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在科學精準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習近平
1至0的奮戰——三亞中心醫院白衣天使的初心在戰“疫”中閃耀
災難來臨的時候,三亞中心醫院以及全市廣大醫務人員義無反顧,舍小家顧大家,逆行衝鋒在最前沿,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著一首首生命的讚歌。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今天,謹以本文,讓我們向這些迎向危難、勇於擔當、守護安寧,用自己的寶貴生命,去呵護百姓生命的真心英雄致敬!
時間回到3月8日上午10點,三亞收治住院的最後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趙先生手捧鮮花,步履輕鬆走出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防控隔離區。這意味著,三亞現有確診病例清零。
前來送行的感染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林昌鋒,前幾天兩次進入隔離區。“收治第一個病例時我在,到最後一例了,我想當一個見證者,這場戰‘疫’才算有始有終。”
△醫務人員當時在病房內觀察患者情況。王鑫 攝
庚子仲春,只為救民。
三亞中心醫院黨委以統一思想、統一策劃、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五個統一”,作為有力有序有效抗擊疫情的根本遵循,構建起精準高效的疫情防控運轉指揮體系。
自收治第一名患者到實現清零,這場戰“疫”,三亞中心醫院始終堅守如一。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亞中心醫院感染科樓房。王鑫 攝
“全民皆兵”
動員令下,“八百”壯士遞交“請戰書”
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聞令而動,為民而戰。
在三亞中心醫院,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在1月初三亞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為零時,此次抗疫的主戰場之一——三亞中心醫院的準備工作就已開始。
1月16日夜裡10點多,院黨委書記、院長陳仲召集重要學科負責人研究部署抗“疫”工作。同時成立領導小組,下設醫療救治組、專家會診組、疫情報告組、後勤保障組、安全保衛組等5個小組,明確了防控要點、建立了收治流程、梳理了診治工作,並進行全員培訓。
收治三亞第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後,醫院發出了進入防控隔離區的號召,很快就有371人報名,其中包括121名黨員。整個戰“疫”期間,醫院已有800 餘人次遞交“請戰書”。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醫院又先後召開三次中層幹部會議、三次專題部署會議。抗“疫”期間,制定並落實每日會商制度,建立臺賬動態管理。專題例會累計召開41次,每日編髮的工作動態達到36期。
陳仲每天都到門診、發熱門診及科教樓等臨床一線督導,推進病區擴大、生活區安置、發熱門診就診佈局優化改造、疫情物資供應及時保障等工作有序開展。
1月26日,在接到省衛生健康委組派醫療隊援助湖北的通知後,院黨委第一時間發出倡議,醫務人員紛紛請纓, 10名業務過硬、臨床搶救能力強的醫務人員組成危重症患者救治支援湖北醫療隊。
2月1日,醫院又發出選派人員進駐南田醫院倡議書,報名踴躍。
支援湖北醫療隊到達湖北荊州江陵縣人民醫院和石首市中醫院後,截至3月7日,已有113名患者出院,醫務人員零感染。
據荊州當地媒體報道,3月3日上午,江陵縣正式宣佈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病例全部清零,成為荊州市首個取得關鍵性勝利的地方。
3月11日,陳仲帶領黨辦、院辦、工會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對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員家屬進行走訪慰問,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
△三亞中心醫院醫務人員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王鑫 攝
救民水火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感染的危險
逆行向前,直面水火,彰顯的是責任、是擔當、是勇氣。
作為第一批進入隔離區的醫生,林昌鋒做著堪稱抗擊疫情的“危險動作”——採集咽拭子標本。
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必須摘下口罩、張開嘴,所以會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剛開始接觸新冠肺炎患者,林昌鋒擔心年輕人有害怕的心理,主動“擋在前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鄭輝才主動請纓,作為第一批醫務人員進入隔離區。每天早上7點起床,他做好消毒防護措施後,立即進入治療區,為患者檢查病情、做心理輔導、幫助危重症患者接呼吸機輔助治療、調整治療方案、做好隔離區防控措施、指導下級醫師書寫病歷……回到辦公室還要承擔起患者信息梳理、登記報表等傳送任務,與後方的專家會診組視頻會診。每一天他都處於高度緊張、不停忙碌的狀態。
