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軍事黑科技?

暴走航母


軍隊的黑科技,往往指那些別具一格的軍工裝備,我軍工雖說起步較晚,是從50年代中期,仿製蘇軍的AK-47突擊步槍、SKS半自動步槍、RPD輕機槍開始起步,但卻一步一個腳印,從邯鄲學步、依樣畫葫蘆,到具備獨立研發、擁有自身知識產權的軍品,殲-20隱形戰機、15式輕型坦克、055型萬噸大驅等都是其中的佼佼。此外,以下所列出的軍品,僅是冰山一角而已,其中有的貌似不是軍品,但卻具備可運用於軍事上的特點,因此,也稱得上是軍事黑科技了。
長征7號“太空擺渡車”:貌似運載火箭,本質上就是一個“太空擺渡車”,可以用來進行軌道轉移,能將衛星、飛船等航天器送入到地球軌道或準地球軌道,或預定空間位置。
戰時如果需要,可以一次性就發射多顆衛星,在作戰區域快速組成衛星網絡,形成對敵偵察、干擾、制導等一系列信息戰的優勢。無人機“蜂群“: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與新興技術融合之後,讓單一的無人機變成了一個無人機編隊,其規模作戰力量已被軍隊所重視,在無人機群作戰領域,我軍目前已步入了實戰領域。
未來的戰場上,海量的無人機能通過人工智能模式作戰,為我軍在判斷敵情攻擊目標時起到巨大的作用,其共享型的實戰能力能讓無人機具備不對等的打擊能力。
蜂群作戰具備數量多、速度快、協調性強的特點,作為一種戰術編成,大量的無人機因為其機動性超強,在戰場上以快捷靈活的方式作戰,將給予地面部隊以神助攻的效果,我國在多年之前就已完成了同步119架無人機的試飛。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地處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為全球最大,信號接收面積足有3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總計使用4450塊鏡片,總重超2000噸,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新科技奇蹟,FAST將在未來20-3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擁有“天眼”之美譽。
由天文學家提出構想,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可以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是中國科技前沿巨大原創突破,在軍事上可以對彈道導彈再入彈頭信號特徵進行研究分析和處理。

高速兩棲輪式概念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研製,在靜水中試驗最大車速可達到50公里/小時,通常隨兩棲攻擊艦、兩棲船塢運輸艦或者氣墊船上突擊進入兩棲區域,在海灘與艦艇之間運輸人員,遂行搶灘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支援。

東風-17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射程2500公里是我軍第一型使用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全天候、無依託、強突防等特點,可以數倍於聲速的速度做規避動作,飛行過程中可以轉換攻擊目標,突破現有的反導彈攔截系統,對中近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能打擊海上移動的大中型目標,是我軍用於反介入/拒止戰略的殺手鐧武器,現有的海基包括陸基反導系統都無法攔截,美軍堅持認為是世界上唯一實際服役具備實戰能力的高超聲速導彈,試驗次數和成功率都超越了俄羅斯。

國平軍史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1.72式反步兵跳雷

72式反步兵跳雷,直徑79毫米,高度35毫米,戰鬥全重僅為125克,體積小、重量輕、不易被發現和排除。同時72式反步兵跳雷,採用了中國獨創的塑料雷殼包裹殺傷鋼珠設計,使其殺傷破片達到了驚人的650枚,地雷引爆後在其14米的殺傷半徑內完全沒有死角。

72式地雷在80年代老山前線得到廣泛應用,佈雷無需埋入地下,只需將引信旋入雷體底部,拉出保險栓,將幾十個製備好的72式地雷裝在彈藥箱裡,直接像潑水一樣往陣地前沿撒出去,就完成了地雷的佈設。

