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五心工程”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快速奔小康

黔南州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快融入、稳得住、可致富”目标,全力实施舒心享福工程,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安心就业工程,提高培训和就业服务质量、开心融入工程,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省心办事工程,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党建聚心工程,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等“五心”工程,全面提升社区优质管理服务水平,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快速奔小康。

为保障学生就近入学,黔南州推行完善教育配套,建成安置点配建学校18所、医疗卫生项目39个,让搬迁群众就近入学、看病有保障。根据安置点规模,黔南州将服务窗口前移,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97个,开通就业、民政、社保、医保、户籍等服务窗口443个,让搬迁群众实现办事不出社区。积极引导金融、通讯、电力、供水、快递等行业在安置点设立服务网点,推动“代理服务”“上门服务”,着力提升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安置点设置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8个,推行“互联网+劳动力就业”和“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创新实施“就业快递”,采取推荐移民群众进产业基地、企业、扶贫车间就业,引导自主创业、落实国家政策性工作岗位的“三进一创一落实”方式实现稳定就业。累计开展5.24万人次参与的家政服务、挖机、建筑等技能培训,基本实现应培尽培。在安置点建有劳动密集型企业(“扶贫车间”)108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0.39万人。全州11.49万人实现就业,有劳动力家庭实现“零就业”动态清零。

另外,黔南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线,组织搬迁群众唱红歌、升国旗、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等,将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入社区,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记党情,共开展感恩教育活动844场次,促进搬迁群众开心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在安置点建成文体活动场所86个、图书室81个、乡愁馆(墙)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0个,有力促进搬迁群众情感融合。采取“国家干部+社区管理人员+楼栋长”的管理模式,畅通问题反馈跟踪服务渠道,实施大事、中事、小事“三事”分流的治理服务体系,已在安置区新设立警务室87个,配备警务人员491人;新设立综治中心94个、调解室97个,新安装视频监控系统81个、摄像头1400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