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醫就是大數據,你贊同嗎?

HealthBAR


中醫更多是經驗醫學,而西醫才是大數據。通過各項指標對比,最後根據大數據的共性判斷出該如何治療,吃什麼藥。但大家一定別忘了前提,建議大家去看醫學院的教科書《病理學》,對大多數疾病的說到原因的表述的第一句話是:此病原因不明,可能與什麼什麼有關!所以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對人體的認知都還有限,所以說西醫科學,中醫落後都很片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醫的辯證治療,同病不同因,中醫的平衡,次序,治未病,把人看做整體…這些理念無疑是非常先進的,也是未來所有醫學都必須遵循的!


愛健康的戚斌


實事求是的講

不要說中醫就是大數據,中醫不但不是大數據,中醫缺乏的就是數據。

中醫,有比較完整,相對比較統一的陰陽哲學理論體系。

中醫,有很多派別,例如,氣血派、經絡派、虛實派等等等,千百年來,各個派別的很多人物都總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由於不管有多少經驗,都沒有,也不能上升到用數據表達的程度。所以,無法實現數字化分析,規模化推廣。

說中醫就是大數據,恰恰給說反了,中醫缺乏的就是數據。更談不上是什麼大數據了。

與中醫相對比,西醫反倒是數據很多。幾乎是方方面面都有數據,而且有些是比較詳細的數據。

但很多方面的數據都是各自為政的數據,而且有些方面兒的數據與其他方面兒的數據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既不能相互支持,也不能相互否定。

西醫缺乏整體的方向性的理論體系。


順其自然方能久遠


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的老師們最近發表了《大數據時代對中醫藥發展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醫藥大數據的特性

  • 大數據具有“5V”的特性。數據容量大volume) 、數據增速快 (velocity) 、數據來源廣 (variety) , 這三點得到了學者的廣泛認可。“信息價值大與冗餘信息多 (value) ”也被眾多專家學者認為是其第四個特徵。IBM公司認為大數據第五個特徵是必須具有真實性 (veracity) 。

  • 中醫藥大數據作為一種獨特的醫療數據, 除了具有上述特性外, 還具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有資料顯示, 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年4所醫院全年的門診量達到698萬人次, 僅廣安門醫院1天的門診量就超過1萬人次, 每年還有6萬多的住院患者。
  • 在中醫醫院, 患者不但要經過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 還要經過各種理化檢測。由此產生的醫療數據體量龐大, 種類繁多, 而且具有實時的特性, 利用數據採集系統對數據進行採集和存儲, 將信號轉化為數據, 將數據分析為信息, 將信息提煉為知識, 以知識促成決策和行動。通過分析處理以挖掘其深層次規律, 可以產生難以估量的價值。
  • 中醫藥引進大數據, 就是解決醫療健康事件, 處理患者健康問題, 在研究領域擁有重要價值。

大數據在中醫治未病方面的應用

  • 歷代醫家都十分注重“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難經·七十七難》曰:“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故先實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 中醫的整體觀念考慮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協調與制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決定了中醫病因學強調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如六淫、七情以及飲食、勞逸等。
  • 通過對醫療大數據的分析, 從整體上進行辨證調治, 如情志調攝、飲食調節、經絡穴位保健等, 並結合基於中醫體質的精準分型, 通過對易感基因和健康狀況的監測、評估及預測, 控制可變的健康危險因素, 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進行全方位、多途徑、多環節的“精準調理”, 阻斷健康向亞健康發展、亞健康向疾病發展, 對於促進健康狀態的維持、健康質量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疾病的精準防控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數據在中醫診斷疾病中的應用

  • 對中醫藥大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分析, 探尋其內在的聯繫, 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信息, 用於指導中醫臨床實踐, 提升臨床診斷疾病的水平。

  • 從整體入手, 動態地掌握人體的發病及治癒過程。利用大數據技術, 共享數據系統中提供的臨床病例數據, 通過電子病例, 對患者整體的健康狀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進而整體把握大眾的疾病。

  • 在中醫藥臨床實踐的基礎上, 基於大數據建立的數據平臺彙總豐富的臨床數據, 面向科研、臨床一線醫生對不同場景的數據進行分析, 建成中醫藥臨床資源數據庫, 由此展現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 例如有名醫利用臨床醫療科研信息共享系統構建數據庫, 進行數據挖掘分析, 獲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 病-證-中藥的頻度關係, 並根據不同證型臨床用藥特點, 開展證症對應研究分析, 為中醫證候診斷標準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吳榮等收集了115例名老中醫的冠心病醫案, 運用貝葉斯網絡提取常見症候要素, 如血瘀、痰濁、氣虛、陽虛等, 貝葉斯網絡以條件概率形式表示出各種症狀在中醫診療中的貢獻度, 將名老中醫的辨證經驗轉化成定量表示, 對中醫經驗的傳承發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對文獻古籍和臨床資料進行挖掘分析, 可以總結出中醫治療疾病的用藥規律, 從而有助於選方擇藥治療疾病。通過對專科專病方藥書籍中的藥方分析, 可發掘治療該類疾病的規律。

