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在唐朝時,周邊國家爭奪過它嗎?

重返西藏


從“三家走馬燈”,到“四家打麻將”,瓦罕走廊前半生的鬥法歲月

瓦罕走廊這條阿富汗“小尾巴”,全長400公里,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也不過75公里。

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狹長通道,東接中國、北聯塔吉克斯坦、南鄰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恰好位於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勢力板塊的結合部。

1895年,英國將這條“小尾巴”硬塞給阿富汗時,阿富汗的王公們根本不想要。

但英、俄兩國需要在中亞和南亞之間,構建一個隔離區(緩衝地帶)。於是阿富汗的國土形狀,就變成了一個“小蝌蚪”。

需要特別說明一點,英、俄商議緩衝區時,瓦罕既不屬於英國,也不屬於俄國,甚至也不屬於阿富汗,而是在清朝版圖內。

但清朝還不如阿富汗呢,連表示反對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瓦罕走廊和“帝國墳場”阿富汗,而是這個地區的前半生。

這是一段,在唐、波斯、大食、突騎施和吐蕃間遊移的歲月。

一、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中國向西的貿易路線由來已久,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西亞的商品便可以運抵長安。

在商賈們千百年的探索之下,在西域形成了三條相對固定的貿易線路。

其中,取道“鄯善、于闐、朱俱波、朅盤陀,度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至北婆羅門,達於西海”的絲路南道,雖需要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

但相較於西域北道和中道,南道不僅最為近便,且於闐(今新疆和田)以西的沿途諸國,很早就有佛教流傳。

故歷代高僧,如法顯、宋雲、玄獎、慧超、義淨、惠生、悟空等,都循此取道入天竺求法。

在絲路南道中,由蔥嶺至護密國一段,便是今瓦罕走廊中西部地區,是通向吐火羅故地及南亞的咽喉要道。

唐代將這一地區的稱為“護密”,源於當地人的梵文讀音。

《漢書》將其記做“休密”,稱該國屬大夏。

“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等五部翕[xī]侯。後百餘歲,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

隨後,貴霜帝國不斷向東拓展,先搞定了濮達、罽[jì]賓兩國,然後又取道開伯爾山口,吊錘了三哥,打造了一個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

公允的說,貴霜帝國對蔥嶺以南地區的佔領,客觀上有利於該地區的道路安全,也促進了犍陀羅藝術向中國的傳播。

二、唐朝、西突厥和大食的三家“走馬燈”

唐朝對護密(護蜜)周邊地區的認識,還是比較充分的。

在《唐書·地理志》中對瓦罕地區的描述為,“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蔥嶺守捉,故朅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

可見西出蔥嶺守捉,便進入護密國的控制地區。

而對於護密國,則在《唐書·西域傳》裡有記載道:“護蜜者……地當四鎮,入吐火羅道,故役屬吐蕃。”

由這些記載可知,瓦罕走廊為西域南道上的要塞,其中護密國把持著由唐安西四鎮,進入中亞吐火羅地區的通道。

當翻越瓦罕走廊中段的巴洛吉爾山口後,向西南可達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再南下即是迦畢試(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可至印度。

向東南方向則可經坦駒嶺(今達爾科特山口),到達大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這段便是吐蕃進出西域的重要通道——勃律道。

唐朝初期,對西域事務表現的比較剋制,採取了步步為營,不貪功冒進的策略。

當然了,這一策略的基礎在於需全力以赴對付東突厥,不想招惹強盛的西突厥。而西突厥心思也確實不在東方,他們一直在聯合東羅馬,揍薩珊波斯帝國。

因此貞觀五年(631),中亞康國表示願意稱臣時,唐太宗斷然拒絕,理由是“緩急當同其憂”。

據學者分析,康國當時正被伊斯蘭教勢力所逼,唐朝不想承擔保護的義務,而李世民的勺子也確實夠不著。

但李世民畢竟是是李世民,左手拒絕了康國,右手的使臣已走在出使西域的路上了。

據新出土《張弼墓誌》記載,張弼奉詔出使西域“歷躬卅國,經途四萬裡。料地形之險易,覘兵力之雌雄。”

