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大考”,難在哪兒?

全球抗疫“大考”,難在哪兒?

3月19日,在意大利羅馬,一家食品店的員工戴著口罩工作。意大利民事保護部門負責人、新冠病毒應急委員會專員博雷利19日說,截至當天18時,意大利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41035例,死亡病例升至3405例,治癒4440例。當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意大利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5322例,累計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427例。新華社發(阿爾貝託·林格利亞 攝)

世界衛生組織18日說,全球報告的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超過20萬例,死亡超過8000例。面對疫情全球多點暴發的態勢,各國不斷升級防控措施,已有數十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還有多國已採取最嚴厲的“封城”甚至“封國”措施。但看來短期內仍難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國家蔓延的態勢。那麼,現階段疫情防控究竟難在哪裡?

▌首先,隨著入院患者數量持續增加,各國醫療資源普遍面臨極大壓力。一些國家不得不調整檢測和治療策略,不再全力排查每一名疑似人員,而是通過儘量延緩疫情峰值到來為醫療系統爭取時間

英國政府12日宣佈應對疫情從“遏制”進入“延緩”階段,要求有症狀者自覺在家隔離7天,只有症狀惡化的人才建議與當地醫院聯繫。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解釋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讓疫情儘量延後達峰,讓病例數增長曲線更趨平緩,避免醫療體系不堪重負,並希望最終能在“更多人群中對這一疾病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荷蘭首相呂特16日發表電視講話說,“政府在做的是控制病毒只在低風險人群中傳播,希望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讓醫療系統有能力處置所有患者。”

在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刊登的一篇報道中,底特律亨利·福特衛生系統臨床微生物部門負責人薩穆埃爾表示,雖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宣佈擴大檢測範圍,但美國醫院大規模檢測仍面臨諸多障礙,一個關鍵原因是有檢測資質機構數量很少,且獲取資質十分困難。

全球抗疫“大考”,难在哪儿?

3月19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醫護人員在一處“免下車”新冠肺炎檢測點引導車輛。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9日17時30分(北京時間20日5時30分),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3060例,死亡175例。 新華社發(沈霆 攝)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18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全力檢測並識別每個疑似病例,意味著在無法確定具體感染者的情況下,後續還要對他們的所有聯繫人追蹤、檢測、識別、隔離,將消耗極大的公共衛生資源。基於各國國情,這一方案可能難以全面推廣。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資源負荷確實已達極限,比如歐洲疫情重災區意大利,能拯救這麼多患者生命“已屬奇蹟”。

▌其次,在多數國家和地區疫情已轉為社區傳播為主的情況下,減少人際接觸仍是最有效的抑制病毒傳播手段,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府出臺防控措施及執行力度不盡相同,這也給全球有效抗疫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17日召開視頻峰會決定,同意採取對歐盟以外人員入境實施旅行限制等防控措施,但歐盟內部跨境交流可能難以避免。14日,比利時娛樂性公共活動取消、酒吧和餐廳關閉等一系列抗疫措施第一天生效,但

大量比利時人去鄰國的餐飲店和商場消費

歐洲還有大量人員每天跨境上班,因擔心鄰國關閉邊境而導致本國醫護人員短缺,盧森堡政府16日決定為所有跨境到盧森堡工作的醫護人員及家屬在盧境內提供免費住宿。

▌再次,文化和認識差異以及措施執行力度等因素也給防疫增添了難度。一些國家的民眾仍認為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並無太大差別,對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以疫情形勢嚴峻的意大利為例,直到本月8日,記者在羅馬的街頭還看不到有人佩戴口罩,市內公園和往常一樣熱鬧,幾乎感受不到疫情影響,直到10日政府宣佈全國“封城”後民眾生活才發生明顯變化。

18日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高度評價了韓國的抗疫經驗。譚德塞說,“一個月前,韓國面臨著社區加速傳播的情況,但它沒有放棄”。韓國採取的措施包括教育和授權基層社區,使其參與抗疫工作;制定創新的檢測策略,並擴大實驗室檢測能力;合理調配口罩的使用;在特定區域進行詳盡的接觸追蹤和檢測;在指定設施而不是醫院或家中隔離疑似病例等。

“世衛組織正在與其他發生社區傳播的國家團結合作,將在韓國及其他地方學到的經驗應用於當地。”譚德塞表示,目前階段世衛組織繼續建議隔離、檢測和治療每一例疑似病例,並追蹤每一位接觸者,這必須成為每個國家應對策略的支柱,也是防止社區廣泛傳播的最大希望所在。

瑞安也強調,較為平衡的防控策略是在全社會範圍減少社交活動、增加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同時將確診和疑似病例與其他人隔離開一段時間,兩相結合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