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當你把國外疫情擴散當做談資八卦時,

史無前例的一場反華潮,已經悄然而至。

很多事情,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已經慢慢失控了……

舊金山街頭,一個拾荒老人被毆打、羞辱,圍觀的人卻在鬨笑。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根據網友證實,這位無助哭泣的老人,來自中國廣東,今年已經是70歲高齡。

而他遭到攻擊的理由只有一個。

“滾回你的國家!”

是的,只因為他來自中國。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一度並未深思,只以為這是一次偶發事件。

但是,就在這幾天,類似事件頻頻曝出。

從網絡攻訐,已經升級為現實中的人身攻擊。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

一場史無前例的反華浪潮,很可能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在我們不曾注意的時候,悄悄的席捲而來。

這並不是校長危言聳聽。

在歐洲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

當地華人媒體報道稱,已經開始有人以看不慣華人戴口罩為由,歧視毒打華人。

一位來自南京的H先生表示:

“從一週前開始,我就幾乎不出門”

“只要外出我就會感到很恐懼、很緊張。”

“對於所有身在意大利的中國人來說,現在的壓力前所未有!”

受訪的S女士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現在我卻幾乎不敢出門了,根本不敢去公眾場所……”

據觀察,意大利人中只有少部分高素質群體能理性對待疫情,對中國人報以同情和安慰,認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但絕大多數普通民眾認為,是中國人吃野味、吃蝙蝠感染了病毒,並把病毒帶到了意大利。

而現實也告訴我們,這兩位受訪者的擔憂,絕對不是杞人憂天。

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威尼斯,一名在意大利長大的中國女孩,被一群意大利青少年圍堵羞辱,女孩反擊後被對方吐口水,對方讓其“滾回中國”。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在我們熟知的意大利名城米蘭,一場足球賽中,一名13歲的中國小球員被意大利球迷咒罵攻擊稱:希望你就像中國一樣輕易地患上武漢病毒。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在其他國家。

在新西蘭,一位華裔女醫生,只因為在等公交車時打了個噴嚏,排在前面的男人就轉頭吼她:滾回中國,否則我們都會死!

紐約grand st地鐵站,一名華人女子坐在地鐵站的樓梯邊上,一名男子見她戴著口罩,便罵她“diseased bitch”(有病的娼妓),她沒理睬,男子居然狠狠地打了她的頭。

在德國柏林,23歲的中國女留學生,被兩個疑似阿拉伯裔女生暴打,並被罵“中國病毒!”。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德國法蘭克福機場,一位從未去過中國的德籍華裔Thomas G,在購買飲料時,遭到店員惡意辱罵:“中國人還能進入機場?還能來德國?不要臉!”

西班牙巴塞羅那一個地鐵站,兩名中國女生被四五個當地女生拿手機跟拍起鬨,還喊她倆是“冠狀病毒”。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約旦安曼,2月2日一家咖啡吧進來幾個中國人,所有人捂著嘴巴逃了出去,女人還不斷尖叫。

在英國謝菲爾德,一名中國女留學生,遭到三個陌生路人的謾罵與推搡:“你們戴口罩是不是有病?”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澳大利亞墨爾本一位華人戴口罩上電車,被一群青少年打下了車。

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網絡大V,在INS帶節奏給中餐館標註“噁心”,評論區裡點贊一片。

……

這樣的案例校長無法一一列舉。

因為實在是太多了,已經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當這些惡意事件彙集起來,就形成了一種社會趨向。

當趨向變為洪流,一場災難性的排華反華浪潮,或許已經無法避免。

而我們都知道,人心往往會被輿論所引導。

那麼,又是誰在製造這種集體對中國人惡意的輿論氣氛?

老蔣梳理了疫情爆發一個多月以來的外媒報道。

藉著疫情無所不用其極抹黑中國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

疫情之初,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幸災樂禍的表示:中國疫情對美國有利;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美國福克斯新聞:“新冠病毒是武漢實驗室洩露的生化武器”;

《華爾街日報》:“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

《紐約時報》:“新冠病毒=武漢病毒”;

……

更多的汙衊報道,老蔣就不列舉了。

就在這幾天,這場抹黑行動又再一次的升級。他們從將“中國汙名化”,已經轉向“中國罪名化”。

從指控,直接轉為定罪,就差揪著中國人的手過來簽字畫押了。

3月2日,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傑西·沃特斯:“中國要為新冠病毒道歉”。

同時他還造謠稱:“中國人吃生蝙蝠和蛇”。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他的更多言論,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

或許你會認為他只是一個利用反華言論來博收視的小丑。

但老蔣看到的卻是,從“汙名化”到“罪名話”,背後的用心是何其險惡。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美國媒體中間,有些屬於目的明確帶節奏,比如連續刊文抹黑中國的《華爾街日報》,而有些則跟在後面蹭熱點。

總之,經過幾十天的信息轟炸,“中國人生吃動物”、“中國將病毒傳染給世界”,諸如此類的“汙名化”,幾乎深入人心。

而當疫情越來越嚴重時,這關鍵一步的“罪名化”,猶如一陣颶風,吹開了普通民眾內心的焦慮和恐慌,轉移了人們對政府和政客們的怨憤,完美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情緒出口——

是的,就是中國!就怪中國!

