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態”家校合作第一要義是情感關懷

“非常態”家校合作第一要義是情感關懷

黃思涵(9歲,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小學) 繪

目前“停課不停學”的網上在線教學現狀,是學校教育應對特殊時期的一種“非常態”,迫切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校之間的聯繫與溝通也空前密集,家校聯繫的親密度迅速升溫。每個教師都被迅速拋進了巨大的家校聯繫網絡中,即使日常和家長接觸較少的學科教師也不例外。

常態家校合作一直倡導“人人都是合作者”,日常的家校溝通和聯繫是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在網絡環境中,所有教師在努力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式的同時,還得學會與家長進行網絡溝通。顯然,“非常態”家校合作,對教師家校合作能力與素養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應對突發疫情、重建親師合作,其實是在重構所有教師家校合作的認知模式。

“非常態”溝通質量是 常態情感紐帶的晴雨表

所有的溝通都有過去、現在和將來。新冠疫情就像一次大考,折射出平時家校關係的基礎與問題。近期我們做了一些調研,發現伴隨孩子們多年的班主任老師,因為有長期家校共育的情感基礎在,往往能較好適應突發狀況下的家校溝通需求;即使新接班的班主任老師,因為與家長有了一個學期的接觸與磨合,危機來臨時也不至於太為被動。調研結果佐證了顛撲不破的“功夫在平時”道理,長久信任的情感基礎,能夠幫助教師應對特殊危機時期高頻次、事務性家校溝通。

情感關懷是人際溝通的基本要義,在疫情引發的“非常態”家校合作中尤顯重要。特殊時期,家長和孩子難免產生焦慮、煩躁、不安、學習困難、學習動力不足等應激反應和情緒,需要教師第一時間覺察識別並表達關懷。隔著屏幕的教與學,教師像面對一個“黑箱”,只能從短暫的直播互動中察言觀色,從作業中尋找蛛絲馬跡。學生是如何上網課的,課間有沒有偷懶,有沒有抄同學的作業等問題,教師都需要主動並且有技巧地從家長那裡獲取相關信息。

獲取信息、掌握情況,是“非常態”時期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點工作,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工作內容。情感關懷,始終是“非常態”家校合作的第一要義,比簡單快速完成上報統計信息更重要的,一定是關愛鮮活的生命,關心學生與家長的生活與心理狀況。

比如上海市寶山區三湘海尚幼兒園在摸排全園幼兒居住地和健康狀況時,班主任老師瞭解到,某個小朋友的爸爸作為上海醫護志願者已經前往武漢抗疫,而媽媽一個人帶著雙胞胎孩子在廣西過年。於是教師就開始不間斷地關心她們,定期和孩子們聊天。尤其當她們決定從廣西返回上海時,教師還急家長所急,不僅幫助預定車輛直接從機場接回小區,還提前網購了生活用品和食材,既消除了孩子媽媽單獨帶孩子返滬隔離的擔憂,也免除了孩子爸爸身在抗疫一線的後顧之憂,更是教育和影響了全園的其他家庭。

這種從細節入手、滿足家長安全需求的關懷,是特殊時期最打動人心的情感互動。所以,這段時間的家校溝通,教師不妨在傳遞事務性信息時,加上一些表達真情實感的溫馨提示,還可以開展聊天式的線上家訪。

重視家長個性化需要,提供“按需服務”的家校合作

“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家長每天要接收海量的信息:教師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線教學、作業輔導等情況,指導家長參與教育的學習管理、資源支持,提供各種情緒管理、壓力疏導等建議。哪些是必須第一時間回覆的通知,哪些是教師佈置的作業要點,哪些是教師推薦的學習材料……成天跟孩子“囚”在一起,大量碎片式信息應接不暇,家長非常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為了解決家長的焦慮,教師線上推送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料,的確是最簡便快捷的溝通之道,亦是應對特殊時期家庭教育共同困境的解決之道。但每個家庭都是不重樣的,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千變萬化,權宜之計的線上家庭教育指導要達到最佳效果,還必須做好關注家長個性化需求這個前期功課。

