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明顯增多 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

疫情期間為什麼睡得多卻睡不好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國睡眠研究會等日前發佈了《2020全民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我國居民睡眠時長明顯上升,但普遍比平常睡得晚、睡得差。

疫情期間“夜貓子”明顯增多

白皮書顯示,全民居家戰疫期間,“夜貓子”明顯變多。其中,有一半的人在零點後才就寢,是平常數據的5倍。

白皮書還對人們的晚睡頻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80%的人有晚睡習慣,16%的人幾乎天天晚睡。

那麼,不睡覺的時候都在幹什麼?數據顯示:61%的“夜貓子”選擇了玩手機;47%的人會關注公共衛生消息,46%的人刷微博、微信關注時事和娛樂消息,46%的人用微信聊天。

據瞭解,該白皮書數據來自一千多份有效在線問卷,以及今日頭條近兩個月的大數據分析。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人們平均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且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比平時增長了20%,在臥室活動時長超過12小時的人增長了19%;28%的人在9至12點之間起床,21%的人失去了早起動力。

然而,雖然人們睡得更多,但睡眠質量卻更差了。白皮書顯示,相比“宅”在家前,人們的入睡時長普遍延長了30分鐘,睡眠困難現象凸顯,作息更趨紊亂,平均睡眠質量下降。

信息焦慮讓人放不下手機

如果平時睡眠質量不高,是因為工作太多太忙,為生活奔波勞累,睡眠時間太少,那麼,疫情期間上班族不用擔心起得太晚上班遲到,孩子們也不用擔心上學遲到,有“大把”時間可以好好睡覺,睡眠質量怎麼反而下降了?到底又是什麼影響了睡眠質量?

中國睡眠研究會常務理事、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認為,疫情期間特別是疫情前期,很多人陷入信息焦慮,日夜不間斷地用手機、電腦等刷新聞資訊。由於大腦長期大量接受、處理信息,造成大腦皮層活動抑制,產生失眠、食慾不振、頭痛、噁心等症狀。

專家建議睡前一小時關電腦,離手機儘量遠一點。因為手機和電腦總是充滿誘惑的,資訊、遊戲、電影、娛樂,隨便一個都可以讓人不知不覺熬到天亮,所以睡覺前儘可能把電腦、手機關掉。如果睡前實在不能關手機,也不要讓它觸手可及,最好別放在臥室。這是因為人們躺在床上,想看手機時還得爬起床來走出房間,“懶癌”會讓不少人放棄爬起來的念頭。睡覺前還可以讓大腦“關機”,可以去做一些輕鬆的事情,比如做一下拉伸運動、閱讀紙質書等。另外,睡前三小時不要劇烈運動,飲食作息也要儘量規律。

屏幕光亮會使入睡更加困難

健康睡眠有助於免疫力提升,德國一項研究表明,睡眠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研究人員也表示,人們在白天承受壓力的情況下,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升高,阻礙免疫活動的特定信號分子也隨之增多,降低了免疫系統的工作效率。進入睡眠狀態後,隨著腎上腺素水平下降,該信號分子數量減少,免疫力得以提升。而且,高質量的睡眠也能改善情緒、緩解焦慮。

其實,大部分人都明白健康睡眠的重要性,但就是做不到。白皮書顯示,87%的受訪者明確表示重視睡眠,63%的人認為應該堅持8小時規律睡眠,同時卻有8成的人在晚睡。大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凌晨1至2點間用戶的活躍度比平時提升超過63%。人們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度激增43%,深夜一兩點仍有很多人在熬夜搜索睡眠問題的資訊。說到底,睡眠質量體現的是生活狀態,而生活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比如晚睡,很多人平時遇到壓力就拿起手機搜索解決辦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固有的壓力反應模式,即一遇到壓力就刷手機,而手機屏幕光亮會抑制人的褪黑素分泌,使入睡變得更加困難,這也是讓我們晚睡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很多睡眠問題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平時就存在的。疫情只是一面放大鏡,讓問題更清楚地呈現出來。我們不妨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改進的空間。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睡個好覺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