所以,你能看到在這一個多月以來,和美國一樣,將中國“汙名化”的各國媒體、官員比比皆是。

法國,有媒體在頭版封面將文章標題套用電腦遊戲的名稱,寫為“Alerte Jaune”,則意為“黃色警戒”,直接從病毒,上升到人種!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澳大利亞:

《每日電訊報》的文章標題為《中國小孩在家待著》;

《先驅太陽報》更針對在澳華人,全面接收美媒論調,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丹麥,《日德蘭郵報》關於中國疫情的一篇報道中,直接刊登了用冠狀病毒取代我國國旗裡五顆星的漫畫。

意大利,威尼託大區主席盧卡-扎伊亞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意大利人有勤洗澡、勤洗手、注意儲藏食品保質期的良好習慣,而中國人這次為流行病毒付出這麼大代價,找到原因了——“在那裡,我們都看到了他們全都吃活老鼠。”

中國“抗疫”關鍵時刻,一場排華浪潮席捲而來

類似這樣老鼠形象的戲謔漫畫,堂而皇之的就出現在部分國家的媒體和網站上。

遇事不決,甩鍋中國。

這不只是美國的法寶,更是西方世界的共同靈藥。

政客可以藉此轉移國內矛盾,普通民眾可以繼續心安理得的,對“白人優越論”深信不疑。

通過觀察以上外媒的宣傳口徑。

老蔣將其總結為三個階段:

1、“中國人=病毒”——汙名化階段,潑髒水,讓我們疲於應對;

2、“中國人道歉!”——罪名化階段,在輿論中造成既定事實;

3、“抓住/打死/趕走那個中國佬!——轉移矛盾階段,將防疫不力產生的內部矛盾,甩鍋給中國,轉化為外部矛盾。

然後大家可以按照三個階段對號入座:大多數國家基本處於第一階段高潮,第二階段初期。

而美國就厲害了,第二階段的輿論宣傳剛出現一個星期,立刻就頗不接待的進入到了第三階段。

3月6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接受採訪。

去掉雲山霧罩的連篇廢話,他只說了三句:

第一句甩鍋:“美國在最開始得到的信息並不完美,導致現在美國面臨的很多挑戰。”

第二句甩鍋:“這不是美國那樣透明和開放的方式,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共享。”

重點在第三句:與中國合作獲取有關新冠病毒的數據“令人難以置信地沮喪”,這讓美國在防疫工作上“落後”了。

今古:觀察者

總結來說就是一個字兒:

我們數據不全,怪中國!

我們防疫不力,怪中國!

我們如果病毒像意大利那樣爆發,怪中國怪中國!全怪中國!

不用老蔣說,大家也應該看出來了。

這就是前面我們說的第三階段,矛盾轉移。

而事實如何?

中國各大官媒每日高頻次公佈疫情全球最新情況,這算不算公開?

各省每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回答外界最關心的疫情問題,這算不算透明?

二月初,是美國人跳著腳的建議WHO,將中國的疫情升級為PHEIC時(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我們差點就以為美國掌握的信息比我們還要完善,他們比我們更瞭解這次疫情的可怕。

但現在呢?美國人居然又跳出來說他們對疫情根本不瞭解!

而所有的這些,美國政客和媒體都不會講。

作為國務卿,比普通人更瞭解真相的蓬佩奧,更加不會講。

不需要證據,只要民眾開始討論,開始焦慮,開始恐慌,開始了仇視。

他的這番言論,就像潑出去一桶油,澆在遍地火星的西方大地上。

然後拍拍手,站在一旁看著這場名為“種族排斥”、名為“黃禍”的浪潮,如何焰火滔天,如何席捲而來。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證明問題與我無關。”甩鍋給中國,越來越成為西方國家應對危機時的慣用套路。

政客可以藉此豎起一個靶子,把壓力和攻擊全部轉移到外部。

民眾可以藉此扎一針安慰劑,繼續沉迷在“白人優越”的美夢裡。

而結局會是怎樣?

病毒不會因為藉口而消滅,恐慌不會因為甩鍋而消失。

而被謊言和仇視所矇蔽雙眼的普通民眾,將成為政客鬼蜮伎倆下最大的犧牲品。

這場疫情對美國的影響已經初現端倪,金融市場、實體部門、民眾的信心正在遭受衝擊。截止到發稿前,道瓊斯、納斯達克、標普,三大股指狂瀉六個點,美股創下20年以來最大跌幅。

美國經濟正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麻煩。

如何有效的遏制住新冠疫情的蔓延,防止其擴散為2009年甲流那樣的超級傳染病?

又如何在危如累卵的鉅額債務下,繼續保證美國的經濟不會徹底崩盤?

這兩個大問題,哪個都不是靠甩鍋能解決的。

我們不知道,當危機真正來臨的時候,除了甩鍋與找藉口,美國的政客們又有什麼辦法去解決這兩個問題。

我們只看到,政府的卑劣,最終成為國民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