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我最近在看小歡喜,這部由黃磊、海清、陶紅主演的都市家庭教育劇,我在追劇的時候發現這部劇還挺好看。劇中主要講述:在北京一中檔小區裡,三戶人家子女同時面臨高考,家庭緊張氣氛和壓力的悲喜故事,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糾葛,最終在理解與包容中學會了如何去愛。

劇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喬英子哭著對宋倩說: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樣子,讓我想到了囧媽裡徐一萬對母親說:這麼多年你難道沒發現,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嗎?

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媽》是由徐崢、袁泉、郭京飛共同主演,影片主要講述徐一萬和母親、妻子之間的故事,當母親對兒子的愛變成了可怕的控制慾,當丈夫對妻子開始新的控制,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徐崢說:用喜劇去解構生活中的問題,歡樂才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而囧媽很好的闡釋了這一點。

從《小歡喜》到《囧媽》同樣是出於愛,可是,愛到最後為何成為了一種傷害?

一、從《小歡喜》和《囧媽》解讀親密關係的共性

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心理學,它的本意是指兩個不限年齡性別的人關係比較要好,現在多指夫妻或者兩個人關係比較好,有依賴信任,可以訴說心裡話。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從親密關係出發來解釋劇中、影片中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愛與糾纏,為何愛到最後卻成為了傷害。

《無聲告白》有這樣一句話: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以愛之名給家庭成員無形中設置了牢籠,打著愛的旗號把對方的生活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

《小歡喜》裡喬英子的媽媽宋倩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對英子的愛無微不至,英子放學回家她會立馬到門口給她拿出拖鞋,手裡端著為英子準備的水果,廚房裡是早已準備好的飯菜,對於女兒上大學的專業院校她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和打算。

和宋倩不相上下的還有《囧媽》裡徐一萬的媽媽盧小花,即使兒子徐一萬已經四十歲了,可盧小花依舊喜歡說:你怎麼這麼不乖呀!

徐伊萬吃紅燒肉盧小花要控制他的飲食,還說:你看你肚子像個孕婦,連身材都管理不好怎麼管理公司啊!

對於徐一萬和張璐沒有小孩,盧小花說你要不去弄個試管嬰兒?甚至還詢問他的性生活,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徐一萬的崩潰與無奈。

下面從《小歡喜》到《囧媽》分析它們兩個之間的一個共性:愛、控制、改造。

1.過度的愛是一種負擔

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母親愛孩子總是超過愛自己,可是愛也是有程度的,如果超過了愛的界限那就是一種傷害,過度的愛對孩子來說只能是一種壓力與負擔。

喬英子在媽媽過度的愛下得了抑鬱症,導致精神崩潰選擇跳海,站在橋上她對媽媽說:你對我已經夠好了,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媽媽不適當的愛對英子來說是一種負擔,最後讓英子徹底崩潰,宋倩把英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為了英子高考選擇辭掉工作回家陪讀。

可是這樣沉重的愛英子承受不了,媽媽越是小心翼翼全心投入到她身上,她的壓力越大。這種愛承擔太多,已經成為了被愛人的心理負擔

愛,是給對方足夠的自由與空間而不是過度索取與控制,讓對方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道路生活下去。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囧媽裡盧小花在火車上不斷給兒子餵食物,甚至在徐一萬打電話時也不忘給兒子嘴裡塞吃的,徐一萬在和媽媽爭吵時告訴她:你的小西紅柿都被我扔下了火車。

媽媽很鬱悶,為何自己把兒子照顧的這麼周全細緻,結局卻是兒子根本不能忍受自己。無論是宋倩還是盧小花她們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距離感,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與選擇,而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

龍應臺在目送裡這樣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母親看著從小拉扯大的孩子漸行漸遠總是捨不得放手,即使兒女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卻依舊認為他們還小。於是媽媽還用自己的想法去替兒女操心去替他們做決定,可父母與子女終究不過一條是漸行漸遠的平行線。

