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1月30日,第一時間網上發聲,普通一次性口罩在“非醫院”等生活場景下可使用兩三次;2月7日,幫助企業“急速”改造好3條口罩墊片生產線啟動,有效緩解“口罩荒”……疫情暴發以來,東華大學非織造材料科研團隊一刻都沒有放慢他們科研戰“疫”的腳步。

近日,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牽頭起草制定的《民用衛生口罩》團體標準正式發佈。標準的頒佈實施將為相關口罩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撐,為市場監管提供依據,便於消費者選擇適用的口罩。作為起草單位中的唯一高校成員,東華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10天科研攻關,戰“疫”關頭“糧草”先行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口罩、防護服、隔離服等防控物資告急,難題如何破?如何幫助大家科學使用口罩?在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快速吹響了助攻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集結號

為了進一步緩解口罩短缺的難題,該團隊協助企業研究分析口罩防病毒的關鍵材料—紡熔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藝,重新設定了關鍵工藝參數。在校企聯合攻關下,10多天內完成了設備技術改造、產品測試改進等工作,經過試生產、試用、收集反饋意見,調整工藝參數,終於達到了口罩的複合要求。

抓緊改造出3條口罩墊片流水線,確保透氣、舒適和安全,目前流水線生產速度已達400片/分鐘,開足產能,日生產醫用墊片50萬片。這款“神器”讓口罩實現了三天一換,延長了口罩使用“時長”。據介紹,這種一次性口罩墊片不僅攜帶使用方便,而且使一隻口罩可以連用三天,每天只需換一次墊片。

目前,團隊和企業還在對嬰幼兒口罩的結構、功能和標準進行再優化。

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疫情期間,靳向煜團隊成員在企業工作照

“網紅”知識官:與時間賽跑的東華人

在加緊科研攻關的同時,非織造材料科研團隊的成員們還活躍在線上平臺,結合以往研究技術和應用經驗為大眾普及科學防護的相關知識。他們覺得,讓大眾早一分鐘認識到如何科學防護,就為他們早帶去一份安心和信心。

靳向煜教授近期接受了多家媒體專訪,為防疫科普建言獻策。2月9日,團隊成員、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系黃晨副教授作為騰訊新聞知識官、騰訊較真專家團隊成員,在線參加了《口罩不夠用,這樣消毒再利用靠譜嗎?》的健康直播,在1個多小時的直播中,收看人數達71萬,為廣大市民科學防護、抗擊疫情提供了有效建議。

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紡織學院非織系教師示範口罩的正確戴法

吳海波、趙奕、劉金鑫、張星等多位團隊師生先後在“紡織科普博覽”“東華大學”“DHU非織系校友交流平臺”等微信公眾號平臺,發佈《網友自制的各種奇葩口罩究竟靠譜嗎?》《幾個小技巧,教你輕鬆辨別口罩真偽》《一次性口罩能用幾次?紗布口罩有用嗎?》《常用防疫口罩有哪些?如何佩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臨時指南》等科普文章,為公眾提供科學防護知識,既走心又暖心。

初心使命,他們這樣默默擔負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及製品的緊缺,團隊成員們都放棄了假期,擔負起東華紡織人的初心和使命,第一時間主動聯繫了國內40餘家口罩、防護服非織造布製造企業,請求他們儘快提前恢復生產,以滿足各方對防護口罩、防護材料的迫切需要。同時,團隊成員還廣泛發動東華大學非織校友會向社會捐贈8000只口罩和60件防護服等防護物資。

其實早在17年前,SARS陰霾剛過,面對我國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偏低、低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團隊帶頭人靳向煜就默默給自己立下了“科研軍令狀”——對此類材料的結構設計、產業化生產工藝等集中攻關。10多年間,該團隊先後開發出高效駐極體熔噴超細纖維濾料、醫用防護口罩、手術服、防護服、隔離服等系列醫衛防護非織造材料及製品,成功實現產業化及成果推廣使用。

作為一名老黨員,靳教授說:“在這場和時間賽跑的戰爭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守衛者,這是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他和團隊一起扛起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更多內容丨盡在《中國紡織》雜誌

科研助力疫情防控,上海高校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