同樣的勇敢者,還包括了所有進駐隔離區的醫務人員,他們每天與患者零距離接觸,隨時都有被感染的風險,尤其是護士們——查看生命體徵、打針輸液、備齊所需物品,有時重症患者便溺在床上,要一一幫助他們更換床單。
而有時候,危險還存在於不經意間。宮保強是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時候,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N95口罩,整個護目鏡都是霧氣,手套戴了三四層,手都麻木了。
宮保強告訴三亞日報記者,平時15分鐘可以完成的一項操作,在隔離病房需要30到45分鐘。“有一次出來的時候整個口罩裡面都是水,在我彎腰脫防護服的時候,水直接灌進鼻腔,當時就感覺沒有了呼吸,嗆得眼淚直流,半天才緩過來,把同事們都嚇壞了。”
重症醫學科護士李美蜜也遭遇過危急情況:有一次在病房忙碌了一陣之後,感到一陣反胃、胸悶。她趕緊尋求同事幫助,緩了半天。其他護士要她出去休息,她拒絕了。“我要是休息了,姐妹們會因此改變班次,我覺得我能挺住。”
與民同憂
“集團軍”作戰,爭分奪秒“救生”
人民高於一切,生命重於泰山。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此次戰“疫”,三亞中心醫院“多兵種”齊上陣, 5個小組密切配合,為了每一位患者爭奪“生”的時間。
醫療救治組自不必說,從接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開始,醫院立即抽派各科室業務骨幹組建應急救治團隊。到3月8日患者清零,共選派5批200餘人次進入隔離區。
專家會診組早在1月24日就已成立,由醫院十幾個學科的人員組成,負責每日會診工作。每天,隔離區內的醫生與專家會診組通過視頻召開碰頭會,不斷調整方案,確保患者得到最優的診療方案。
疫情報告組為減輕臨床一線醫生的工作量及壓力,派出兩名疫情信息採集專員(臨床醫生)進駐隔離區,對病例的實時動態進行信息收集,每日彙總病情摘要及相關報表,編輯文字量最高達6萬字。
醫務部、護理部通過制定制度流程,協調醫護人員工作安排,籌備感染隔離病房、特殊發熱門診以及第二隔離區、南田醫院隔離區的準備工作,協調好生活物資調配等方面,努力為一線醫務人員服務。
院感控制,在此次戰“疫”中功不可沒。醫院制定並優化《各科室防護用品使用指南》等13個防控細則、流程,嚴防交叉感染。三亞中心醫院醫學科負責人、教務科副主任何成毓是第四批進入隔離區人員,任指揮部組長,之前批次的醫務人員,都經過他的培訓。他的“增援”,使隔離區內的防護工作更加嚴密、周詳。
此外,三亞中心醫院也在省內最早將中醫納入專家會診組,同時在醫患微信群裡 “問診開藥”。2月21日,還與三亞市中醫院聯合成立新冠肺炎中醫藥救治工作小組,中醫院一名中醫師進入隔離區。此間,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專家也進入隔離區。
物阜民“康”
“彈藥充足”保證及時救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不僅需要醫務戰士在前線“奮勇殺敵”,也需要後方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
物資保障組就是這樣的“大後方”。
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實際上也是打後勤保障戰。醫院通過協調省市防控指揮部、省市疾控中心、各醫用耗材配送公司、省市紅十字會等,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方式調劑醫用防護物資和生活物資,做好前線人員的“彈藥保障”。
一是物資保障。防疫一線如同戰場,緊缺物資就是“彈藥”,如果不能及時把物資送到需要的地方,不僅會貽誤戰機,更會讓一線人員暴露在危險中,直接影響到患者能否得到最及時的治療和康復。醫務部、藥學部、總務科等為此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
二是用餐保障。一日三餐、各類水果、牛奶、麵包等,每日定時按量送給醫務人員。同時與營養科溝通合作,根據醫務人員的實際需求,如不吃辣或某些忌口等,及時調整配餐。
三是安排隔離區生活護士長與醫務部物資保障人員有效溝通。合理安排食品、生活物資等,同時收集一線醫務人員的各項需求;醫務部物資保障人員在外,通過協調溝通院辦、總務科、藥學部、醫院食堂、設備科等多部門,合理做好後勤保障。為隔離區醫務人員提供相對舒適、溫馨的休息生活區,醫院先後安排近300個床位,配備好生活日用品。做到每人一份,不交叉、不混用,保障醫務人員生活無憂。
四是保障醫務人員有效醫學觀察。要求醫務人員每天自行測量體溫,如有身體不適及時上報。通過“綠色通道”安排醫務人員檢查檢驗,發放藥品等。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關心慰問醫學觀察人員身體狀況,如體溫、呼吸道情況等。
與民同袍
同生死共患難,醫患“情”深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醫務人員與患者感同身受,經生死、共患難。而且,他們長時間在隔離區戰鬥,也面臨著“忍痛割愛”。
與林昌鋒一樣,感染科護士長王佳月也在第一時間“衝”進了隔離區,在裡面戰鬥了3周有餘。在陣地上,王佳月是前鋒,也是隔離區護理工作的掌舵者。可是回到宿舍,打開手機看到4歲兒子的視頻,一個人偷偷落淚。小傢伙每次都在視頻裡問她:“媽媽你怎麼還不回家?怎麼上班這麼久啊?”