也就是說,李世民表面上回絕了康國之請,並在當年和西突厥確立了友好關係。但暗中卻已開始派人探查地形,為著手經營西域做準備了。

貞觀九年(634年),唐朝應焉耆等西域小國的請求,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領兵平定吐谷渾,隨即控制了于闐以東的鄯善、且末地區。

貞觀十四年(640),唐朝又以不來朝貢為理由,派大將李靖、侯君集領兵攻取高昌古國,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之”。

在天山北麓形成了伊、西、庭防禦三角形後,李世民強硬的推行了政治制度改革,以“州、縣、鄉、裡”制顛覆遊牧部落的統治。

但處於南疆的龜茲、鄯善、朱俱波、朅盤陀等綠洲邦國,卻依舊叛服無常,常以投靠西突厥的方式來對抗唐朝。

就在唐朝積極經營天山北麓,形成穩固統治之時,西亞正打的火花四溢。

新崛起的大食,已經開始進攻波斯本土,波斯國王逃往呼羅珊的木鹿城。

面對強勢崛起的大食,別說中亞、西域的小國,就是勢力強橫的西突厥心存忌憚。

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貞觀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射匾可汗決定與唐聯盟,他派出使節向唐請婚。

李世民也沒客氣,趁機獅子大開口,要西突厥割讓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

這五國都在天山南麓,除龜茲外四國都在絲路南線上,可見唐朝對打通和控制絲路南道惦記許久了。

貞觀二十一年(647),唐朝以龜茲局勢不穩為理由,命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徵發鐵勒、突厥、吐谷渾、吐蕃等部十餘萬騎,破龜茲大城五座,降小城(部)七百餘座,立王弟為龜茲王。

唐軍攻滅龜茲(今新疆庫車),西域震動,天山南麓諸國紛紛歸附唐朝,南疆地區首次置於唐朝控制之下,西突厥勢力退守以碎葉川為中心的天山以北地區。

就在唐朝西進,大食東擴的同時,唐朝與天竺也開始了官方往來。

貞觀十五年(644 ),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遣使朝貢,貞觀十七年至二十一年(643-647 )唐太宗派遣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天竺。

以上種種事件都預示著,位於亞洲十字路口上的瓦罕地區,正被周邊所有大帝國虎視眈眈。

李世民去世後,東突厥勢力復起,不斷南下威脅北部邊疆,導致唐朝對西域的投入減少。

西突厥以阿史那·賀魯為代表的酋長,相繼發生叛亂。

為此,從永徽二年( 651)七月起,唐朝被迫大規模出兵征討。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七年,直至顯慶三年( 658),唐朝第三次出兵,蘇定生擒阿史那·賀魯,再次降服西突厥。

再度降服西突厥後,原為西突厥所役屬的吐火羅地區,也納入了唐朝的羈縻州範疇。

龍朔元年(661),唐朝以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分別設置了都督府,及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因列其地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為都督”、“護密國設鳥飛州都督府”。

自此,唐朝在西域的軍政防禦體系,實際上已經越過蔥嶺。到達蔥嶺以南的吐火羅地區,烏滸水(阿姆河)以北、藥殺水(錫爾河)以南地區。

唐朝勢力範圍的西擴與不斷東擴的大食,衝突日漸明顯,而瓦罕走廊所處的巴克特里亞地區,正好處於這一爭奪的前線。為了與大食在瓦罕地區對抗,唐朝開始著手扶持波斯復國運動。

