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韓非子“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這句話的意思?

自然風飄


有的學者認為韓非子所說的“上古”以及“中世”,在時間的座標上稍作下移,“上古”對應殷商、西周及春秋前期;“中世”對應春秋晚期與戰國前期;將所謂的“當今”,理解為韓非子自身所處的戰國中後期。那麼可以發現,“上古競於道德”,恰巧吻合了商周“禮樂文明”體制下的社會政治基本特徵,“中世逐於智謀”,正好為“禮崩樂壞”政治局面的形象寫照,“當今競於氣力”,在某種意義上,反映著由“爭霸”走向“兼併”與“統一”的歷史演變趨勢。


老峰讀書


1,上古時期,大概是原始部落時代。

不管是父系母系,除了部落裡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經推舉產生的不世襲的部落領袖,其他成員沒有太多的身份差別,生產力也是很低下,基本是沒有多餘的存儲也就不存在利益糾紛。大家都是自己或團伙一起勞動,各出其力,共同分享成果。那麼誰有漁獵耕種採摘製造工具取火築巢等生產經驗,誰就容易獲得大夥讚賞,尊重,從而取得部落領袖地位,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靠世襲制。所以,上古競於道德。

2,中古時期,大概是奴隸制國家從成型和存在時期。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有了剩餘,需要儲存管理,人口多了,也需要管理,需要利益分配和工作分工,就是有了利益關係就有了主次之分,有了地位差別,從而有了尊卑分別。有了管理者,有了利益分配,從而促進了國家的形成,有了利益關係,就有了階層分化,繼而就有了競爭,爭奪統治者,爭奪管理者,那麼就必須有思考有計謀有手段,所以,這個中古時期,就是競於計謀。

3,韓非子說的當今,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間過度階段。

正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初步成型,標誌就是春秋五霸紛起,原有的統治秩序打亂,周天子作為最大的奴隸主失去了權威性,逐漸走下坡路,諸侯國群雄並起,天下紛爭,亂世梟雄爭霸的天下大亂時期!這時候,因為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生物不斷積累,統治者都是野心膨脹,大有天下捨我其誰的氣勢,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這時候,因為沒有權威統一的天下共主,都是拼命擴充實力,誰體格棒,誰拳頭硬力氣大,誰說了算!也就是憑實力說話,在絕對實力面前,天花亂墜的說辭,絞盡腦汁的三十六計,也被碾壓!所以,韓非子看的透徹,告訴為政者,安民富國強兵為王道,憑實力說話,誰厲害誰說了算,誰做到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青青子衿1918408


此語出自《五蠹》。《五蠹》中說:

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人民少,禽獸多,百姓生存環境艱苦,多處自然環境困厄中。一旦有人為人們解除某項痛苦,如在樹上架木築屋、鑽木取火、為人們治病等,便容易得到極大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以之為王,聽從他的統領。而成為統領的人,又以為人們解除困難和痛苦為已任,親歷親為吃苦在前,以此來獲得人們的敬重,鞏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上古的聖人是用他甘為人們奉獻的精神和行動,用他的仁愛和高尚的道德來實現對百姓的統治。

近古時代:

近古時代,夏桀和商紂殘暴淫亂,商湯和周武王起兵討伐。如果有人在夏朝還在樹上架木築巢,還鑽木取火,一定會被鯀、禹恥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還盡全力去疏導河流,一定會被商湯、周武王恥笑了;這樣說來,如果有人在今天還讚美堯、舜、湯、武、禹的政治措施,,定會被新的聖人恥笑了。

韓非子說,聖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謂永久適用的制度,而應研究當前的社會情況,並根據它制定符合實際的措施。

他還講了一個故事,說:宋國有耕田的人,田裡有個樹樁子,一隻奔跑的兔子撞在樹樁上,碰斷脖子死了。這個人便因此放下手裡翻土的農具,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再撿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卻被宋國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來治理現在的人民的人,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類似的人。

守株待兔的人,看起來很聰明,有智慧,有計謀,最後卻什麼也沒得到。韓非子,暗示有些人用機關算來算去,卻失去了根本。

所以,他又說:

堯統治天下的時候,他的住房簡陋;屋頂都不加修剪,櫟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糧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現在的看門人,穿的吃的都不會比這更差了。禹統治天下的時候,親自拿了農具幹活,給百姓帶頭,累得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不長毛;即使現在奴隸的勞動都不會比這更苦了。按這樣的情況推論,古代讓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脫離看門人的生活,擺脫勞苦,所以把天下傳給人並不值得稱讚。今天的縣官,一朝死了,子孫世世代代還可乘車,所以人們看重官職。因此人們對於讓位的事,可以輕易辭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卻難以丟掉現在縣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實際情況不相同。

韓非子用“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小結他的論述。

或許韓非子想告訴讀者,如果人們看清了上述問題的實質,就會明白上古的帝王是追求用本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來取信於民,獲得尊貴的地位,近古(中世)的帝王是追求用才智和計謀來獲取在亂世中取勝,而文中所說的當今之世,就既不講仁德,也不講才智和計謀,而是以手中擁有的實力霸王硬上弓強佔天下。

