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雲計算服務是亞馬遜先做出來,而不是Google?

琅琊榜首張大仙


——按說 Google 的技術實力、大規模計算的需求和能力都不比亞馬遜弱。

2006年Google第一次提出了“雲計算”的概念。

但亞馬遜AWS最早的模型出現於2002年,於是2006年左右正式上線,包括了最核心的EC2, S3和SQS。

而Google的GAE最早出現於2008年,比亞馬遜晚了兩年左右。

現在回過頭,可以套用各種想必如此的解釋,不過小編認為,在這裡面既有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1、必然性之一就是亞馬遜的內在壓力。

在那個時候,谷歌與亞馬遜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亞馬遜的核心業務電子商務有著太強的季節性,這在2002年左右已經成為公司越滾越大的年度噩夢。

亞馬遜為了應對每年一次的聖誕大促,被迫購買了太多完全用不上的計算和存儲能力,部署了大量冗餘的IT資源,花錢多還浪費。

如何有效地配置具備足夠擴展性而且可以持續上線的基礎系統是他們迫在眉睫的瓶頸,而且也只有亞馬遜有這個生存壓力。

所以,亞馬遜具備開發雲服務所需要的企業動力和壓力。

2、如果說內在壓力導致了必然性的話,那下面的這些發展就帶點偶然性。

2002年,互聯網骨灰級大咖蒂姆·奧萊利拜訪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希望跟亞馬遜談個合作。合作沒談成,但此次會面對貝佐斯影響深遠,因為奧萊利的提議讓他意識到亞馬遜的數據是可以開放出來讓第三方程序員來使用的。於是,貝佐斯帶領團隊組織了第一屆的亞馬遜開發者大會,開始發佈自己的API。

當時的貝佐斯對2001年出版的一本名為《創造》的書非常痴迷,讓公司高管人手一冊地讀。這本書讓他堅信亞馬遜的價值在於提供近似於水電的基礎設施服務,這樣才可以最好地服務於用戶。因此,他帶領亞馬遜在之後的2004年開始開發更靠近基礎設施層的新服務。

而接下來發生的這個事情,說起來就有那麼點巧了。

2004年,亞馬遜當時負責IT基礎設施的高管克里斯·平克翰姆希望能回到老家南非。為了挽留住他,亞馬遜就在好望角開了一個小辦公室,讓他可以遠程辦公。他和當時跟在他身邊的程序員為了能跟西雅圖的總部保持隨時在線,就開發出了最早版本的EC2和S3。

筆者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運勢來了,連上天都站在你這邊。

同時,從基因和氣質來說,電商出身的亞馬遜更習慣直接從市場需求打造解決方案,而不是靠技術或產品創造市場需求。而且亞馬遜一邊對接B端一邊對接C端,擁有服務B端客戶的經驗和渠道,能紮實地推進IaaS服務這一新事物的商業化落地。

3、而充足的資金也是亞馬遜成功的必要原因之一。

首先,亞馬遜的主營業務現金流很好;其次,作為一個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上市公司,亞馬遜能融到很多錢,支持自己的“戰略性虧損”。

貝佐斯整體的商業哲學是,成本越低越好,價格越低越好。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AWS一開始的價格非常低,因為貝佐斯壓根兒就沒準備在短期內盈利,而且他刻意壓低價格,不想引起潛在競爭對手的注意。谷歌當時的主營業務——廣告的利潤非常之高,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更加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來介入一個新起的看起來根本不賺錢的買賣。

直到Google的埃裡克·施密特發現,很多新興公司都在用亞馬遜的服務。他突然意識到,亞馬遜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而後到2008年,經過AWS、Rackspace和之前Salesforce等公司的市場教育,上層的SaaS和底層的IaaS,逐漸融入一個統一的概念:雲計算。

其他巨頭也看到了具有“水電”般不可或缺的雲計算IaaS層的前景。

時任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在華盛頓大學的演講中喊出了這樣的口號:“For the cloud, we’re all in.”