何成毓剛進入隔離區,岳母就生病住院,他不能照看。家裡還有僅4個月大的女兒,只能靠愛人自己在醫院和家裡兩邊跑。
走上戰場,意味著“犧牲”,這些“鐵漢”除了與家人長時間難以團聚,還有與親人的最後分別。
急診科護士江莉,家中的爺爺病危,卻不能回去陪伴。
報名參加援助湖北醫療隊的婦產科副護士長江芳,遠在他鄉,在崗位上沒有接聽到爺爺生前的最後一個電話……
所有的一切,都只為早日治療好患者,打贏這場戰“疫”。就像一位醫生說的那樣,“只有患者都出院了、與家人團圓了,我們才能回到愛人孩子身邊,這才是大團圓。”
經歷了生死,患者也對朝夕相處的醫務人員有了更深的理解。
經過治療出院的譚女士,最大的願望是“見一見”救治她的醫生護士,“在病房的時候都戴著口罩,根本不知道他們長什麼模樣。”當三亞日報記者將她的主管醫生陳祖喬的照片發過去後,她說終於如願了,“我感恩於陳醫生,會永遠記住他的樣子。”
護士們穿著厚重防護服忙碌的身影,也更多被患者所褒獎。47床的阿姨說,她們既要給我們打針、輸液,又要照顧吃飯,甚至換床單,一動就一身汗,“特別心疼。”
經歷過這些,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若問最大的感觸,都在說著兩句話,第一句是:醫生護士真心不容易,珍惜生命;第二句是:感謝你,給我力量。
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前身為海南省農墾三亞醫院,是由黑龍江850農場醫院分拆南遷,1962年在崖縣(三亞市前身)月川村建院,後來兩度遷址,今位於三亞市中心解放路1154號,曾是海南省農墾總局三家直屬醫院之一。
1993年,醫院開始增掛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牌銜,1996年順利通過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評審,是瓊南地區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2016年2月22日,隨著海南省農墾系統改革,醫院正式脫離農墾,由當時的海南省衛生計生委直屬管理,開啟了全新的發展歷程。
2019年3月4日,醫院更名為三亞中心醫院,正式移交三亞市政府管理。
截至3月8日,三亞中心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5例,其中治癒出院病例53例,死亡2例,治癒出院率為96.3%,實現現有確診病例清零。
最欣慰、最艱難、最辛苦、最希望的事——三亞中心醫院院長心中的四件事
3月8日,隨著收治的最後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走出三亞中心醫院防控隔離區,三亞實現現有確診病例清零。
這一天,也正好是三亞中心醫院院長陳仲來到該院三週年。
提到清零,社會各界和眾多網友對這次戰“疫“的主戰場——三亞中心醫院紛紛豎起大拇指。網友“海風中的鈴”在關於三亞清零的報道後面留言: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所有在疫情面前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春天來臨,春暖花開,三亞開心笑了,三亞贏了,勝利永遠屬於中國。我愛您三亞,我愛您中國!
網友“宗琦”留言:太好了,致敬每一位醫護人員,白衣戰士,謝謝你們辛苦的付出!
陳仲說:“能取得階段性成果,要靠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以及全院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感謝全三亞人支撐著我們前行。”
▲三亞中心醫院院長陳仲(左二)探望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家屬。
最欣慰的事——市裡“無限”支持
記者:戰“疫”期間,您應該是醫院最忙碌的人之一,因為要安排、協調各種事宜。
陳仲:要說忙碌,應該多寫一寫醫務人員,他們既勇敢又辛苦,尤其是那些年齡還小的護士,能夠在對疫情未知的情況下頂上去、頂下來,確實不容易。
記者:這應該是您最欣慰的事吧?
陳仲:我覺得最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央、省委的科學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正確思想指引下,有三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
省、市領導對我們特別重視和關心。2月5日,省委書記劉賜貴與三亞中心醫院防控隔離區內的醫生視頻連線,並通過他們向全省醫務工作者和援助湖北醫療隊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親切的慰問;2月3日,省長沈曉明到我院調研新冠肺炎的防控與救治工作;1月28日、2月10日、2月25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童道馳先後3次到我院,檢查、調研疫情與防控工作,主持召開三亞市疫情防控專家組會議;2月12日,副省長王路到我院調研疫情防控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阿東2月3日、2月14日2次到我院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省市領導的親切關懷,給三亞中心醫院1600多名醫護人員帶來了戰勝疫情的巨大鼓勵和必勝信心。
另外,每天我要到市裡開三四個會議,市領導聽完我的彙報後,都非常關心地問“患者情況怎樣?” “物資還充足嗎?”,而且最後都會給我提出一個“必答題”:陳院長,你那裡有沒有什麼困難?儘管說。
我聽了之後心裡特別溫暖。
記者:三亞中心醫院是戰“疫”的主戰場,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人心。
陳仲:對於我們,市委、市政府給予的支持是“無限”的。我覺得市裡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每次開會都能汲取到能量,遇到困難時總感覺有一種力量在背後支撐著我,我們醫院才能打好前期的遭遇戰、中間的攻堅戰和目前的殲滅戰,才會有清零的階段性成果。
最艱難的事——最困難時,整個醫院防護服只剩17條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高峰的時候,各地醫用物資短缺,三亞中心醫院面臨的情況如何?
