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新增常住人口53.7萬!寧波成人才眼中新晉“網紅城市”

近兩年新增常住人口53.7萬!寧波成人才眼中新晉“網紅城市”

2014-2019年寧波市常住人口及城鎮化率

人口規模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截至2019年年末,寧波常住人口854.2萬,當年新增常住人口34萬,在國內位居前列,僅次於杭州(55.4萬)、深圳(41.22萬)和廣州(40.15萬)。

加上2018年19.7萬的新增常住人口,最近兩年,寧波新增常住人口53.7萬。而2019年象山的常住人口是53.1萬,也就是說,寧波最近兩年新增常住人口相當於一個象山的人口。寧波成為人才眼中新晉的“網紅城市”。

多個高能級平臺成為人才“強磁場”

在寧波去年的新增常住人口中,戶籍人口只有5.5萬,僅佔16.2%,這意味著大量的新增常住人口來自外地。

陳涵在2012年獲得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碩士學位後,到杭州一家企業工作。2017年,她辭職創業。這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她奔波於杭州、寧波兩地,瞞著家人租房子打拼。

去年,陳涵決定把創業的主陣地放在寧波。這不僅因為她在寧波一連開了3家公司,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蘊藏在寧波城市發展中的機遇。“我的本科是在寧波諾丁漢大學讀的,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關注著寧波。這兩年,寧波除了製造業基礎依然雄厚外,新興產業也呈現出不少亮點,我很看好這座城市的未來。”陳涵說。

正如陳涵所言,2018年寧波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成為中國創造財富最多的幾個城市之一,同時,作為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城市,寧波擁有成熟且富有擴張潛力的產業基礎,源源不斷地創造著就業機會和創業機遇。

“去年,前灣新區獲批,作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誌性戰略大平臺、滬浙高水平合作引領區、杭州灣產城融合發展未來之城,這可能為慈溪的人口增加提供有力支撐,而人口的積極導入也為前灣新區產城結合的發展道路奠定堅實基礎。”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研究員胡拓說。

在浙江金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宗良眼中,前灣新區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區位優勢、高能級的開放平臺以及長遠性的基礎設施佈局建設,是一方熱土。“未來前灣新區到上海僅需半個小時,是浙江協同上海發展灣區經濟最具優勢的區域之一。我們在前灣新區已經設立了子公司,接下來打算把總部搬到寧波。”劉宗良說。

此外,甬江科創大走廊、南灣新區、臨空經濟示範區、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片區、重大項目都在去年得以“謀篇佈局”,還有一項項“栽樹工程”、一個個高能級創新平臺……這些舉措擘畫出寧波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也加速了各類人才的聚集。

數據也是如此印證的。分地區看,海曙、江北、北侖、鎮海、鄞州、餘姚、慈溪的新增常住人口明顯,特別是鄞州和慈溪,去年分別新增了8.7萬和7.6萬。

在人口自然增長緩慢的大趨勢下,高水平人才的流入是寧波產業發展的自然結果,能夠使這個地方獲得更多的人力和資金資源來進行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從而拉動消費,有效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形成正向反饋,在這一輪城市競爭中佔據上風。

近两年新增常住人口53.7万!宁波成人才眼中新晋“网红城市”

2019年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資料圖片)

城市治理能力成為人才“吸金石”

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的逐年遞增並不能完全說明一個城市的真正能級,這其中還涉及另一項指標——城鎮化率。

2019年寧波的城鎮化率為73.6%,遠高於全國60.60%的水平。在城市化進程與發展的道路中遇到的挑戰,不僅僅在於經濟層面,更多的還在於社會治理層面。毫無疑問,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檢驗各個城市治理能力的實戰考場。

一方面,人才在近兩年的持續流入能夠為寧波疫情期間的健康發展注入強有力的動能。一座城市的平穩運行和百萬市場主體的正常生產都需要人,既包括車間操作工這樣的一線工人,也涵蓋了院士、高管、研發人員這樣的“最強大腦”。

2月17日,寧波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的若干意見》,以支持企業員工返崗、關心企業員工生活、優化企業用工服務、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恢復保障運輸物流、加強企業信貸支持等七大方面、20條措施有效推動復工復產,沒有一條不需要“人”去做支撐。

從2月18日開始,寧波“定製”的務工人員返程專列就沒有停歇過,安徽阜陽、河南周口、四川成都、江西南昌務工人員陸續乘坐高鐵列車抵達寧波,所有乘坐專列的來甬務工人員交通費全免。

正因如此,寧波經受住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的考驗。2月26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復工;3月5日,納入電力監測的寧波約3.5萬戶工業企業,復工電量比例超過90%,比全省高出約3個百分點。

寧波在這場疫情趨緩後精準復工復產的表現,吸引了越來越多外來的目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寧大科院發佈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來自杭州的何博士關注到這個信息,經過層層面試,最終被錄用,將為寧波人工智能方向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出力。

她告訴記者:“我有不少同學、師兄弟都在寧波這邊發展,寧波的製造業全國聞名。現在,結合智能技術的革新,製造業將迎來全面的技術升級。之前我也看到,寧波將軟件產業作為接下來的發展重點,人工智能前沿產業也是主要的培育目標,我的所學在這裡有用武之地。”

同樣,寧波交出的優秀答卷,也為這座城市留住了更多的本土人才。在記者與許多企業創始人和HR的交流中,他們都提到了今年特有的一個現象——他們對收到簡歷的籍貫和居住地分析後發現,求職者與寧波的關聯度越來越高。

這樣的現象既存在於大型企業,也出現在初創企業。雙鹿電池收到的90多份簡歷中,寧波人佔了一半。小匠物聯創始人米雪龍表示,今年來公司應聘的求職者中,“戶口在寧波、住在寧波或者在寧波有親人”的比例遠遠高於去年,足足有七成。寧波晚報記者王心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