2.衛士-2D遠程火箭炮

衛士-2D遠程火箭炮,最大射程480公里,是一種帶有控制系統的遠程多管火箭武器,採用高機動輪式越野車為運載方式,採用六聯裝貯運發射箱,火箭彈可根據不同的戰略戰術要求,換用六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戰鬥部,主要任務是攻擊敵方400公里內縱深範圍內的目標。

3.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是以東風-21系列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為平臺,研製彈道導彈反航母武器系統。採用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能從陸地發射,可精確穿透1500千米之外的防禦網打擊最先進的航母。以阻止美國軍艦自由進出中國沿海海域。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將導彈提升到核等級,核彈會擊沉航母,但常規裝備的東風-21D也能夠精確擊中防衛能力很強的移動中的航母。

4.63式107毫米火箭炮

63式107毫米火箭炮看起來有些簡陋,粘上泥土後竟然分不清是兵器還是農具,和高科技、數字化更粘不上邊。儘管其貌不揚,但在其服役期間的40年中,卻屢屢創出另人難以置信的奇蹟。至今,使用它的武裝力量遍佈世界各地。而且還可拆開來,DIY隨意搭配。

5.91式7.62毫米匕首槍

91式7.62mm是近距離內殲敵的新式自衛武器,主要裝備特種兵和公安特警。在捕俘及與敵格鬥中能較好地隱蔽行動企圖,以突然火力打擊敵人。它是“隱形”武器的一種,既是匕首又是手槍,既能使用匕首刺殺敵人,也能發射槍彈殺傷近距離內有生目標,達到出其不意、以奇制勝的效果。

6.大疆無人機

大疆無人機雖說是民用產品,但是世界各地充滿了發散思維的展示們,卻將大疆公司的各類無人機廣泛的應用於戰場,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就連美軍也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採購了不少大疆無人機。

7.022型導彈艇

022導彈艇是中國海軍近海防禦戰略指導下,發展出的近岸導彈快艇的里程碑式的型號。該型導彈艇是全世界第一種採用高速穿浪式艇設計的導彈快艇,採用雙體船形,賦予了它較好的穩定性,利於在海上風浪中行進。

每艇8枚遠程反艦導彈的配置,使得其攻擊力十分出眾。與高速性、隱身性配合,使得其先敵攻擊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在岸基防禦的配合下,大量列裝的022導彈艇,將使中國近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上禁區。

8.99式主戰坦克主動式激光警告/對抗系統

99式坦克裝有一套特殊的主動式激光警告/對抗系統,能對敵方激光測距儀、星光夜視鏡、電視攝影機、光學瞄準儀、紅外線熱像儀等一切可見光/近紅外線光學電子儀器實施干擾,使之飽和失效,甚至造成永久性破壞,甚至能傷害對方觀測儀器操作人員的眼睛。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一開始,我們望著前蘇聯的武器流口水,看著西方武器價格無可奈何。後來前蘇聯去世了,我們開始從烏克蘭搞東西,從俄羅斯搞東西。最後,我們經濟發展了,開始吸收外來技術,加上中國人的思想,轉而研發出具備中國特色的先進武器。於是如今,貼著made in China的武器也可以和美軍武器同臺競技,也可以有先進的性能。如今的國產武器大部分已經不再落後於人,甚至搞出了很多黑科技,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


地效翼掠海反艦導彈

這玩意兒名字很陌生對不對?要是看到它的樣子你會覺得更陌生。▼這就是地效翼掠海反艦導彈的廬山真面目,是不是完全沒有導彈的樣子?除了怪異的尾翼之外,還有一對與導彈身份不符的翼,讓它看起來更像一款無人機。不過沒事兒,醜不要緊,好用就行。根據它的總師在接受採訪時透露的信息,這款導彈最大飛行速度在965公里/小時左右,滯空時間長達1.5小時。算一下的話,射程大概在500-1000公里。


