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1853-1856年俄國同英、法、土耳其和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發生的一場歐洲性戰爭,因其主要戰場在俄國南部克里木半島,故稱

“克里木戰爭”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聖地”圖

一、戰爭的起因

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聖地”問題的爭端是戰爭的導火索。長期以來,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天主教派和東正教派為爭奪“聖地”管轄權進行激烈的鬥爭。但是,在宗教鬥爭的背後卻隱藏著某種政治力量,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神聖的爭吵”不過是列強之間爭奪近東霸權的“卑鄙的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法國的路易・波拿巴支持天主教派爭奪“聖地”管轄權。1850年5月法國政府照會土耳其政府,要求保證天主教徒對“聖地”的管轄權。1852年8月再次對土耳其政府施加壓力,迫使蘇丹作出有利法國天主教派的決定:

答應由天主教修道士接受伯利恆教堂一個門的鑰匙,在聖墓豎起一顆鑄有法國國徽的天主教銀星。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聖地”夕陽圖

這就意味著“聖地”管轄權落在天主教徒手裡了。而保護東正教派的利益,向來就是沙皇政府的國策之一,尼古拉一世就利用“聖地”爭端一事,指責土耳其政府迫害東正教徒,要求將奧斯曼帝國境內所有東正教居民由俄國“保護”,力圖把歐洲土耳其變為俄國“保護國”。進而,俄國可獨佔兩個海峽,打通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實現其傳統的擴張野心。

把土耳其帝國變為沙俄的“保護國”,這對英國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十九世紀中期,英國通往印度的道路有兩條:海路,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到印度;陸路,由埃及經小亞細亞跨過兩河流域到印度。由於土耳其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就成為不列顛通往東方的交通樞紐。為此,英國決不能容忍俄國南下擴張,控制黑海,進入地中海。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任命海軍大臣緬什科夫公爵為全權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對土耳其蘇丹從外交上施加壓力。緬什科夫接連照會土耳其蘇丹:要求恢復東正教對“聖地”的管轄權,允許俄國政府對帝國境內東正教臣民的保護權,而且還提出簽訂俄土軍事聯盟條約。蘇丹向英法求援,法國命令地中海艦隊進入阿希佩拉哥群島,英國艦隊也採取軍事行動。在英法等支持下,土耳其素丹召開國務會議,決定拒絕俄國的最後通牒,緬什科夫宣佈同土耳其斷絕外交關係,俄國使團返國。

二、戰爭的初期僅為兩國之戰

1853年7月2日,八萬俄軍強渡普魯特河,侵入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7月20日,俄軍的先頭部隊進入布加勒斯特。9月土耳其政府要求俄國撤軍,並限於十八天內把全部軍隊撤出多瑙河公國。尼古拉一世拒絕土耳其的嚴正要求。10月4日土耳其對俄宣戰。1853年開始的俄土戰爭的性質,正如恩格斯所說:

“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歐洲列強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支持土耳其反對沙俄南下的擴張政策,維護奧斯曼帝國的完整和獨立。

戰爭在多瑙河、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同時進行。10月11日,土耳其軍隊渡過多瑙河,攻佔了卡拉法特,接著又取得了沃耳特尼察戰役的勝利。在多瑙河戰場,土耳其軍隊取得初戰勝利,但是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結果,俄國反敗為勝,土軍被迫從沃爾特尼察退到多瑙河南岸。與此同時,1853年10月16日在高加索戰場土耳其軍隊也開始軍事行動,佔領了聖尼古拉碼頭。從巴土姆到巴雅澤特沿線,土軍採取分兵把守的戰術,沒有集中優勢兵力進攻第比利斯,貽誤了戰機,使俄軍贏得時間,援兵趕到高加索戰場,阻擋了土耳其軍隊向第比利斯進 軍。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為了取得對黑海的制海權,俄軍在黑海南岸發動了錫諾普海戰。1853年11月18日,俄國黑海艦隊以二倍的優勢兵力和炮火,在錫諾普附近殲滅土耳其一支分艦隊。俄軍暫時地控制了黑海。高加索的土耳其軍隊不得不放棄進攻第比利斯的計劃。錫諾普海戰後,俄國取得對黑海的制海權,同歐洲列強的矛盾激化起來。1854年1月3日,英法聯合艦隊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宣佈不許俄國艦隊在黑海出現,以阻止俄國海軍對土耳其領土或艦隊作任何新的進攻。一場歐洲性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三、戰爭的中期發展成為歐洲性大戰

