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南沙河篇

一座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1990年前後滕州市地名委員會在各村村頭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歷史演變和村名的來歷,小編費盡周折整理出滕州各鄉鎮、村莊名字的由來;即日起,陸續推送每個街道(鄉鎮)的村落名稱來歷。謹願給滕州留下記憶的符號,給滕州留住回憶的痕跡。

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南沙河篇

南沙河鎮

南沙河南街村

位於滕州南8.5公里,京滬鐵路東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禮教鄉紫檀村遷此建村,因處郭河之側,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呼南沙河,村名遂改稱南沙河店。清末(1875-1911)簡稱南沙河。1949年以村中河道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南,名為南沙河南街。

南沙河北街村

位於滕州南8.5公里,京滬鐵路東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禮教鄉紫檀村遷此建村,因處郭河之側,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呼南沙河,村名遂改稱南沙河店。清末(1875-1911)簡稱南沙河。1949年以村中河道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北,名為南沙河北街。

辛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西1.4公里,京滬鐵路東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禮教鄉紫檀村遷此建村,因植柳樹較多,取村名西柳村。後更為辛莊。

上徐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1.7公里。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徐氏由城前遷此建村,名徐莊。清順治年間(1644-1646年),分為上徐、下徐兩村,本村為上徐。

崔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1.7公里。西隔京滬鐵路與鮑溝鎮西寧為鄰。

明洪武六年(1373年),崔氏由江蘇沛縣崔家寨遷此建村,名崔家莊。今稱崔莊。

南高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0.7公里。南鄰郭河故道。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高氏由辛章遷此建村。名高家莊,簡稱高莊。1982年,因重名,更名為南高莊。

(1992年,立村碑期間,南高莊有一棵牛心柿樹,為明末所植,需2人合抱,1992年仍根深葉茂結果)。

魏村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1公里處。郭河故道西側。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魏氏由薛河之濱南林遷此建村,名魏村。

前辛章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2公里處。郭河南北分支之間。

元末(1333—1368年),辛、章二姓來此建村,取名辛章;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清代中期(1733—1822年),因人口增多,分建二村,本村居南,稱前辛章。

后辛章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2.4公里處。郭河南北分支之間。

元末(1333—1368年),辛、章二姓來此建村,取名辛章;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清代中期(1733—1822年),因人口增多,分建二村,本村居北,稱后辛章。

王開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3.6公里處。郭河之陽,濟棗公路西側。

據考,元末(1333——1368年),經略大將軍、湖廣、陝西參知政事張良弼,隱此建村名王開。取吾開之意。

現村內設王開一、二、三三個村委會。

小王開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3.5公里處。

明代中期(1460—1552年),張氏由王開遷此建村,名為小王開。

孫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2.7公里處。南鄰郭河。

清咸豐年間(1831—1860年),孫氏由大彥輾轉遷此建村,名孫莊。

十里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3.5公里處。

明末(1628-1644年),呂、李二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距縣城十里並設有驛站,故名十里鋪。

官路口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3.7公里處。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由城西張莊遷此建村,因地處南北通衢之側,取名官路口。

劉屯

位於南沙河南街西北3.2公里。京滬鐵路東側,西鄰洪緒鄉境。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劉氏有微山縣劉莊遷此建村,取名劉屯。

張場

位於南沙河南街西北2.3公里。郭河北岸,西隔京滬鐵路與洪緒鄉東侯莊為鄰。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王開富戶張氏設打穀場於此,因周圍植灌木帶作護,俗稱葛針園。後佃戶聚居成村,名葛針園,1912年,更名為張場。

前七里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4公里處。

明初(1368——1398年),吳氏遷此定居,因距城七里,名七里鋪。繼有張氏由微山縣張河遷此北首定居,後經發展,分立二村,本村居南,稱前七里鋪。

後七里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4.2公里,與城郊鄉南丁莊為鄰。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氏由微山縣張河遷來七里鋪北首定居,遂稱七里鋪。後經發展,分立二村,本村居北,稱後七里鋪。

田崗

位於南沙河南街北部3.7公里處。

清道光年間(1824——1850年),田氏由鄒縣相莊遷此建村,因地處土崗之上,故名田崗。

北池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5公里,郭河東岸,北與東沙河鄉王母殿為鄰。

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時、苗二姓來此建村,取名時苗鋪。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又有秦氏遷入。因開染坊常在村北水池打靛,俗稱北靛池村。1949年以溝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北,故名北池村。

南池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4.5公里,郭河東岸,濟棗公路北側。

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時、苗二姓來此建村,取名時苗鋪。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又有秦氏遷入。因開染坊常在村北水池打靛,俗稱北靛池村。1949年以溝為界,析立二村,本村居北,故名南池村。

