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心記錄”——家鄉孝敬父母的見聞

市區一遊樂場所有條“學傳統文化,做當代聖賢”的宣傳標語。一位熟悉的文化老人看後對我說,百善孝為先,我認為傳統文化、當代聖賢,孝敬父母應是最起碼的。聽後,我思考再三,那所見所聞的“心記錄”則湧現出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家鄉,孝順父母之類好事則成了這裡另一道絢麗的風景。

前段時間,應邀參加安仁全國第四屆長征精神學術研討會和文化長征發起15週年紀念活動。這是有譚談先生等文化名人參加的“民間活動”,辦得很成功。其倡導和組織者羅範懿先生是我的好友,曾為他寫過一篇關於“文化長征”的長篇記事文。而這次還了解到他孝敬老母親之事,有的一般人還難以做到。他年過九旬母親吃飯時對有些肉類感到膩,丟掉又可惜,便挾到他碗裡。老羅知道母親的想法和心態,二話不說吃了,這真是慈母孝子心相連。前幾年,其母親半邊中風,他立即接到長沙,每天陪去馬王堆醫院治療,晚上則同睡一床,為其洗澡抹身,幫助大小便,長時間這麼做是不容易的。我笑著說:“這也是你‘文化長征’的內容,可圈可點。”他回答:“我是母親血養奶喂的,撫育之恩不能忘,要理解其想法和心情,做什麼都可以,對‘特殊人’要有‘特殊情’”。還值得一提的是,他對92歲的岳父也是這樣。

孝順父母無疑是一種人品和良心,在老鄉中,無論是為官者還是老百姓,也不管是富翁還是平民,這類事蠻多。如老領導李繼禹先生當年在郴州工作,後調到省裡。他每次出差到安仁,不僅與父親見面、送些好吃的,晚上則趕回龍海老家與父同睡一床,扇蚊驅熱、噓寒問暖,一次又一次直到老父去世,他的孝順成為當地佳話。20年前,曾為安仁建新大橋作出貢獻的總後陳光榮大校,因車禍致殘,其父親去世時不能從北京回。便含著眼淚向好友張萬才同志和我打電話,他孝敬父母很有名氣,其心意我倆知道,第二天去牌樓鄉新塘村他家追悼,他一再表謝意。歐陽建華鄉親每次回老家過年、過節或看望,都是夫婦倆到市場採購,回來煮飯炒菜,不要父母動手。他說,做子女的這些小事也要注意。在郴州的張揚生老總當年天氣好時,經常推著輪椅送母親上福地蘇仙嶺,邊推邊談。我在途中遇見過好幾次,很受感動。有人對他說:“你錢不少,工作又那麼忙,可請個人推送吧。”張總笑著回答:“那就不會有心心相印、血肉相連之感,母親也許是不會去的。”其母去世後,他曾對我說:“那事雖然辛苦流汗,但在心裡留下了記憶和回味。當今她如健在,我還會這麼做,年紀大了,就讓我的兒子來‘接班’。”千百年來,孝敬父母是每個人骨子裡的血肉和文明,因為成人、成才、成業,都凝聚著父母的心血。三一重工總裁唐修國、郴建集團老總劉國芳這些有名的企業家和著名作家謝棕玉等,都有這樣的感人事。值得一提是,還有孝順繼父後母的人和事,這也是人性人德的體現。

談風說水,父山母河。孝敬父母的人和事,在安仁如屹立的熊峰山、長流的永樂江,我知之不少,從城市到農村,我可舉出上百人,他們都有將“春天”獻給父母,將“冬天”留給自己的美德。

血“忠”血養,子女應不忘。今天你孝順父母,明天子女孝敬你。但十個指頭有長短,山中樹木有高低,在現實生活不可能“一刀切”,因為人們的認識和道德,但人世間不是“平均水平”。在一些“角落”裡還存在不孝順的人和事,那句“良心不要放在背上”、“‘忘眼珠’遭雷打”的老話,就是勸道或痛斥不孝順父母的人。我小時曾見過一位親戚長輩常打罵其母親,因無法“對抗”,只能是抱著那婆婆哭。長大後就不客氣了,多次向他提出建議和批評。那位老婆婆去世時,已參加工作的我在其追悼文中寫上了幾句斥責不孝者的話。當今,若有此類事,建議當地幹部、親戚、鄰居應提出批評指責,講明不孝順得不到任何好處,對違法者要依法追究。即便是父母個性不好,或幹錯了什麼事,做子女的也要去諒解勸導,力爭“花好月圓”。有位鄉親風趣地對我說:“從‘動物世界’電視中,也可看到那種特殊的‘父母愛’,吃、幫、帶‘情深意切’,何況人類哩。”

歷史是一面鏡子。近年來,我愛看中央電視臺和各地播出的那一集集的《記住鄉愁》,其中就有反映孝順父母的歷史傳統和村風民風。如在“南社村——孝敬之風”中,就有孝順父母的感人故事。節目播完後,還要傳出“積善有餘慶,父母永不忘”之類的歌聲。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父母生我養我。”文章中還載過他不少孝敬父母之事。1959年6月回韶山時,他在父母墳墓前深深三鞠躬,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下次再來看你們”。當年我去韶山學習時得知不少,深受感動和教育。

人人都要老,家家有老人,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良心品德,也是子女“迎春接福”的撫育和薰陶,一輩輩、一代代地久天長。深信,家鄉那這號“良心曲”“道德歌”,不斷有新韻味、新紀錄,為永樂江添“綠”,替熊峰山增“青”。

編輯:李若浠 監審:譚如斌 劉暢 肖拾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