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聰明—陽謀、陰謀和陰陽術:仁義和王道

劉備字玄德,據說是西漢孝景皇帝胞弟,中山靖王劉勝二十四世孫。劉勝特別能生,當時就生了一百零二子。根據後來漢孝武帝推恩令,劉勝的郡國根據每代所生男丁數量分割肢解,從而徹底消除地方割據的威脅。劉備東漢末年出生時,其家境早已徹底衰落,祖父劉雄犯事“坐失爵位”,父親早喪,孤兒寡母,長期追隨母親製鞋販履為生。如此的家境,使得劉備從小就學會吃苦吃虧,偽裝隱忍,討好別人,意志堅定而待人“忠厚”,讓別人覺得“舒服”。這也奠定其人生哲學的基礎。與此同時,劉備出生的東漢時期儒家“經學”勃興,是為所謂“漢學”(唐宋以後又演變出新的儒學體系“宋學”,宋明後期的程朱理學及陸王心學均屬於宋學重要組成部分)。

東漢時的經學,在當時漢儒看來,“忠君”、“克己”、“復禮”、“仁愛”,已經成為主旋律。實際上,孔子在春秋末年“百家爭鳴”中首創的儒家思想,在兩漢長期封建大一統情境下已經變異走樣,基本淪為統治者合法“治國”、“馭民”、“一統”的工具。既如此,儒學思想實際上已經被厚黑和虛偽所玷汙。漢代統治者充分汲取暴秦一味倚重法家“重刑酷法”,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訓,從漢武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學為官方意識形態。且前漢武力和凝聚力尚且較強,所以尚且不需要在思想層面做文章。而後漢則大不一樣,經過西漢後半期地方大族參與官方經濟活動,地方門閥勢力逐步坐大,並最終不滿西漢末帝漢哀帝的激進改革舉措,扶植外戚王莽干政,並最終葬送了西漢王朝。但他們沒想到,王莽更是個瘋狂的烏托邦理想主義者,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又以“恢復漢室”的幌子抬出了所謂高祖九世孫的平庸之輩劉秀(漢光武帝)。劉秀既然是傀儡,能力和手腕平平,在另起爐灶,建立後漢後就必然要向門閥妥協,不然統治合法性就不保。但與此同時,中央集權的大幅削弱也必然帶來統治者另闢蹊徑,來最大程度鞏固權威,於是乎,儒學意識形態被相中,統治者和大儒學者們不遺餘力發展相關學問,催生出經學。

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勢造英雄,劉備自身的家庭環境和社會大環境決定了他立身之本就是符合儒學的“寬厚仁義”,實際上,就是“假仁義”。在三國曆史上,可能還沒有哪個歷史人物如劉備那樣將假仁義出神入化,發揮到極致。桃園三結義,關羽和張飛兩個素不相識的陌路人毫無保留,無怨無悔地和劉備成為“恩若兄弟”的一路人,富商蘇雙等自願募款為劉備打造兵器,募得千人的隊伍。作為一個拿皇叔作護身符、完全白手起家的草根創業戶,青年時代就如此得人心,奠定基調相當不易,也只有用虛偽的仁義才能打開局面。之後劉備集團雖然開始創業,但就三人集團,勢單力薄,施展不開。於是劉備不斷投機,挖別人家牆角,路子也越來越野。先是想去投奔兒時夥伴公孫瓚,無奈其正和袁紹決一雌雄,無暇顧及劉備。所以劉又去投奔徐州牧陶謙,得到對方賞識,臨終前將徐州諸郡託付給他,劉備自領徐州牧,才終於有了第一塊立足之地。不想呂布這時也瞄準徐州地盤,硬是搶走,還擄掠劉備妻小。於是劉又去投靠曹操。曹操真心愛才,在漢帝面前表其為豫州牧,左將軍,出則同乘,寢則同席,相談甚歡。陽謀家曹操可能真以為劉備這樣的英才可以為其所用,但陰謀家劉備卻不這麼想。迅速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期示弱,讓操一時大意,又以幫曹操討伐進犯的袁術軍為幌子,神不知鬼不覺地帶領關羽張飛投靠袁紹集團,在劉備青年時舉孝廉,走任平原相的故交,袁紹少子袁青的引薦下,得到袁紹的隆重接待。據說謀士郭嘉、荀彧早就苦諫曹操“劉備觀其雄才,必不甘人下,不可縱”。等到劉備“蛟龍入海”後,曹操才徹悟,悔之莫及,還說了一句“劉備,將生憂寡人也!”。

袁紹也高度評價劉備,表示“劉玄德弘毅雅信,甚得人心”。還撥給他一點兵馬去襲擾曹操後方汝南郡(今河南駐馬店地區)。這時候,公孫瓚已被袁紹所滅,其部將趙雲拒絕投降袁,反而率眾來投奔劉備,劉備集團如虎添翼,依靠幾年頻換門庭,迅速挖人牆角,坐收漁利,聚集資源。袁紹很快為曹操完敗,劉備又帶領部下去投奔荊州“宗室兄弟”劉表。路子越來越野,也確實進步和發展很快,但終究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根據地,一直是劉備的心腹之憂。所以寓居荊州時,劉備有一次撫摸著髀肉暗自流淚,說了句“髀肉已滿,年歲日長,而寸功未立!”劉表還沒聽懂劉備的言外之意,還真心安慰他。劉備此時心裡已經在琢磨,曹操已滅袁紹,下一個目標就是劉表集團所據荊州地盤。為了早日擺脫困境和長期寄人籬下的局面,他決定四處尋訪荊州名士智囊,為其遠謀。偶然通過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通吃三國的司馬懿的叔父,非常玄妙)引薦得到徐直,徐直又引薦了他的好友諸葛亮和龐統,並道出了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安天下”的“言論”。劉備再次拿出假仁義和漢室宗親的兩面金字招牌,不擺架子,不辭辛勞,三顧茅廬,才終於感動了諸葛孔明,為劉備和他的集團制定了集團戰略綱領,即著名的《隆中對》,明確提出佔領荊州,立足益州,蠶食涼州,以包圍和夾擊中原地區,最終佔領長安和洛陽,“匡扶漢室”。這一方略貫穿了劉備和後來蜀漢集團的始終。