直到現在雲計算業務都做得不怎麼樣的谷歌,當時也熱心地參與了雲計算概念普及和媒體宣傳,其雲計算業務負責人,還義務跑到高校開課,試圖為行業培養長期人才。

但在當時,相比亞馬遜的大力投入,其他大公司更多是“口號大於行動”。

這也是,亞馬遜能夠拔得頭籌的原因。

4、有時候我們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亞馬遜從拔得頭籌到成功至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因,就是他的企業文化。

電商出身的亞馬遜文化第一條就是“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而云服務和搜索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雲用戶的需求多種多樣,而且經常需要教學和客服。

然而客服是個苦差事,工程師很少有願意做客服的。在Google這種工程師至上的文化裡,產品經理壓著工程師做客服是不可能的事情。當下中美的雲市場也很好的反映了這個情況。美國最大的是亞馬遜,然後是微軟,IBM都比Google強。國內最大的是阿里,華為做的也不錯,百度就弱了些。

所以,亞馬遜的AWS能率先出生並領先至今,好似意料之外,仔細一想,又是情理之中。


Tech數碼科技愛好者


一、提前佈局,先發優勢

看穿表象認清實質,從來都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在雲計算這一塊,“這個少數人”顯然落在了亞馬遜。

早在2002年亞馬遜的工程師就已經搭建出了雲計算產品AWS(業務流程管理開發平臺)的雛形,當時要做雲計算這一塊的時候貝佐斯也被董事會質疑過,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認為這是未來商業基礎設施的業務。


而谷歌在2006年才提出“雲計算”概念,2008年才發佈GAE的第一個測試版本。亞馬遜的提前佈局為其贏得了先發優勢。


二、相比谷歌,亞馬遜對雲計算的需求更為迫切

亞馬遜的電商屬性決定了它會有巨大的峰谷流量差異,本身有云計算的需求。

再者,相比於谷歌的廣告業務,亞馬遜的零售業務利潤率是遠沒有辦法比的,隨著零售市場的空間被蠶食得越來越厲害,亞馬遜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它迫切需要需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云計算這一塊是最順理成章的,因為自己本來在做、在用著,把用不完的拿出來賣,只是結果越賣越好。



三、亞馬遜更具雲計算基礎

亞馬遜大規模的電子商務服務實踐,實際上為雲計算提供了技術儲備,是一個為綜合配置和優化計算、存儲資源積累經驗的過程,當服務的規模足夠大,雲計算就水到渠成了。亞馬遜平臺的客戶跟雲計算面向的客戶其實是重合的,亞馬遜平臺的客戶越多,平臺就越大,就越能為期雲計算服務提供能量,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五八Group


谷歌在過去幾年都是美國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從安卓系統到人機大戰阿爾法狗都出自谷歌的傑作,而且谷歌在內部一直鼓勵創新,而且只要是有谷歌工作經歷的人員在國內都是受到非常大的推崇,最近開源社區的引領者也慢慢變成了谷歌,其中谷歌比較有名的兩個開源社區,一個是現在風頭正勁的安卓系統,還有佔據全球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谷歌瀏覽器代碼都是開源的,谷歌在今天的美國科技領域如同當前的微軟,所以有很多人覺得雲計算應該先有谷歌做出來,但事實的亞馬遜率先弄出來,並且已經佔據了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

現在看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廠商,亞馬遜,微軟,阿里雲,其中有兩個屬於電商,說明雲計算最先的應用場景是電商領域,因為在電商對於服務器要求配置會高一些,特別是經常做一些活動,對於硬件服務器的要求就會比較高,為了適應高峰期電商會配備足夠多的硬件服務器,這些服務器在活動的高峰期可能顯得有用,但在平時還會空閒很多,從商業角度上考慮為什麼不把這些服務器給利用起來了,自己用不了可以租金出去用,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想法促進了雲計算的產生。