這種反艦導彈最黑科技的地方在於它是利用地面效應飛行,在超低空時,飛行器因地面氣壓獲得更大升力的同時獲得更小的阻力,從而實現貼地飛行。根據展出數據顯示,我國的這款導彈飛行高度大概為6米,可以將自己與海浪融為一體,避開世界上大部分軍艦的對海雷達搜索,瞬間突防擊毀目標。它的總師在面對媒體時非常自信:這種導彈的設計目標主要就是突破美國E-2D預警機和標準-6導彈的攔截。

反艦彈道導彈

眾所周知,彈道導彈是一種沿著固定彈道飛行,用於打擊固定目標的導彈。彈道導彈一般發射前就已經確認發射陣地與目標的座標,然後導彈自身裝有陀螺儀用於自我定位,同時根據無線電指令修正軌跡,從而實現制導。一般來說,彈道導彈的這種制導方式只能定位固定目標,無法跟蹤可以機動的目標。所以一般來說,用於攻擊艦艇,機動車輛或飛行器的大多是飛航式導彈。

但是我國有一個黑科技,那就是利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水面艦艇。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先生曾經在40年代提出過一種助推-滑翔彈道(錢學森彈道),即彈道導彈在再入段進入大氣層之後,不再按照固定彈道飛行,而是採用一套新的制導系統進行巡航飛行,從而實現對移動目標的跟蹤鎖定。我國目前現役的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設計研發,可以用於打擊大型水面艦艇。



除此之外,我國的武器中黑科技還有很多。比如打了就扔的單兵雲爆彈,裝有計算機的戰略步槍,能掛氫彈的強-5攻擊機,裝備多波段相控陣雷達的055大驅等等。黑科技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用於不對稱作戰,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給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不過,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很多武器的性能都開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不僅有黑科技,整體科技水平也進步迅速。目前進步最明顯的就是海軍水面艦艇了,052C,052D,054A,055和航母等先進艦艇的服役,讓我國海軍力量壯大不少。


赤焰噠噠噠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垂直起降戰鬥機

上世紀60年代,迎合航空發展潮流再加上北方巨大的鋼鐵洪流壓力,於1968年開始考慮研製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1969年9月,正式啟動“四號任務”的研製計劃,殲-6為基礎加裝升力發動機,實現垂直起降及超音速飛行。

二、79式火箭手榴彈

珍寶島衝突發生後,T-62坦克的防護能力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基本沒有效手段可以突破。在此壓力下展開的“三打三防”重點就是打坦克,1979年設計定型79式火箭助推手榴彈。

79式火箭助推手榴彈全重0.65KG,直射距離60-100米、最大射程400米、靜破甲100毫米、殺傷半徑8M。可以有效擊穿59式坦克前裝甲,就是發射靜有點大,更適合游擊戰。

三、懸浮/氣墊坦克

當年蘇聯研製了一款能噴火、帶氣墊裝置的坦克,可以更回有效跨越障礙物。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學也設計過一款氣墊坦克(飄型坦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運營商那些事


1.軍用和民用高速兩用車概念車

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北方工業車輛研究所開發的概念驗證原型車重5.5噸。今年年初,靜水中的最高測試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小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兩棲攻擊車(也稱為AAV7)的最高時速為13.2公里/小時。

據瞭解,兩棲車輛通常從兩棲攻擊艦,兩棲造船廠或氣墊船潛入兩棲區域。核心任務是急於降落,確保登陸部隊的沿海安全,其他任務包括在海灘和船隻之間運送人員以提供火力。支持等。

2.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

FAST利用貴州喀斯特地區的火山口作為望遠鏡,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信號接收區域與30個標準足球場一樣大。

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設計並建造了這個“大眼睛”,共使用了4450個鏡頭,總重量超過2000噸,這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新技術奇蹟。

如果你仍然認為這還不夠,那麼我們就不如水平比較。中國的FAST比德國波恩的100米望遠鏡靈敏10倍左右,後者被稱為“地面上最大的機器”。專家表示,FAST將在未來20 - 30年內保持其作為世界級設備的地位。