劉備率部撤離荊州時,帶領著大批百姓,瓶瓶罐罐,很不方便,很多人都不理解劉備為何做此決定。劉備此時說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操以暴,吾以仁。操以急,吾以緩。處與操異,方可取勝”。這句話說的真相當有水平,可不是隨便說的。不是真的對百姓多好,而是劉備懂得自己立身霸業之本,以及如何用自己的陰謀優勢去對沖曹操的陽謀劣勢,所見非同一般人所及。後來,利用諸葛亮“舌戰江東群儒”,終於建立暫時的孫劉戰略同盟,在赤壁一戰打敗曹操集團百萬大軍,進而乘亂佔領荊州南部三郡,並通過斡旋,向孫權集團“借走”北部三郡,確保在日後可以在荊州一路發兵直趨曹魏集團腹地洛陽許昌。也從這一刻開始,孫劉兩家同盟逐步破裂,並最終埋下了鷸蚌相爭,劉備集團永遠失去戰略機遇的種子,在此就姑且不談。之後,荊州名士競相投奔劉備,劉備終於有了荊州集團的幕僚班底。很多人勸他“劉璋闇弱,可以襲取,以資將軍霸業”。劉備還假意再三推辭,說什麼“劉璋吾之宗室,安忍取之!”直到龐統等直截了當地說“今不取,為他人乘,悔之莫及”時,劉備才順水推舟,給己臺階下。劉璋讓劉備等入川,在培水關親自設宴款待劉備一行。龐統建議劉備於宴上扣留或誅殺劉璋,並以精兵擇小道直取成都,是為他眼中的“上計”,還有中計和下計。中計有一定風險,要求主力翻越險峻,最短時間襲取成都;下計看似笨拙,要分階段,緩緩進兵。劉備沉吟片刻,決定選擇下計。龐統等很不理解,劉備淡然回答:此事不可倉促!遂讓劉璋宴後返回成都,自己帶領本部兵馬駐守培水關,樹立恩德,,收買人心。事後證明劉備的抉擇是對的,錢穆、呂思勉等史學大家和忠介公看法略同,也認為“窮極生變,後患無窮”。要知道,劉璋益州集團也有很多望族豪強,不收買人心,徐徐圖之,自以為聰明強行倉促行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劉備集團最終佔領了益州全境,又用名士法正之謀,進攻漢中,“上可褒獎王室,中可蠶食雍涼,下可保全兩川”,並一鼓作氣,斬殺操愛將夏侯淵於定軍山,斷了操軍糧道。曹操聞訊親率三十萬大軍發自長安,欲與劉備決戰。劉策而笑曰:“曹公雖親來,無能為也,吾必有漢中。”操果無功而返,劉備又派人奪取荊州益州交界的上庸郡,更靠近洛陽。這時候的劉備達到人生頂峰,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急於進位漢中王。要知道,按照漢制,皇帝的親兄弟不過最多就是郡國諸侯,如自己的祖輩劉勝。宗室稱王是逾越禮制,踐踏皇權,是決不允許的。劉備既然自恃皇室宗親,立志匡扶漢室,怎麼可以如此急於“便宜行事”?何況連曹操都是先以天子名義封魏公,再稱王的,你劉備這個漢中王不僅規制超越當時曹操,還不是漢獻帝親自冊封的。所以,劉備集團的命運,也在此時候由盛轉衰,很快失去眾多人心,迎來種種悲劇。加上曹操集團在中原統治日益穩固,又討好門閥望族,逐步用九品中正為官制取代沒落的兩漢察舉制,復興漢室其實基本已經成為空夢和過時的招牌。

劉備最後一次教科書式的假仁義是夷陵為東吳陸遜所敗後,居於白帝城永安宮,對諸葛亮託孤時的精彩對白。劉備說:“幼子不才,若不肖,卿可取而代之。”諸葛亮何等人,聽後直冒冷汗,連忙下跪說:“臣亮當盡孝陛下,忠於社稷,另當無恨。”劉備用最後深邃的眼光凝視著諸葛亮,讓後者都不敢抬頭。劉備說此話,既試探諸葛亮,又是震懾他和眾文武,說的隱晦而巧妙,箇中深意,值得玩味。是故蜀漢遺民陳壽在《三國志•蜀志•先主本紀》中巧妙委婉地寫道:先主出生孤微,寬以待人,待人接物,蓋有高祖之風……百折不撓,終不為人下。績其託孤之時,心神無貳,蓋君臣之勝蹟,古今之盛軌也”。忠介公以為,這是對劉備一生最“恰如其分”的詮釋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