現在國內很多規模不是很大的企業都選擇了使用雲計算,整體算下來成本還是節省了,因為自己配置服務器不僅僅是硬件成本的問題,還需要技術人員的維護,一旦涉及到服務器還有網絡安全方面的問題,不如租借個雲服務交點錢來使用,亞馬遜整個公司的風格有點接近於中國的企業,具有非常彪悍的戰鬥力,是一個非常講求實用的企業,一般先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技術,同時又非常注重技術類研發屬於厚積薄發類型的公司,在有一段時間的市值還抵不上阿里巴巴,但現在已經是阿里巴巴的兩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雲計算的拉動作用,雖然阿里雲在國內市場份額已經非常高了,但放眼全球還是差距明顯,雖然現在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數量不在少數,但真正邁向國際化的企業並不是特別多,這也是國內互聯網公司需要努力的對象。

谷歌的雲計算現在全球範圍內排名第四,雖然谷歌也有全球化的搜索業務,也有自己的雲系統架構,但在雲計算的起步上還是相對於亞馬遜還是有幾年的時間,現在國內很多人把阿里雲吹的非常厲害,其實帶動做阿里雲很大一個原因之前的阿里系統總是出現問題,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啟動了雲計算的歷程,由於是完全的自主研發這個過程顯得比較痛苦,特別是王堅博士所承受的壓力,但決策者馬雲的堅挺才是關鍵,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注入是不可能出來今天的阿里雲系統。

正是由於谷歌的經營文化導致了做的很多東西都追求一個極致,所以很多人喊著谷歌是一個工程師文化極強的科技公司,對於代碼的質量要求到了一種苛刻的程度了,谷歌還專門規定了程序員的代碼規範,不遵守這個規則的代碼提交不上去,在技術領域做到了真正的精益求精,甚至招聘個前臺也需要高學歷的人員,曾經有個非常優秀的員工在做前臺,但工作性質上太過於繁瑣,最後辭職了谷歌骨子裡的文化是追求極致化,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都以進入谷歌這種企業為榮。不能因為你的影響力大就一定是谷歌才能第一做出雲計算系統,市場的需求拉動才是關鍵,因為急迫才有了追進,才有了後來的產出,放在任何國家和企業都是一樣道理。

國內企業還是缺少一種真正的帶有國際化因素的技術創新,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依賴於本土市場,如果本土市場波動比較大,這種公司基本上就要走向失敗,抗打擊能力明顯不夠,美國的科技企業在全球賺錢,但國內企業主要還是賺取國內老百姓的,明顯的格局還是有差異,整體來講國內科技企業要走的路還是非常漫長,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雲儲存是租用硬盤,通過網絡訪問IT公司硬盤,可以實現方便、快捷、安全、低成本……這個比較簡單,投資也小!

雲計算是租用電腦,通過網絡使用lT公司的電腦系統!讓你手中的筆記本電腦幹需要100萬元配置的小型機才能完成的工作。這個就管理比較複雜了,需要適配N多程序、硬件、接口、分配哪部分計算資源、安全系統、交叉干擾……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你有許多"閒置的電腦、計算能力"!

亞馬遜為了聖誕節、阿里巴巴為了雙11,配備了比正常日子多10倍以上的電腦計算能力……平時都在"閒置"!這可是10億、百億計的硬件,他們就想辦法把這些計算能力"閒時"租出去……

因為亞馬遜"閒置"電腦計算能力太多,所以他第一個想出租賺錢……"雲計算"="網絡出租電腦計算能力"


新晴辛靜


亞馬遜成立的比google早很多,而且主營業務是電子商務,亞馬遜最早開發雲計算主要用作自己的電子商務,後來資源有富餘且多租戶技術成熟後開始於2006年提供雲計算業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也是業界最早的。

Google成立要晚的多,成立於1998年,主業是搜索引擎和廣告,現在在大數據一塊有很大優勢,雲計算不是google最主要的業務.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如果能給我點個贊,轉發一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