1854年8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三國同盟條約簽訂。8月27日英法正式向俄國宣戰,但遲遲按兵不動。1854年8月俄軍強渡多瑙河,4月底圍攻錫利斯特拉。土耳其軍隊頑強抵抗消滅俄軍五萬人,獲得錫利斯特拉保衛戰的重大勝利,迫使俄軍退回多瑙河北岸,多瑙河戰局轉危為安。高加索的俄軍被土耳其軍隊和沙米爾領導的山民切斷了同國內的聯繫,陷入了嚴重的困境。8月俄國在奧地利最後通牒下從多瑙河兩公國撤軍。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1854年7月,英法土三國軍事統帥在瓦爾那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攻打克里木半島,9月初聯軍出動六百多艘船艦,六萬多名士兵和三個攻城炮兵團,從瓦爾那出發。9月14日聯軍在舊堡和葉夫帕託利亞登陸。接著南下進逼俄國黑海艦隊的要塞——塞瓦斯托波爾。從葉夫帕託利亞到塞瓦斯托波爾相距五十英里,(舊堡到塞瓦斯托波爾相距僅二十英里)19日俄軍在阿爾馬河戰役中被聯軍擊敗,被迫退縮塞瓦斯托波爾。俄國的黑海艦隊被封鎖在要塞。於是出現了長達十一個月的塞瓦斯托波爾圍攻戰。

阿爾馬河戰役之後,克里木戰場相繼發生三次會戰。10月25日雙方在巴拉克拉瓦(要塞南端)發生會戰。參加這次會戰的俄軍有三萬五千人,聯軍有一萬六千人,俄軍失敗。11月5日發生的因克爾芒會戰,一萬四千人的聯軍戰勝了三萬人的俄軍,沙皇政府派來的增援軍隊,也被擊潰。1855年8月2日尼古拉一世一氣之下服毒自殺,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登位,收拾殘局。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1855年8月,在黑河會戰中,俄軍又被擊潰,9月,塞瓦斯托波爾圍攻戰進入決定性階段。9月8日法軍佔領南區制高點馬拉霍夫網,俄軍被迫撤離要塞,聯軍最後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

四、戰爭的結果

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結束了克里木戰爭,戰爭以俄國慘敗而告終。1856年8月30日,雙方簽訂《巴黎和約》。

巴黎和會於1856年2月25日召開,參加會議的有英、法、土耳其、奧地利、普魯士和撤丁王國的代表,法國外交大臣瓦利斯基伯爵擔任會議主席。俄方代表有奧爾洛夫伯爵、布隆諾夫男爵(曾任俄國駐倫敦大使)。在談判中,戰敗國俄方的代表利用同盟國內部矛盾,尤其是英法之間的矛盾,力爭簽訂一個條件寬大的和約。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巴黎和約》條文包括三十四項條款和若干附加協定條款,條約內容涉及的主要問題:(1)有關雙方佔領的領土歸屬問題,(2)黑海地域和海峽非軍事化問題,(3)巴爾幹民族問題。

根據條約規定,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三個地區(伊茲梅爾、卡胡爾和鮑爾格勒)歸還給藤爾多瓦公國。被俄軍佔領的卡爾斯退還土耳其,以換取同盟軍所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和其他城市。條約宣佈黑海中立化、非軍事區,禁止外國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俄國不得在黑海保留六艘以上八百噸的輪船和四艘以土二百噸的船隻。

“克里木戰爭”:俄國出兵土耳其受挫,尼古拉一世服毒而亡

土耳其艦隊亦受同樣限制,俄國和土耳其在黑海都不得設立海軍兵工廠(海軍軍械庫和艦隊)。俄國同意讓出多瑙河三角洲保護權,(即多瑙河的三個出海口——基利亞河道,蘇利納河道,聖喬治河道)名義上歸還土耳其。多瑙河航道,由締約國組成特別委員會管理。俄國被迫放棄對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塞爾維亞的保護權和對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臣民的保護權,承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完整”

俄國在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敗無能,加速了國內改革的實現。《巴黎和約》的簽訂,表明法俄開始接近,它對以後中近東的國際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恩格斯《神聖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