2.母親的控制慾

什麼是控制,顧名思義就是對一件事情的掌握程度使它不超過自己的掌控範圍。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小歡喜裡宋倩需要把女兒放在身邊,時刻知道她的動向自己才有安全感,甚至在女兒房間安裝隔音牆和玻璃,只是為了掌握女兒的動態看她在幹嘛有沒有好好學習。

而她的這些做法也終於刺激到了英子,她對媽媽說: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她已經34天沒有睡一個好覺了,她說她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了?她就是想逃走。

宋倩給英子劃定了一個範圍,作為我的女兒你只能在這個區間活動,不能超過我的界限,否則你就是不孝順不聽話不是好孩子。

英子被宋倩過度的愛與控制壓的喘不過氣,最終得了抑鬱症,《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裡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盧小花對四十歲的兒子依舊從飲食到上衛生間都要管,她要掌握兒子的一切動態。想起龍應臺在給安德烈的信裡寫到,她和菲利普等一大家子人去墾丁,舅媽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而龍應臺也問了菲利普。這時菲利普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非要媽來問嗎?

盧小花就是那個問兒子要不要上廁所的龍應臺,可是盧小花的兒子已經四十歲了,對於兒子她還是不能放手,依舊喜歡把兒子控制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

宋倩對英子,盧小花對徐一萬,兩對母親對子女愛之深,計之遠。她們早已替孩子做了最完全的打算,你不能去讀南大,你要去清華北大,你每天要吃多少飯,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要小孩,都做了最全面詳細的計劃。

控制慾在這兩位母親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愛你,所以我要事無鉅細去照顧你,進而控制你的人生。

3.改造

宋倩擅自做決定,在高考宣誓會上把女兒的心願換成她想要的清華北大,摔碎爸爸給英子買的樂高,在她的眼裡她的女兒就要去清華北大讀書,不能玩樂高只能一心用在學習上。

宋倩對英子的愛是要讓英子活成她想要的模樣,在刻意打造一個她想象中的女兒,把英子最終改造成她心裡理想的女兒。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英子哭著對宋倩說:是我對不起你們,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英子是崩潰的,母親總是以愛的名義去幹涉她的人生,要求她去做一些事情,可最終英子也不能變成宋倩想要的模樣。

反觀宋倩,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女兒,讓英子去過自己想要讓她走的路,不斷改造自己的女兒,讓她失去原有的性格。這已經不是喬英子的人生了,完全成為了宋倩操控下的另一個小宋倩的人生。

盧小花又何嘗不是?到最後徐一萬終於爆發,他對盧小花說了張璐當時對他說的話: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

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呢,難道你就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母親一味地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打造了一個自己想象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於是按照這樣的想象去實施計劃改造他們。可是,愛不是改變而是接受,無論你好與壞,我都會無條件愛你。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二、為什麼愛會轉化成控制慾?

《沉睡的人魚之家》裡薰子對女兒的愛更是是一種控制,在女兒溺水被判定為腦死亡時,她卻不放棄三年來一直堅信女兒還活著。

她的愛是在女兒腦死亡後依舊固執的認為她的女兒是活著的,甚至把女兒帶到學校參加兒子的入學儀式,導致兒子受到欺凌。

她愛自己的女兒比誰都要愛,為了女兒她放棄和丈夫離婚,放棄自己喜歡的人,只是想好好照顧這個女兒。可是,這已經不僅僅是愛了,她已經成為了一種控制,操縱著沒有意識不能自由行動的女兒把她像玩偶般擺弄

小歡喜裡宋倩對於英子又何嘗不是呢?細緻入微的照顧,辭職回家陪讀。囧媽裡盧小花更是把兒子什麼時候該喝水該排尿,都要列在自己的待辦事件裡。

為什麼父母明明很愛孩子?最後卻把這份愛變成了鋒利的匕首,去傷害自己的孩子,愛為何會變成可怕的控制慾,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庭裡婚姻的殘缺