3.量子通信衛星和量子通信網絡

總而言之,竊聽者無法將光子變成兩個相同的光子,或者無法讀取光子信息並將光子發回。未知的量子態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接收器接收到準確的光子,則竊聽者將不會獲得任何信息。


娛村一眷


近三十年來,我國軍事科技發展進入一個井噴式時代,這主要得益於先前數十年的技術沉澱和積累;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後續的科研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支持。一大批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術已經投如部隊使用,今日的中國科技已絕非昔日可比,在國際科技制高點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本文就最近這些年披露的黑科技進行一個簡單的彙編。

隱身超材料技術

通常的隱身技術是一種低可探測技術,通過雷達隱形、紅外隱形和可見光隱形等,來改變己方目標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徵。超材料的出現開始逐步替代傳統的雷達吸波塗料,成為一項顛覆隱形發展的的黑科技。深圳光啟超材料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雷達吸波超材料,據殲-20 和FC-31總師披露這款新型雷達吸波超材料已經大量實際運用到我國隱形戰機上。

傳統的雷達吸波塗料,除了難伺候的特色之外,其實際作用效果也極為有限,只能針對某一個比較窄的波段產生吸波作用,當前主要針對比較普及的釐米波段電磁波,對於長波段的比如米波波段電磁波幾乎沒有什麼作用,想要實現作用就必須以數量去彌補,這就需要塗上厚度幾十釐米的塗料,如此實際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雷達吸波超材料另一大特色就是重量輕,便於大比例或者大量運用到戰機上,甚至可以代替一些機體部件,從而大幅度提升隱形戰機的隱形能力。該技術被美國國防部列為六大顛覆性基礎研究領域首位。

新體制雷達技術

有關我國開發反艦彈道導彈的消息早在本世紀初在網絡上相關報道就是鋪天蓋地,支撐我國反航母作戰體系運作的發現、監視千里之外的眼睛,通常都是以海洋監視衛星和長航時無人機討論比較多,在層起彼伏的爭論中忽略了一種無視地球曲率的新體制雷達——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

央視劉永坦先進事蹟報道中披露,我國新體制雷達項目得到國家高度重視,與1997年立項研製,相比傳統雷達我國海域監視預警範圍不足20%,新體制雷達的出現則實現了全覆蓋。該型雷達天線陣列面積約6000平米的新體制雷達可以準確探測到3000公里外的航母目標,成為我國反航母作戰體系的“火眼金睛”,從根本上解決了反航母作戰的發現和監視問題,使得上千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打擊海上機動的航母成為現實。

艦船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

傳統艦船動力系統普遍採用機械推進系統,結構複雜,機械噪音大,與艦用電力系統為相互獨立的兩個系統。艦用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將傳統艦船中相互獨立的動力和電力兩大系統合二為一,以電能的形式統一為推進負載、脈衝負載、通信、導航和日用設備等供電,實現了全艦能源的綜合利用。

目前國外主要使用的海試中壓交流電力系統,由於技術原因,最先使用全電推進的英國45型驅逐艦六艘艦堪用艦艇不到一半,國外有關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還處於預研狀態,我國馬偉明院士團隊已經研製成功,並準備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

用馬偉明院士的話來說,要領先就領先美國,該項技術至少領先美國十年。該技術的運用將大幅提升海軍未來艦船作戰性能。在艦艇聲吶隱身方面也有相當大的助益,尤其是對於高能武器未來上艦打下堅實基礎。從根本上解決海軍內部話所講的“心臟病”問題。

除了這三大核心技術之外,我國還在電磁炮領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國產艦載電磁炮已搭載在坦克登陸艦上出海海試,而同時期美國耗巨資研製的電磁炮系統已經被拍下馬,未來我國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實現電磁炮實際投入使用的國家。