韓非子生活在戰國末期,其間諸侯爭霸以獲得生存之機,甚至以圖天下,其競爭十分激烈,他有這樣的觀點是不奇怪的。

韓非子的觀點有偏激的一面,今天來看當客觀認識它。


水煮周易


我們先來看韓非子說的上古中古下古是什麼時期,他所處時期是春秋戰國自然要從春秋戰國之前算起。

易·繫辭 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

《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 疏:“ 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這樣看來易經還是準確的,上古的三皇五帝等都是道德的楷模,伏羲八卦、皇帝內經、舜的孝、堯的禪讓、大禹治水等等可見一斑。

中古的智謀代表就是周文王和周公旦姜子牙等,這個智謀也是陽謀,推翻商紂的統治救黎民於水火,以智取勝,道義的內在還有。

下古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強混戰,弱肉強食,頗有叢林法則,禽獸世界的味道了。

韓非子有這樣的結論也表達了他想用法家思想去救世的一種心情。


不東先生


我們都知道,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國著名的大哲學家和大思想家。他有《韓非子》一書流傳於世,此書共五十五篇,多達十萬餘字。他把商鞅的“法”觀,申不害的“術”論和慎到的“勢”說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新法治思想。在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德”影響下,他的思想融通百家。其“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這句話就有其深遠的儒家學說的文化背景,既表達了自己對三個不同時期的處世規範和社會秩序的深刻理解,又說明了他的思想對道德的尊崇、對智謀的無視和對力氣的貶斥。

1.“上古競於道德”是一種褒義性的說法。“上古”是個時間概念,學界一般指周代(西周)及其以前的古代中國時期;“道德”是人的先天本能,包括人上達天帝之“道”和天帝下貫於人之“道”(德)兩個方面。“道”是天的本性,“德”是人的秉性。人對天道的接受、解釋和應用內化為人的德性。所以,韓非子“上古競於道德”一語是說,周代及其以前時期的人們相互之間是一種道德關係,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活動主要以道德的高低作為評判人事好壞的基本標準。三皇(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農)、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等人都是以道德來為人成事的典範。這是韓非子本人所推崇的一種良好的處世規範和社會秩序。

2.“中古逐於智謀”是一種中義性的說法,不帶任何情感色彩或價值觀判斷。“中古”也是一個時間概念,常用之指代春秋戰國時期;“智謀”表示人們的策略和計謀。人與人之間通過謀略計策的好壞來判定能力的大小。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使用策略和計謀來處理社會關係和人事行為。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它們的爭霸稱雄不再是上古時期的道德規制,而是一種運用人的智慧來謀略策劃的規則。這是韓非子本人既不推崇也不貶斥的一種處世規範和社會秩序。

3.“當今爭於力氣”是一種貶義性的說法。“當今”同樣是一個時間概念,不過,它只是一個相對用語,指代的是韓非子自己所處的具體的時代;“力氣”並不是人的身體的力量,而是人們的野蠻的暴力或武力。韓非子所在的時期,人們解決人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人事關係問題的主要方式,不再是尊崇道德和使用智謀,而是通過暴力和武力。特別是戰國時期以來,由於利益瓜分和慾望的膨脹,人們的矛盾激增,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是越來越頻繁。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衝突的最終解決方式就是戰爭的成敗。這是韓非子本人所貶斥的一種處世規範和社會秩序。

由此分析可見,韓非子這句“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的話從側面論證了他的“法”在當時對社會發展和富國強兵的重要性。因為上古的道德和中古的智謀已經失去了作為基本原則的效用,力氣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武力戰爭問題和人與人之間的暴力衝突問題必須要以合適的法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他的“法”制有道德的約束性、智謀的計算性和力氣的強制性,可以法治於家國天下和為人處世行事。




知識銀行


用白話文讀給你聽,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懂得分享懂得付出就可以得到人心,情商很重要。

後來有些東西了,但是個體戰鬥力並不高,用點小計謀小陷阱,什麼滾石,葫蘆口,毒殺,火攻,就可以打敗敵人,就可以獲得權利。

再後來,我的天任何的計謀在絕對的軍事實力國力面前已經開始失去意義了。 三句話就完整詮釋了人類戰爭的完整進化,且適用到今天。

到了今天你就是計謀通天在三軍面前也是沒有用的,只能老老實實拼軍備。這就是所謂力。


玄君子


遠古上下相合,中古上欺下,近古上下相欺。


用戶2671466052738


上古的人注重於親情,屬於母系社會,這種以家庭觀念為重,道者為天地,陰陽,德為積善,對自己內部家庭的人非常尊重,例如堯舜禹禪讓。中古逐於智謀,各個部落的相互融合,相互溝通,就發現有利益之爭,就講究智慧和謀略,智為後天學習,謀為心機的一種變化,當今爭於力氣,現在人以名利為主。看問題不長遠,心重,耗費自己的神與氣,上古講究養,中古講究生智,當今講究耗力耗神。


易學家居建築文化


一代不如一代恢復獸性了


鴻鵠九德1


上古以道德主導社會,而中古以智謀主導社會,今天競爭激烈,除了以上兩者,還要靠拼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