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大神醫


古代五大神醫

1.中華“醫祖”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

扁鵲曾居住在中丘(內丘)蓬鵲山(蓬山、鵲山的通稱)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於鵠詩《秦越人洞中詠》有記),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飲以山巔“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醫術。初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其蓬鵲山田四萬畝於扁鵲,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鵲山之首,扁鵲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趙人視秦越人為吉祥喜鵲一般,而尊稱其為 “扁鵲”,即“在趙者名扁鵲”。後扁鵲遊醫虢國,巧醫虢太子“屍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棄國來到蓬鵲山太子巖,從醫扁鵲遊,採藥於是山。扁鵲在咸陽遭秦太醫李醯妒忌殺害,蓬鵲山趙人不遠千里,從咸陽抱回其頭顱,葬在山下,將焦子村和郎家莊合二為一改叫“神頭村”, 自此,建廟立祠,世代奉祀。

古代五大神醫

2.後漢神醫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古代五大神醫

3.明代“醫聖”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古代五大神醫

4.中醫“方祖”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閒寶踐的基本準繩。

古代五大神醫

5.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唐、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藥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