陳仲:難,特別難。
記者:最難的時候……
陳仲:我們只剩下17條防護服,N95口罩不足50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隔離區的醫務人員每天的用量至少在六七十條,這個數字意味著一天都支撐不了。
記者:怎樣渡過這個難關?
陳仲:想盡一切辦法。對於醫用物資,我一貫的做法是“雙備份”,平時根本沒有問題,但遭遇這次疫情,馬上捉襟見肘。
其實前期準備的時候,我就開始聯繫醫用物資,電話打到後半夜兩三點鐘是常態。眼看著防護服要斷檔了,我終於得知海口的一個單位有,連夜找車拉了回來,這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記者:對醫院以及患者來說,他們就是“恩人”。
陳仲:我四處打電話求援時,市衛健委主任潘國華專門交代東北的一個朋友,坐飛機過來順便帶了10條防護服。還有鴻森醫院,當時他們只剩下50個N95口罩,二話沒說就送過來了,說你們的事急,先用著。後來這邊情況緩解後,我趕緊又給他們送過去一批。
所以說能夠取得階段性成果,每一方面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人要懂得感恩,對於幫助過我們的人,更要湧泉相報。
最辛苦的事——三次“搬家”,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
記者:這次戰“疫”,醫務人員非常辛苦。
陳仲:其實全院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做出了貢獻。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我們在最短時間內“搬”了3次“家。”
記者:具體是哪3次?
陳仲:第一次是將感染科全部騰空,其他病種患者轉移到內分泌科室,整棟感染科樓房用於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第二次是改造發熱門診佈局,將其移出隔離區;第三次是騰空藥學倉庫,緊急改造為醫務人員休息室。
記者:這幾次“搬家”用了多少時間?
陳仲:3天,只用了3天。包括大年三十晚上,全院的人都參與行動,手推肩扛,純人工勞動,他們特別辛苦。
最希望的事——總結好經驗
記者:回顧這些天的抗疫工作,您應該有許多感受想要分享吧?
陳仲: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醫務人員,作為共產黨員,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保護群眾生命安全是我們的使命。
我覺得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感受吧。
第一,要有前瞻性。這次是一場“遭遇戰”,對於人、財、物來說都是巨大考驗,好在經過共同努力,都得到了解決。尤其是人員思想上的統一,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那麼,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前面所說的“雙備份”是不是還不夠?關於思想工作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好?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發揮黨的戰鬥堡壘作用。防控隔離區一成立,我們就在裡面設立臨時黨支部,支部書記也是裡面的指揮組長,黨員醫務人員必須衝鋒在前。既然是“打仗”,就要有“統帥”,必須有魄力和全局意識。在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前後方團結一致,大家的執行力會更強。
第三,培訓一定要到位。在進隔離區之前,所有醫務人員都要經過培訓,我們也派院感的人進隔離區,監督做好防護服的穿、脫,先保證好醫務人員安全,才能保證對患者的救治。
第四,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面對重大疫情,面臨的工作方方面面,救治、院感、後勤保障等等,缺一不可,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我們處置問題的能力才會得到提升,也能更好地指導今後的工作。
記者:3月8日清零之後,有沒有想過,“唉,終於鬆了一口氣”。
陳仲:沒有,也不敢有。從今年元旦到清零,我有3個多月沒離開過三亞,也沒到過海口看望父母,只是3月7日得知最後一名患者符合出院標準了,才當天去、當天就回來了,一來一回只用了五六個小時。89歲的老父親一直跟我說,他們沒關係的,醫院需要你,先不要管他們。我知道,我們的醫務人員也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但是,最後的勝利還沒到來,思想不能鬆懈。
記者:說一件最近讓你感到高興的事吧。
陳仲: 50多天來,三亞中心醫院5批200餘人次進入隔離區參與救治工作,全院1600餘名職工,在這次戰“疫”中無一感染。
閱讀更多 三亞市委宣傳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