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在苗尖寨聽雨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安徽桐城:在苗尖寨听雨

圖為四疊龍井瀑布。

雨落在砂土上,撲簌簌;雨落在樹葉上,啪噠噠;雨落在屋瓦上,會是什麼樣的聲音呢?

週末,細雨綿綿,我和朋友去大山深處的安徽桐城市唐灣鎮蔡畈採風。車如一尾游魚,沿著進寨的水泥路遊了不到兩公里,便到了寨門口。我們撐著傘,下了車。傘面上傳來的雨聲弱下來,前方山林掩映處的轟鳴聲顯得更加清晰。那是一掛四疊瀑布,從屏風似的山體上,四疊四詠,飛流直下,訇然作響,震得腳下的石橋也在顫抖。此潭被稱為龍井,此瀑被稱為四疊龍井瀑布。

白亮的瀑布是送給我們的見面禮,更好的風景還在寨子裡。乘車翻過屏風似的山巒,我們來到停車場。停車場邊的山坡上,站著5棵樹齡300多年的古松,如五嶽相聚,頂天立地。雨傘稍稍一抬,不遠處一群灰牆黑瓦的古建築映入眼簾。

這是一座四合院式古建築,依山勢而建,上下兩層木框架結構,體量龐大,足有100多間。第一道大門左右兩側有黝黑的石礅防護,門樓上有一塊木匾,斑駁褪色的四個大字“寶婺增輝”,掀開了苗尖寨發展史的一角。明代末年,遠在江西婺水一帶的吳氏家族為避戰亂,不遠千里,瞄準山尖(二姑尖山峰)遷徙至此,築土為房,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吳氏村落就此形成,此地便稱為苗尖。

走進建築群的第一道大門,裡面是天井、穿堂、四合院。前後四進,重重疊疊,環環相扣,每一進都設有主道、中廳、正堂以及東西廂房,迴環佈局,戶戶相通,將整座建築群連成一個整體。

四合院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者,牆壁斑駁,木樑黝黑,牖窗醬紫。堂屋裡擺放著曾經使用過的風車、水車、紡車、斛桶、花轎、火桶、木搖床等生產和生活用具,舊時的氣息,在這裡縈繞。摸一摸這些古樸的木質器具,似乎握住了先人的手,苗尖寨先人的智慧,被鐫刻進這些器物裡。

雨,落在四合院的屋瓦上,有時如鐵鍋裡爆玉米,“噼哩啪啦”炸成一鍋粥;有時又如春蠶噬食,“沙沙沙”響成一片。“噼哩啪啦”與“沙沙沙”之間的過渡,便似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彈撥出抑揚頓錯的抒情慢板。

屋瓦上的雨水順著瓦槽流到屋簷,淋成一排白亮亮的瀑布,如晾曬的掛麵,如冬天的冰溜子,如垂掛的編鐘,真想拿根竹棍輕敲那銀棒似的編鐘水柱,聽一聽金屬的脆音。矩形天井的一角,是屋面交錯的排水槽,彙集的雨水自排水槽俯衝而下,跌落在天井光滑的石板上,“嘩嘩”作響,水花四濺。排水溝石縫裡生長著地錢、水菖蒲,苔蘚漫上了甬道,書寫著時光的流痕。數百年前,苗尖原居民生活於此,山寨炊煙縈繞,雞犬相聞,想必,他們一定在天井裡聽過雨,賞過月,數過星星,講過故事。如今,他們一部分遷出四合院,擇地另建;一部分攜家帶眷到山外謀生定居,留下數百間空房,在時光中堅守。

房舍密集,這棟與那棟之間狹長的過道,曲徑通幽。有的過道經過小門通向院外,清冽的山溪沿著四合院外圍簷邊的水溝順流而下,在不同落差的石階處彈奏出不同的樂聲,充斥耳膜的,便是民樂合奏的迴響。有人說,“最重要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過雨的屋簷”。此刻,我和朋友就站在苗尖寨古民居的屋簷下聽雨,耳根清淨,一如水洗。

如洗的梵音,不絕於耳,給屋簷下的我們滌去僕僕風塵。

水洗的古民居,水洗的五棵松,還有那水洗的鄉村旅遊標識牌,在我們離別的視線中漸行漸遠,我又想起在標識牌前讀過的文字:“緣峰迴路轉,尋柳蔭花明,達古居門前,仰古建築雄偉,‘寶婺增輝’,徐趨而入,越中廳,登明堂,聆聽村人備述百年滄桑……至若晚霞落幕,百鳥還巢,蒼山如黛。古民明燭,遂入農家小屋,‘八仙’列座,山珍佳餚食於腹,礦物甘泉潤於心,舉杯杜康,曲水流觴,品者應。家常夜話,竊竊私語,娓娓而侃,身心愉悅,物我皆忘,昇華境界,登峰造極。夢幻若‘仙子’,‘桃花源’中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