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筆桿,揮得動洋鏟 90後博士點亮抗疫扶貧科技樹


拿得起筆桿,揮得動洋鏟  90後博士點亮抗疫扶貧科技樹

宋海巖(左二)與團隊成員開展桃樹春季雜交育種

宋海巖,一位來自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90後果樹學博士。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在峨邊、馬邊等小涼山地區扶貧一線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常常與農民打交道,讓他的學識和培訓風格更接地氣。他開玩笑道:“從事農業工作,必須拿得起筆桿,揮得動洋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省果園春季管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果園管理的持續性很重要,一旦今年春季管理沒跟上,要一年才能恢復,甚至嚴重到給產業帶來巨大打擊。隨著春季氣溫快速上升,我省伏季水果已進入春季管理的關鍵期。”3月18日,宋海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拿得起筆桿,揮得動洋鏟  90後博士點亮抗疫扶貧科技樹

宋海巖(左一)講解枇杷病蟲害防治要點

培訓下沉,儲備本土技術骨幹要趁早

2月1日,宋海巖從貴州返蓉,剛過了14天隔離期,就迫不及待地到省農科院新都基地觀察物候期,為果園春季管理協調物資。隨後便接到峨邊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的邀請,赴峨邊查看果園冬春管理情況。

經過幾年紮實的院地合作,峨邊果樹產業發展迅速,三河流域(大渡河、白沙河和官料河)的早熟桃、紅心獼猴桃和白肉枇杷等優質果品正步入老百姓的“果籃子”。然而當地農業技術人才匱乏,給峨邊果樹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了隱患。

“老百姓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差異較大。去年果園夏季修剪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冬季修剪時我們更加在意,每個基地培訓後多跟蹤幾天,重點培訓技術骨幹,而且核心園區的操作手鼓勵持證上崗。”宋海巖說道。

2月25日,宋海巖博士一行到峨邊金巖鄉首次開展桃園春季管理培訓,看到現場來了許多年輕人,十分高興。用心培訓並挑選了3個年輕人,由項目資助他們為60畝桃樹修剪、拉枝。沒想到3月11日再去的時候,他們已經打工去了,桃樹只修剪了幾畝。

有時,培訓了一批人,實際操作卻是另一批人;有時,村民學習技術比較僵化,該留的長枝沒有留下來,該剪掉的無效枝卻不會區分;還有施肥不當,造成果樹燒苗的現象……

“這說明我們對培訓人員的掌握情況判斷不準確,跟蹤不到位。也提醒我們管理園區更要重視本土技術骨幹的培養。”宋海巖說道。2月中旬四川省農科院便啟動了“戰疫情 抓春耕 保供給”專項科技行動,數百名農科人下沉到春耕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宋海巖就是這場抗疫、扶貧攻堅戰的90後一員。

2月下旬,省委領導調研農科院駐峨邊博士工作站時,宋海巖博士介紹了工作站近年來在峨邊開展工作情況和近期恢復農業生產的相關措施,同時呼籲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一定要把培養本土技術骨幹靠前來抓、趁早來抓。

拿得起筆桿,揮得動洋鏟  90後博士點亮抗疫扶貧科技樹

宋海巖(下)講解桃樹枝芽特性和修剪要點

基地引領,豐富成果示範轉化平臺

峨邊終於有了本地業主領銜的現代果樹產業園區,這讓宋海巖很開心。以前由於峨邊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條件不成熟和勞動力匱乏等原因,業主們更傾向於在峨眉山市、沙灣區等地投資。沒有龍頭帶領,峨邊果樹產業始終難以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如今峨邊茂馳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一期的450畝已經在沙坪鎮河溝村開建,改變了以往由農投公司運營或散戶直銷的模式,今後有望成為峨邊現代化果樹產業的引領者。“這兩位老闆參觀過我們新都和龍泉驛區的現代化果樹產業示範園,2月下旬還參加了金巖鄉和大堡鎮的現場培訓,對我們農科院的院地合作成效表示滿意和放心。此外,地方政府也解決了道路、溝渠和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減輕了業主的負擔。”宋海巖說道。

在技術支撐方面,業主方聘請了科班出身的技術員,省農科院專家也會為其提供園區管理、產業發展諮詢和人才培訓等一系列技術支撐,並優先將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品種、專利、專著、論文、成果等)在業主園區進行推廣應用。

品種選育,振興川果還看“川字號”

除了下到扶貧一線,每年春季也是果樹雜交育種的關鍵時節。“今年果樹物候期較早,3月4號我們就開始做桃樹雜交了,今年已完成30多個桃樹雜交組合。”宋海巖博士介紹。2017年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申報的國家西南特色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圃獲批准,以桃種質資源圃為核心,創建了四川省唯一的國家種質資源圃。目前資源圃內保存的資源份數已比肩國內早期建立的國家果樹種質資源圃,成為我省選育果樹新品種的搖籃。

通過省農科院園藝所特色水果創新團隊這些年的努力,課題組選育和篩選鑑定的16個桃新品種已成為我省桃產區的主推品種,2020年還有6個桃新品種正在做品種登記,17個果樹新品種已通過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公示)。

目前我省主要桃產區栽培的品種,以國內外引進篩選的品種和地方品種為主。振興川果離不開“川字號”果樹新品種,因此要加大力度選育自主品種,為產業提供有力支撐。宋海巖說:“品種選育是一件久久為功的事情,但前景可期、大有可為”。正因為此,他和同事們認定雜交育種這條道路,充滿了幹勁兒。

本報記者 吳平

審核:楊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