當然,教師既要關注家長群體的集體性、傾向性需求,也要關注特殊家庭的特殊需求,尤其要格外關注“身處疫區的滯留家庭、非鄂外省市地區尚未返回本居住地的家庭、家庭經濟困難的家庭、孩子獨自在家網絡上學的家庭、家庭有重大狀況而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提前預判和識別這些家庭的特殊需求,做好“一家一策”的定製式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上海市金山區朱涇第二小學發現部分家庭缺乏合適的網絡教學硬件設施設備,就應急準備了30臺平板電腦供學生借用,並預裝好各類線上教學軟件;針對一些信息技術水平有限的家庭,學校組織了5位志願者教師提供信息技術保障,向家長公佈聯繫電話,隨時給予網絡教學問題的諮詢輔導。

“最需要的才是最合適的”,教師既要讀懂調查數據中“明言”的集體性心聲,還需要多傾聽學生家庭成員的心聲,多瞭解數據背後家長的“暗隱”需求。

比如,為了瞭解家長在超長假期裡的教育焦慮和指導需求,上海市閔行區莘莊幼兒園發放家長問卷,數據反映,3歲—6歲孩子家長的教育焦慮和需求主要集中在“情緒疏導”和“幼小銜接”上。針對這些“明言”的家長心聲,教師們又進行了細緻深入的訪談,發現一些大班孩子的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需要通過網課提前開始小學的知識學習、做好幼小銜接以應對即將來臨的升學面試。於是,幼兒園組織教師回應這些“暗隱”的需求,主動開展個性化服務,根據幼兒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指導方案,大為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教師要花功夫幫助家長進入學習支持者角色

在傳統觀念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所以很多教師會視家長為學校教育的配合者。在倡導現代家校夥伴關係的今天,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步伐越邁越大,開始扮演參與者、支持者、評價者、監督者等多種角色。研究表明,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家庭範圍內的學習功能和家庭教育功能會逐漸增強,學習支持者角色在家長身上體現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

孩子居家“停課不停學”,家長要輔助教師,暫時承擔起助教的角色:家長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配合教師密切跟進孩子進度;家長要控制孩子用眼時間,及時上報身體健康信息……家長前所未有地被推到了直接參與孩子課程學習、學習管理和個性發展指導者的位置上。

同時,居家學習加速實現了學校教育的開放、透明。由於教學從學校中心走向家庭中心,教師很多的教學行為直接暴露在家庭視線中,師生互動答疑也有了家長第三隻眼睛的監管。客觀地說,家長旁觀直播的壓力,會給教師造成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家長參與的積極作用,花功夫幫助家長進入學習支持者角色,這是“非常態”時期家校協同促進學生更好進入良性學習狀態的關鍵因素。即使疫情過後恢復常態,教師也應努力擴大家長參與教學的權限,針對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協同家長來提供更加個別化的教學。

我們倡導教師綜合運用多種媒體與技術手段來加強家校溝通,上海市文來實驗學校由班主任牽頭,溝通科任教師佈置的作業量、互動交流時間的長短,在控制好學習時間、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規範好學習習慣和活動方法等方面,直接給予家長具體的指導要點。他們還開設了疫情期特殊服務郵箱“心語花園”,接受家長線上諮詢,提供個性化支持,減低家長對於孩子在家上學的焦慮。

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組織線上家長會,以集體會議的形式交流信息,也要積極發揮家委會組織、動員、協調的職能,讓家長影響家長、家長幫助家長。特別重要的是,尤其不能忘記學習困難的家庭和家長,要定期打電話表達自己對家長作為教學助手的關懷,給予家長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有語音語調輔助的語義表達,遠遠勝過屏幕上冷冰冰的文字交流。在直接的電波連線中,真實的對話比任何虛擬的空間交流來得更有真情實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