後倉溝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2.5公里,濟棗公路西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南北相間二里許各自建村。時因溝渠縱橫,土地肥沃,糧收滿倉,統取村名為倉溝。1949年,析立二村,本村居北,稱後倉溝。

中倉溝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2.3公里,濟棗公路西側。

明末(1638—1644年),倉溝王氏遷此定居,遂稱倉溝。1949年分立村名,本村居前、後倉溝之間,故名中倉溝。

前倉溝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南北相間二里許各自建村。時因溝渠縱橫,土地肥沃,糧收滿倉,統取村名為倉溝。1949年,析立二村,本村居南,稱前倉溝。

後小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3公里,濟棗公路西側。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倉溝王氏遷此建村,因村小人少,且處倉溝之後,故名後小莊。

後房村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4公里,西鄰郭河,東靠濟棗公路。

唐初(618-626年),房氏遷此建村,取名房尚村。名洪武二年(1369年),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清初改名房村。1958年村分為二,本村居北,稱後房村。

前房村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3.5公里,西鄰郭河,東靠濟棗公路。

唐初(618-626年),房氏遷此建村,取名房尚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清初改名房村。1958年村分為二,本村居南,稱前房村。

南崗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部1.8公里處。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時村前有一片高地,俗稱南崗,村名亦遂稱南崗。

東朱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5公里處。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朱氏遷此建村,名朱家莊。1985年,因重名,更為東朱莊。

陡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偏北5公里,狐山西南麓。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高氏由山亭東魯遷此建村,因坐落在山嶺溝壑之間,故名陡鋪。

上營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5.5公里,狐山西南麓。

明嘉靖二年(1523年),魯王朱祐樘為其妃葬墓修狐山陵於此,並在近處修建營房,駐兵護守,士官後人聚居成村,名狐山營(狐曾誤為孤)。後因村處高地,演稱上營。

東魏村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偏北5.5公里,東北依皇城山。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魏氏由掌大遷此建村,名魏家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東魏村。

於泉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4公里,濟棗公路東側。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高氏由山亭東魯遷此定居,因村邊有泉,上營官兵常來此飲馬,俗稱飲馬泉。清末更名為於泉。

北古石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偏南4.7公里,簿山西麓。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狄氏由城西北羊莊遷此建村,傳說村南關帝廟供桌下由八尺長石,半露地面,其乾溼可預示天氣晴陰,人稱古石,村以石名。後以方位稱北古石。

南王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4.5公里處。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王氏有南沙河遷此建村,名王家莊。後為與村北王家莊區別,稱南王莊。1982年,更名為南王鋪。

北王鋪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5公里,狐山西麓。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王家莊。後因村南亦建有王家莊,為相區別,改此稱北王莊。1982年,更名為北王鋪。

關路口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北4.5公里,狐山西麓。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自房村遷此定居,時為東進狐山的唯一道口,故名關路口。

楊杭

位於南沙河南街南偏東4.5公里處。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中多植楊樹,取名為楊家行。今稱楊杭。

南古石 家道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5公里處。

清末(1875-1911年),此為王開富戶張家的莊園,莊內建有兩排相對的住房,供佃戶居住,中間之通道,俗稱家道。因北鄰南古石村,故名南古石家道。

南古石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5公里,篤山西麓。

明初(1368—1398年),狄氏由山東臨清縣遷此建村,傳說村北關帝廟供桌下由八尺長石,半露地面,其乾溼可預示天氣晴陰,人稱古石,村以石取名為古石。清末,為與北古石村區分,本村改成南古石。

西古石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5公里,簿山西麓。

明末(1628-1644年),劉氏遷此建村,因東近古石,隨其村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由南沙河遷入,後以方位更稱為西古石。

河匯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南5公里,簿山西麓。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黨氏由東沙河鄉黨橋遷此建村,因地處兩條無名小河匯流處,取名為河匯。

新營

位於南沙河南街東3.5公里,濟棗公路南側 。

1966年12月,巖馬水庫建成蓄水,庫區馮卯鄉朱山村部分村民遷此定居,統一規劃,建成排房,名新村。1982年更為新營。

馮莊

位於南沙河南街南偏東3公里,南與官橋鎮時店村毗鄰。

元末明初(1368年前後),馮、朱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時因馮氏人口較多,議村名為馮莊。

劉杭

位於南沙河南街南2.5公里,南與官橋鎮時店村毗鄰。

明初(1368—1398年),馬氏由馬河口遷此建村,因村民多植柳樹,取名柳行。後劉姓遷入,議改村名為劉杭。

彭王樓

位於南沙河南街南偏東2.2公里處。

明初(1368—1398年),彭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彭莊。1982 年因重名,更為彭王樓。

下徐

位於南沙河南街南偏東2.2公里處。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徐氏由城前遷此建村,名徐莊。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分立二村,本村居南,稱下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