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為病人安全護航

<table> “十八般武藝”為病人安全護航

荊州市中心醫院內,醫療隊員們進行最後的病人轉運交接。

/<table>

病房裡的貼心人

“要是我好得再快點,能出院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在廣東醫療隊返回前看看護士們摘下口罩的樣子,一定特別美。”43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梅風(化名),病情一度危急,住進了ICU病房;在廣東和荊州醫護人員的合力照料下,逐漸好轉的他正在努力康復。

荊州市中心醫院和第一人民醫院ICU病房,集中了當地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廣東醫療隊和當地醫護對他們實施“1患1醫1護”管理模式,這裡不僅有醫術精湛的粵荊兩地醫生,還有一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護理團隊,他們用全天候全方位的照顧,努力保證患者安全,助其逐步康復。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肖文舸

我們就是病人的“管家婆”

“ICU病人病情重、變化快,生活依賴程度高,且沒有家屬陪護,護士就是這些病人的管家婆,吃喝拉撒全由我們負責。”負責照料梅風(化名)的廣東醫療隊隊員、佛山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護師王夏戀說。

面對在ICU裡需要完成的眾多工作,中山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護士趙自勇給自己專門列了一個密密麻麻的長清單:根據患者實際鎮痛鎮靜效果及時向醫生反饋,動態調整藥物的計量;使用呼吸機時監護患者呼吸狀態,觀察有無人機對抗,通過血氣分析及ECMO膜前膜後血氣血氧情況瞭解患者的氧合情況;及時吸痰、霧化、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協助醫生行纖支鏡吸痰;評估患者的肢體溫度、足背動脈搏動的強弱和足溫;監測ACT和凝血等指標,調整抗凝藥物的計量,檢查插管穿刺部位、手術切口有無滲血,檢查ECMO管路有無血栓和血漿滲出……

“ICU都是危重患者,病人病情更復雜,隨時都有可能搶救,我們需要全面過硬的理論操作能力和身體心理素質。”趙自勇說。

“ICU護士看護一個病人比普通病房看幾個病人工作量還要多。”廣東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陳麗芳介紹,“首先,用的儀器較多,監護儀、呼吸機、ECMO機器參數都得看;同時,使用藥物的微量泵也多,常常有十來個,具體到每個小時每種用藥用多少,幾點幾分更改了多少,都要記錄清楚。”

一心只想著把患者救回來

2月17日5時35分,廣東省醫療隊荊州市中心醫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轉入一位72歲的危重患者。老人臉色蒼白,嘴唇發紺,憋氣且煩躁不安。

就在廣東醫療隊隊員、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管護師曹秋明為其準備藥物時,患者突然安靜下來了。

“糟了!”她立刻轉身,發現患者心電監護儀上的心率成一直線,人斜靠在病床上。她一邊大聲呼叫醫生,一邊把患者體位放平躺,果斷給予胸外心臟按壓。

一起值班的醫生和護士聞訊趕來後立即參與搶救:打開氣道球囊實施輔助通氣,心肺復甦……每分鐘按壓至少一百次的頻率,按壓深度至少5釐米,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每按一下都很吃力。

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醫生護士被感染的風險很高。“顧不上太多了,那個時候就只想著一定要把他救回來。”曹秋明說。

“貓”地上只為看清引流瓶情況

“大家小心,交叉手,慢慢來!”在廣東省醫療隊荊州市中心醫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ICU,幾位護士正在小心地給病人翻身,從仰臥位通氣變為俯臥位通氣。

“不同於輕症病人可以自己翻身,ICU裡的患者很多都是昏迷和深度鎮靜的患者。我們在ICU給重症病人做壓瘡護理、換藥、俯臥位通氣時,不僅要更小心,而且由於穿著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對體力的消耗量很大。不少護士做完這些日常工作,全身都汗溼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ICU護士長周瑛說。

在周瑛旁邊,一個身影正趴在地上,用手電筒照著11床患者床下的水封瓶。“五官敏銳度會因為重重防護受到影響。幾位用上ECMO的病人引流瓶等很多,平常觀察一下就能看到引流瓶的情況,現在戴著護目鏡和麵屏就非常困難。所以要‘貓’在地上,仔細地看。”中山市人民醫院外科ICU護士長張銀英喘了口氣說。

“11床患者存在血氣胸的情況,需要排氣、引流液體,要通過觀察水柱波動,觀察引出液體的形狀、顏色和量。”陳麗芳介紹,“每班護士是4個小時交接一次,交班時會在引流量刻度那裡貼一個標識,接班護士就要注意看要去看刻度貼到哪個位置,自己這班從哪裡開始看。細微處更要縝密謹慎,團隊相互配合,確保將治療落實到位。”

一個多月來,在廣東醫療隊和荊州當地醫護合力奮戰努力下,很多病人病情出現好轉,這也給了護士們更多的信心。“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扛過去,早日出院和家人團聚。”曹秋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