另外,領先國外一代的潛艇無軸泵推技術已經被央視佐證運用到我國最新的095型攻擊型核潛艇上;火箭軍武備庫中增加了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和東風-26兩款具備打擊海上大型艦船的反艦彈道導彈;陸基反隱身雷達早在2012年就實際列裝部隊,並得到F-22實際驗證。除此之外,我國還在地效翼掠海飛行反艦導彈、量子通信雷達等諸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我國國防建設的“黑科技”。


鷹鴿分析


要說軍事黑科技,我國可是不少,簡單的數一數吧:預警機雷達、量子通訊、于敏構型氫彈、艦載大口徑冷熱通用垂髮、電磁炮、電磁導彈發射器、無人機、大口徑火箭炮、反艦彈道導彈等,總之兩個手數不來。


這些軍事黑科技對我國軍事技術的面貌有很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形態,比如說我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目前已經服役的有東風21D和東風26兩個型號,其中東風21D射程較短,為2000公里左右,東風26射程較遠,達到了4000公里。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使得陸基兵器破壞制海權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


過去,由於美國航母艦載機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最大作戰半徑超過八百公里,因此航母可以在距離海岸線1000公里處巡航,隨時可以前出發動攻擊,要打擊他們就必須依靠海軍航空兵裝備的岸基轟炸機,比如轟6K搭載鷹擊12反艦導彈,利用自己3000公里的作戰半徑驅離和打擊敵人艦隊,但是這就涉及到突防的問題,如何保護這些轟炸機不被敵人艦載機攔截也是個難題,至於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都不足以對4個以上的美國航母戰鬥群構成致命威脅。


但反艦彈道導彈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的射程遠到關島基地,搭配岸基航空兵的轟6K轟炸機,足以對距離海岸2000公里距離的所有海軍目標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而且飛行速度很快,導彈彈頭最快速度達到7馬赫,使用滑翔式彈頭,可機動變軌,幾乎不可攔截。美國不得不每年花費巨資研究對付區域拒止/反介入戰法的戰役方式,迄今為止也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再比如我國的預警機雷達。二戰後預警機雷達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就是普通的雷達天線,搭載在戰鬥機改造的平臺上,抗干擾能力弱,探測精度差,沒有指揮能力,基本就是一個大偵察機。第二代預警機則搭載了脈衝多普勒雷達,實現了對海面和地面雜波的良好過濾,探測距離大大增加,搭配數據鏈系統,得到了很好的指揮能力,比如美國的E3望樓和E2鷹眼預警機。



第三代預警機則搭載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網絡信息化通訊裝置,用雷達的電子相掃取代了過去的機械掃描,不但探測距離大增,而且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通訊方式的改進也讓預警機成為了作戰網絡的核心節點。世界上第一種第三代預警機是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第二種是我國的空警2000,第三種是我國的空警500,第四種才是美國的E2D超級鷹眼。可以說,我國在第三代預警機的技術和規模上,都達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另外一個要重點提及的黑科技,那才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他就是量子通信技術。我國已經在2017年發射了量子通信衛星,並且成功實踐了量子通信測試,建設了試驗基站。量子通信被譽為是世界三大未來科技之一,其餘兩個是可控核聚變和克隆技術。量子通信可以實現大容量信息的瞬間傳遞,而且不可破譯,在軍事領域應用就是絕對保密和絕對瞬間響應的通訊技術,比如可以直接把戰鬥機雷達探測的數據和信號,以彩色圖像的方式傳遞給軍艦和坦克,實現絕對意義的情報互通共享和聯合作戰。


至於說電磁炮什麼的,這裡篇幅所限不再贅述,請大家為我們的軍工科技人員點贊!正是他們的努力,才給了我們和平發展的一片天地。


海事先鋒


這個問題難回答,因為不是專門研究軍事的,特別是黑科技這三個字,從我個人的一點理解,中國的軍事科技都是學習和應用型 中國嚴格說來幾十年沒有過戰爭,即使有個朝鮮,越南,很短的中印戰,規模小又短,然而官方也少報道,在丶中國真正研究武器的不會說,而說的基本上都不是武器專家。所以說不出來中國有軍事上真正意義上的黒科技。看了幾次閱兵也沒看到有什麼特別,


