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20多天,“長大”了1歲——記湖南支援黃岡醫療隊90後隊員、省人民醫院護師黃思斯

黃岡20多天,“長大”了1歲——記湖南支援黃岡醫療隊90後隊員、省人民醫院護師黃思斯

黃思斯

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鄒晨瑩 攝影報道

黃思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28歲的生日會在黃岡度過。

3月12日那天,湖南省人民醫院通過遠程視頻,給在黃岡的醫療隊隊員們過了個集體生日。由於疫情期間不能“動”嘴,大家拍手“吹”滅蠟燭,這讓黃思斯感覺“挺特別的”。隨後,家人突然出現在畫面中。黃思斯說,這是終身難忘的生日。

1992年出生的黃思斯,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我想學英語,但是父母希望我讀護理。”於是,她成了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的護師。

到黃岡之前,她有些迷茫,覺得每天的工作不過是“按部就班”。現在,黃思斯找到了對這份職業更深的認同感:“我覺得我是被人需要的,是有價值的。”

讓她感覺“被需要”,找到“價值”的,是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湖南重症監護室(ICU)的患者。

越貼近患者,黃思斯越覺得面對的不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人的不安、人的消極、人的悲觀。她在湖南ICU護理的第一位患者是“7床叔叔”。7床叔叔原本極不願意配合治療,因為病情沒有按預設軌道行進,“他覺得治了這麼久都沒治好。”一時讓黃思斯束手無措。

瞧著7床叔叔和父母年紀差不了多少,黃思斯嘗試用平時在家哄父母的那招,“我們這裡的醫生都非常專業,您就專心養病”“您要吃點東西,要不很難恢復的”“胃口好了,病才會好哦”……

經過不斷地安撫與鼓勵,7床叔叔臉上沒了剛來的悲觀情緒。黃思斯還發現,他有了“多喝牛奶、早日康復”的念頭。7床叔叔可以轉到輕症病區的那天,對黃思斯說他不想走。“他說捨不得我們的照顧。”這一刻,黃思斯是喜悅和滿足的。

剛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時,黃思斯並不是這種心態。她恐懼病區裡咳嗽的患者,不敢靠近;總疑心自己的護目鏡沒戴好,防護裝備不齊全。除了調整心態,最關鍵的是,湖南ICU簡直忙得由不得她多想。

“來了這裡,哪能混一天算一天?!”在湖南ICU裡,前輩們給黃思斯上了很重要的一課:人文護理。有時幫助患者清洗傷口,她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做一個動作都要喘上好幾口氣;有時患者“挑剔”食物,她會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與口味,搭配好吃又營養的飯菜。

沒有誰天生就是英雄。在黃岡的20多天,“長大了1歲”的黃思斯仍然年輕,“但可以讓父母放心,讓國家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