627年(貞觀元年),波斯帝國在與東羅馬帝國的爭鬥中徹底失敗,波斯王被部下所殺。此後,波斯又陷入內部鬥爭的泥潭,無力抵擋來自大食的進攻。

《冊府元龜》記載:“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大食引兵擊波斯及米國,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侯為大食兵所殺,伊嗣侯之子卑路斯(伊嗣埃三世)走投吐火羅,遣使來告難,上以路遠不能救之,尋而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

大食之所以在勝勢下退兵,是因為自己國內勢力打了起來。

公元656年,奧斯曼·本·阿凡遇刺身亡,阿里·塔裡卜繼任為哈里發,但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很不爽,起兵討伐阿里,並戰而勝之。

之後,大食的首領變成了世襲制,這便是我們熟知的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

唐朝雖然沒在大食進攻波斯的戰爭中幫上什麼忙,但本著給對手添堵就是賺的原則。

先在龍朔元年(661),冊封卑路斯為波斯都督,次年正月,又正式冊封其為波斯王,鼓舞他領導周邊力量繼續和大食死磕。

但就在此時,一個新的變量加入了棋局。這就是已經走下高原,開始染指西域的吐蕃王朝。隨著吐蕃的到來,瓦罕地區的爭奪從三家“走馬燈”,變成了“四家打麻將”。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瓦罕走廊處在唐帝國與西方的伊斯蘭文明交匯的地方,也是兩種文明爆發激烈衝突的地方。說到為爭奪他而爆發的戰爭,那必然要提及唐朝勇將高仙芝和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本來是高句麗人,他的父親是唐朝名將。高兼職從小就隨父親鎮守西域,相傳他儀表出眾,擅長騎馬射箭,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很快就升任為安西都護。當時正好趕上吐蕃與唐朝爭奪西域的控制權,西域周邊20餘個小國都臣服於吐蕃,唐朝連年征討毫無戰果。唐玄宗派高仙芝率領騎兵1萬人前去征討。高先知快速突襲,攻克了臣服於吐蕃的小勃律國,俘虜了國王和王后吐蕃公主。從此吐蕃勢力退出西域,向南退去。

高仙芝鎮守西域數年,數次消滅反唐勢力,但他只以兵力威懾西域國家,並不以恩威收攏人心。使得西域國家紛紛與處在西方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暗地勾結。此時的阿拉伯勢力倭馬亞王朝已經滅亡,阿拔斯王朝建立起來,大食帝國正迎來他第二個盛世。沒有率先偵查敵情的高仙芝決定主動出擊,越過蔥嶺與阿拉伯帝國決戰。高仙芝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了怛羅斯城。雙方在城下展開決戰,唐軍裝備精良,作戰英勇,雖然兵力上處於劣勢,卻一度壓制阿拉伯軍隊,連續5天不分勝負,面對如此寡不敵眾的局面,拖延時間越長,對高仙芝來說越是不利,而瘋狂的他竟想要一舉殲滅阿拉伯主力軍,不肯退兵。此時他蠻橫的西域政策終於自食惡果,西域國家的傭兵從後方斷了唐軍的後路,切斷步兵與騎兵的聯繫,阿拉伯重騎兵突襲唐軍大本營,高仙芝大敗,2萬精銳部隊只有數千人得以逃生。

此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是唐朝最精銳的安西重步兵幾乎全軍覆沒,唐朝勢力再也無法越過蔥嶺,標誌著唐朝對外擴張的結束。但此戰也使東西方的聯繫更為緊密,東方的先進技術傳向西方,而伊斯蘭世界的文明也向東擴展,中亞地區的面貌徹底被改變了。





趙公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歷史上曾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唐朝開國之後逐漸結束了自隋末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並統一了全國,唐太宗和唐高宗執政期間不斷對突厥、薛延陀、吐谷渾、西域諸國等國家作戰並消滅了這些政權,由此逐漸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區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直到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才逐漸失去對邊疆的控制,但是也不是這些少數民族可以搶奪的,瓦罕走廊了不起被自家人佔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