小歡喜裡宋倩和喬衛東離婚,英子判給了宋倩,於是宋倩一個人照顧英子,等到英子高考時她甚至比英子還要緊張。

囧媽裡徐一萬的爸爸因為腦溢血很早過世,在過世前他們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徐爸爸有家暴傾向,喜歡喝酒,每次喝醉後回來就毆打盧小花。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這兩個家庭都是殘缺的,對妻子而言是婚姻裡另一半的缺失,對子女而言是父愛的缺失,無論哪種缺失,都會對人的性格造成影響。

而一段婚姻的不幸也直接導致當事人受到傷害,性格或許也會被改變。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離婚後的宋倩和盧小花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孩子的控制慾,她們把丈夫離開自己後,自己缺失的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

婚姻是通往幸福的橋樑,可不幸的婚姻卻也會讓人陷入深淵,經歷過一段不幸的婚姻,會對一個人的精神情感方面造成巨大的影響和傷害。兩對母親在婚姻裡的殘缺,也造成了她們對子女的無限控制慾。

2.自我感的缺失

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或者沒有自己的夢想,導致自我感的缺失。

《親密關係》裡有段話: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而需求的背後是當事人自我感的缺失,由於所處環境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於是尋求另一種方法。

自我感是人類個體對於自我的認識,它是與社會發展程度有所關聯的。

宋倩與丈夫離婚又辭職去照顧女兒,沒有婚姻沒有事業,她的重心全部傾向於自己的女兒,整天圍著女兒轉。

只有在英子身上她才能獲得自己的價值,英子的優秀與否才能體現她的價值,彌補她缺失的自我認同感。

囧媽裡徐一萬的父親很早去世了,這些年盧小花一直一個人,她沒有自己的事業沒有婚姻,她的世界只有兒子徐一萬,於是,把所有的愛與精力都投入在兒子身上。

她的宇宙中心就是兒子徐一萬,沒有自我,與其說是自我感的缺失倒不如說她是失去自我。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需要得到自我感的滿足。

3.親密關係距離

距離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是實際距離也可以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母親不能把控距離感,無論做什麼決定時總是打著這樣的旗號:我是為你好、我做這些還不都是為了你、我是你媽我又不會害你……

無論何時都覺得孩子永遠長不大,於是擅自替孩子做決定卻還以為是為了孩子好。

英子跳海時,宋倩還在說:媽媽都是想要為你好啊!但那只是宋倩的想法,她從來沒有問過英子究竟想要什麼?

同款還有歡樂頌裡王柏川的媽媽,她揹著兒子去見樊勝美說:求求你放過我兒子。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這段感情會耽誤兒子,於是擅自做決定去結束兒子和女方的愛情。

生活中我們總是不缺為你好為你焦慮的母親,事事為你操勞準備,卻不能把控好和子女之間的距離感。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這裡要提到一個刺蝟效應,它是說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又不能太近,否則就會刺傷對方。刺蝟效應也叫心理距離效應,指人和人在相處的時候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才是彼此最舒服的相處方式。

母親與孩子相處時不能把控親密關係的距離,過度干擾子女生活。可是孩子已經長大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買單。母親卻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不聽我的你會後悔,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壞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

不能把控親密關係的距離感,會讓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缺乏自由不能替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三、當愛成為一種負擔我們要怎麼做?


愛怎麼會成為負擔?徐一萬的媽媽對他的愛就是一種負擔,過度關心干擾兒子生活嚴重影響孩子自己的生活,小歡喜裡宋倩為英子做飯講題……無形中卻又給英子增添了負擔,最後英子在宋倩過度的愛裡得了抑鬱症。

當愛成為了被愛人的一種負擔與壓力,我們又要怎麼做?

1.嘗試溝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張德芬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外面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學會和子女溝通,溝通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和子女之間如何溝通呢?

①理解並尊重孩子,平等對話

小歡喜裡英子喜歡和劉靜說心裡話,她把劉靜當做自己的樹洞,她會向劉靜諮詢天文學方面的問題,會給劉靜分享自己喜歡的歌,而劉靜也默默守護著英子的秘密。

劉靜沒有拿英子當小孩來對待,以自己比她年長作為談資去教導英子,從始至終她給英子的感覺就是我們是好朋友,是平等的你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那為什麼身為媽媽的宋倩卻不能和女兒交心呢?因為她不能打開心結去嘗試和女兒心平氣和的溝通,她總是把自己放在母親的身份上,不能和英子平等交流,對英子總是命令的語氣。

如果宋倩可以試著和英子多交流,不只是把重心全部放在英子的學習上,也不再是命令的口吻而是學會和英子平等交流,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呢?

