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偶像!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現在肯定有人傳人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1月20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這才是真正的偶像!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這一刻,或將被人們永遠銘記:83歲的鐘南山面對鏡頭,率先向公眾確認新冠肺炎傳染途徑。

在非典發生17年後,鍾南山再次拉響一場重大疫情的警報。當時,他呼籲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湖北武漢。但在1月18日晚,他卻已第一時間選擇逆行趕往疫情“最前線”。

鍾南山並非唯一的“逆行者”。在這場舉國戰疫中,中國的頂級專家不斷奔赴武漢。從檢測到治療,從收治到康復,每一步背後都離不開權威專家在一線的“問診把脈”。大疫當前,頭頂“院士”之名的醫者成為一名普通“戰士”,被贊為“國士無雙”。

國士惟實。

農曆大年初二,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帶領團隊進駐武漢。疫情初期,核酸檢測作為快速甄別疑似和確診的方式,備受關注。

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此次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此前,這位女少將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中都作出重要貢獻,曾被公眾稱為最美“疫”中人。

2月1日,趕赴武漢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發現,如何抑制病毒在社會快速擴散,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看到超負荷運轉的定點醫院“一床難求”,王辰和多位專家建議,建立“方艙醫院”迅速收治確診輕症病人,避免造成新的傳染。

4天之後,首批方艙醫院陸續開艙。數千張床位為隔離在家的患者帶來救治希望,也為“應收盡收”的整體防控策略打下基礎。隨著更多方艙醫院建立,在疫情之初飽受“收治難”困擾的抗疫前線,最終實現“床等人”的逆襲。

正在王辰院士輾轉思索如何抑制病毒擴散時,一輛列車停靠武昌站臺。2月2日凌晨4時許,站臺通明,白晝未遠。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帶領10餘人醫療團隊在此下車,隨即趕赴武漢醫院開展患者救治工作。

從杭州出發時,李蘭娟未定歸期,“已經做好長期在武漢奮戰的準備”。這位年過七旬、不停與病毒賽跑的院士堅持每日進入ICU病房查房,問診危重症患者。查房前,她在防護服後背寫下“加油”二字,鼓舞士氣。巡診結束,脫下防護裝備,她微笑著的臉上留下深深的口罩壓痕,這一瞬間被攝影師捕捉定格。“大愛有痕”成為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畫面,生動詮釋著醫者仁心。

疫情中在患者救治上,“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成為重要手段。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等中醫藥領域專家齊聚武漢,指導臨床一線合理用藥,探索診治良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古稀之年臨危受命,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最終,醫院前期收治的400多名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症。2月16日,張伯禮因勞累過度引發膽囊舊疾。在接受膽囊摘除手術之後,他以詩抒懷:“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

國士惟真。

17年前,面對非典肆虐,鍾南山院士喊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舉國動容。如今,再度出征的他,第一時間對外證實新冠病毒“人傳人”現象和醫務人員感染風險。面對疫情中暴露的問題,他直言疾控中心應該被賦予更大的權力,在緊急情況下,應該有權力向社會直接公佈疫情。

當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鍾南山還寄語不久將復學的廣大學子,“對於別人講的東西,不見得要相信,關鍵要眼見為實。以實踐為師,相信自己的實踐,比相信權威更加重要。”

在疫情初期,武漢確診病例與日俱增,形勢異常嚴峻。王辰院士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眾透露,武漢核酸檢測能力和醫院收治能力不足導致的現實困境,並及時提出方艙醫院的建議。他以科學視角消除公眾誤解,理性、坦誠回應:“(方艙醫院)不是‘至善之策’,卻是可取之策,現實之策。”

當公眾在疫情期間焦慮感不斷上升,雙黃連口服液一度被傳為可以預防新冠肺炎,引發搶購風波。“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藥或者說用什麼藥預防,因為現在沒有合適的藥預防。”張伯禮院士在新聞發佈會上澄清指出,“中藥是對症治療,中藥治療不是針對病毒,更多是調解肌體免疫狀態。”直面關切的回應,既有助於平息搶購風潮,更穩住國人焦慮之心。

古人云: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每一位前赴武漢的醫學泰斗,“惟實”以高超一流的醫術施展其才,“惟真”以直面問題的態度盡顯其德。災難終將成為歷史,惟實惟真,方顯國士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