飛回蜂巢。而且,氣溫偏低時蜜蜂自己不能釀蜜,只能採用人工飼餵糖汁的方法給蜜蜂“保命”。

  由於當時正值油菜花期,對於油菜來說,通過蜜蜂授粉可增收20%以上。因此,當時的倒春寒不僅給當地的養蜂戶造成損失,還影響了當地油菜等春花作物的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