②學會傾聽,做孩子的傾聽者

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見而少言。做一個傾聽者,現代人有太多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忘了去傾聽別人的想法。

如果宋倩可以學會傾聽,做英子的傾聽者也就不會有英子抑鬱的事情,如果盧小花可以多聽聽徐一萬的想法也不會有這麼多年母子之間的隔閡。

傾聽是表達愛的方式,是尊重對方的表現,生活中那些人緣好的人大多數都是善於傾聽者。

卡耐基說過這麼一句話:"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這也說明了傾聽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嘗試溝通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法,婚姻裡的很多不幸,都是因為彼此不會愛不會表達最終造就了悲劇。溝通不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心和心之間的互通,它可能幫助我們解開心結消除隔閡。

2.反思自己,提升自我價值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電視劇裡宋倩終於明白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錯誤的,她開始反思自己向劉靜取經怎麼和英子交流。

徐一萬的媽媽也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兒子這些年的控制慾並不是愛,她選擇與兒子握手言和,也能坦然接受兒子和張璐離婚。

囧媽裡有這樣一段臺詞: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爭吵,但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這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的樣子,然而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好在無論是劇中還是影片裡,這兩位媽媽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學會思考反省過去自己的做法,重新和孩子換方式相處。

宋倩也不再只是圍著英子轉,她和喬衛東復婚了,而盧小花也終於到了俄羅斯紅影劇院站在舞臺中央演出,完成了她的夢想。

她們開始學會放手,歸還孩子的人生,放過孩子同時也放過自己,開始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沒有這一成長過程,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她曾說過,母親對自己要選擇的路進行干預,說這條路不好走會很難,可是偏偏自己不撞南牆不回頭,事實證明自己選擇的路確實不好走,可一路下來披荊斬棘不也迎來了柳暗花明嗎?

3.刻意練習,保持距離

刻意練習裡有這樣一段話:將傑出人物和我們其他人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徵,這些心理表徵反過來使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記憶、規律的識別、問題的解決等成為可能。

劉靜和英子相處的很好,是英子的樹洞,對待孩子她也不是天生就會與孩子相處,也是經過刻意練習最終得到相處之道。但是,她一直懂得保持距離,把兩人之間的關係控制在安全距離內。

她對待季楊楊從來不會強迫他做不喜歡的事情,當季楊楊選擇出國留學時,她也尊重兒子的選擇,沒有對兒子的選擇用自己的想法去幹預控制,對此方圓說道::“孩子有選擇權,而且他有選擇的能力,還有選擇的勇氣,這太難了。”

季楊楊的選擇和勇氣與劉靜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如果換作是宋倩和英子可能就不會是這樣的選擇與結局。

劉靜懂得保持親密關係之間的距離,不會太遠過於疏離,也不會太過靠近傷害到彼此。她很好的處理了和季楊楊之間的距離,不會去控制他的生活。

安德斯·艾利克森說:大腦和身體一樣,對於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並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愛和相處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會教育小孩,只是有的人在舒適區待久了不願意去嘗試與改變,一直例行公事般的套用著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如果嚐到了舒適區外又不太遠的一點點甜蜜點上的挑戰,就願意去嘗試去改變,在任何領域想要得到提升,刻意練習無外乎是一個黃金方法。

從《小歡喜》到《囧媽》解讀親密關係裡的控制慾

結尾: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到: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大部分人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可其實我們並不是生下來就會愛,而是一邊成長一邊學會了愛。

就像《請回答1988》裡爸爸對德善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我女兒體諒一下………

第一次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於茫茫人海中有幸成為一家人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既然大家都是第一次,那就試著去愛去包容去體諒一下對方,愛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它不該成為一種負擔更不應該是一種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