理性多角度的觀察世界


填海造島,架橋築路,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基建工程能力,妥妥的世界第一。要說到黑科技,美國才是第一,如眾所周知的互聯網,芯片,航發,生物科技等等,數了數,至少現在,還有七個方面領先,無人能及。

擱在過去,那可是樣樣第一,從來第一,有一些似乎他國望塵莫及。隨著全球科技事業的發展,猛然一天人們被發現,如今常能聽到中國引領了的聲音,引領,引領,吼吼,我們也有那麼幾樣了,雖不比美國多,但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表現得非常搶眼和靚麗。

比如,2016年美國宣佈,打破某大國限制,成功研製出氟代硼鈹酸鉀晶體,有人一翻書,他並不是領先的,不僅一頭霧水,如今美國要完成向60MW激光器技術的跨越,怎麼會拉在我們的後面去?答案就在於其固態激光體,不過二代技術,在我們這,已完成了向四代跨越。因此那一年,一款功率30MW的“沉默獵殺”,以民用之名亮相阿布扎比,成為世上第一款出口型激光器,就變得毫不奇怪,現在世上沒人對我們在此領域的突破不服氣,相反,成就還非常傲驕。

答案在於每年我們申請的國際專利,已與美國並類齊肩,正在高科技發力,併力使在下一代引領科技面前拔得頭籌,如5G,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等,也早不是秘密。因此引領技術漸漸增多,都變得實在太過正常了,好像沒有才怪。

要問可以傲驕者還有多少,可以只伸出一個小指頭,電彈射,無軸泵推,量子通訊,特高壓輸電等等,這麼說吧,你數得完哪。再說那些沒有領先的,還需要努力的,大部分已然齊肩比類,就是航空發動機等還差一點事,有人就30年和50年的混說一氣,十年還有沒有?沒人知道。


魂舞大漠


從二戰末期開始德國黑科技不斷,戰後冷戰期間最有實力的美蘇兩國緊跟潮流,也各自發展出很多罕見的、造型各型的軍事裝備。當年在外部封鎖環境中的我國,雖然先進技術獲取很困難、科技發展水平也相對落後,但是在廣大軍工的努力下也研發了一些看似不尋常的武器裝備。

一、垂直起降戰鬥機

上世紀60年代,迎合航空發展潮流再加上北方巨大的鋼鐵洪流壓力,於1968年開始考慮研製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1969年9月,正式啟動“四號任務”的研製計劃,殲-6為基礎加裝升力發動機,實現垂直起降及超音速飛行。

二、79式火箭手榴彈

珍寶島衝突發生後,T-62坦克的防護能力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基本沒有效手段可以突破。在此壓力下展開的“三打三防”重點就是打坦克,1979年設計定型79式火箭助推手榴彈。

79式火箭助推手榴彈全重0.65KG,直射距離60-100米、最大射程400米、靜破甲100毫米、殺傷半徑8M。可以有效擊穿59式坦克前裝甲,就是發射靜有點大,更適合游擊戰。

三、懸浮/氣墊坦克

當年蘇聯研製了一款能噴火、帶氣墊裝置的坦克,可以更回有效跨越障礙物。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學也設計過一款氣墊坦克(飄型坦克)。

以及到60年代,西北工業大學研製的58式飛行汽車,屬於地面效應飛行器,其實就是一種小型氣墊船。

四、反擊一號

這是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低層高速反導試驗項目,我國早期導彈防禦計劃。

五、“先鋒號”超級反導大炮

代號640-2工程,即“超炮反導工程(口徑420毫米),1967年開始研製,沒有現實操作可能,最終下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