  • 如宋詠梅等對歷代治療不寐方劑中的中藥進行頻次分析得知, 酸棗仁是所有方劑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 其他使用頻率較高的還有人參、茯神、麥冬、半夏、遠志、熟地黃、生地黃、柏子仁等。

  • 周德生收集了明清時期記載“津液虧損”的病案573例, 採用R型系統聚類分析方法, 確定了每個亞型的辨證用藥規律。

  • 尚爾鑫等利用關聯規則的挖掘方法, 從藥典中藥物的性味歸經屬性上挖掘中藥配伍禁忌與常用藥對之間的屬性組合區別, 證實了有配伍禁忌的組合中存在特定性味歸經屬性組合, 與常用藥對存在明顯的差異。

  • 高鑄燁等利用複雜網絡分析方法對冠心病的證候、治法與中藥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發現冠心病臨床診療中的理法方藥互相對應, 提出對於清熱法與解毒法應用於冠心病的治療可深入研究。

大數據在中醫藥診療規律研究中的應用

  • 運用大數據技術, 我們可以藉助計算機分析患病的常見證候, 總結出新時代下的疾病規律, 還可以從宏觀視野分析當下常見病、多發病的複雜病因, 找出暗藏背後潛在的共同病因及關聯性。

  • 採用數據挖掘方法和複雜網絡分析方法, 從中醫藥大數據中發現疾病證、治、法的特定規律, 也是推廣中醫藥信息化、數字化和知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 李貴華等選擇全國17家三級醫院中84, 697例冠心病住院患者進行數據分析, 得出冠心病患者最常見的合併疾病為高血壓病、糖尿病、腦梗死、血脂蛋白紊亂血癥等, 其中醫證候以氣陰兩虛、氣虛血瘀最為多見, 血瘀是佔比最高的證候要素, 佔79.97%。

  • 段力等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指出,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PN) 患者排名前六位的中醫證型有氣虛血瘀、氣陰兩虛、瘀血阻絡、痰瘀阻絡、陽虛血瘀和肝腎陰虛, 其中前三佔到總數的67.81%。文獻中DPN患者共計出現14種證素, 其中以血瘀、氣虛、陰虛這三種病性證素和經絡這一種病位證素最為常見, 佔總數的79.6%, 與前述常見證型中相對應。常見的病性證素有血瘀、氣虛、陰虛、痰、溼、陽虛, 佔總數的80.81%。從而得出結論:DPN發病, 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 標實以血瘀為主, 其次為痰、溼、熱、毒。同時, 我們也可大膽地認為氣陰兩虛是DPN的基本病機, 血瘀則是關鍵, 二者幾乎貫穿於疾病的始終。

大數據在中醫藥健康產業的應用

  •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 》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到2020年, 中藥工業總產值佔醫藥工業總產值30%以上, 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

  • 《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對加快推動產業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壯大中醫藥產業集群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對全面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支撐中醫藥事業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2014年, 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中醫藥數據中心, 致力於構建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中醫藥數據支撐平臺與管理服務共享體系。

  • 大數據助推大健康產業, 將成為健康醫療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中醫大數據對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來說好比是基礎設施, 同時能幫助大健康產業更好地優化產能結構和佈局, 合理利用資源配置。

雲將連接一切生活, 大數據將是藍海一片。


參考文獻

[1]陳陵,徐燎宇.大數據時代對中醫藥發展的思考[J].中醫文獻雜誌,2019,37(01):66-69.


子樂健康科普


我不這麼認為。

我理解的大數據,至少要採集足夠多數量,通過這些數據的共性來統計、整理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以下是隨便舉例,不具實力意義。某縣城最近5年有3萬人出現過發燒症狀,其中病死500人,病成白痴50人,2周痊癒2萬人,3周痊癒5000人,25天痊癒2000人,剩下的30天痊癒。通過這些數據統計,我們得出一個猜想,大部分的發熱會在2~3周自行痊癒,但是5%的病人可能發燒死。這就是大數據,但是中醫並沒有這樣統計過。中醫是通過臆想出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人身體生病就是因為這五行不平衡了,通過調整五行恢復平衡後人就可以獲得健康。然而這五行並沒有通過實踐來證明(有很多東西雖然看不見麼不著但是能證明,比如你的靈魂)那麼用調整五行的方法來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就非常不科學了。歷代中醫的名醫坐診也不超過70年,且中醫沒有系統的培訓和科學的傳承,(可能我孤陋寡聞了,反正我沒有見過誰留下筆記什麼疾病診治了多少多少個,存活多少,不治多少之類的數據。)按30年每天診治10人來全。20乘以20乘以12個月,一年治療480人,30年治療15000人左右,基本上和農村村上赤腳醫生數量差不多,對常見的疾病應該是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對複雜一些的疾病應該能力有限。早知道就在不久前醫生都只能成為郎中,經濟基礎社會能力都是在有限,能總結出來的經驗應該相對有限。


血橙男人欣哥哥


中醫缺實不是大數據,可是是幾千年的數據庫,不想現代的大數據庫,按百分比來計算,就知道發燒(還的用儀器:溫度表)卻不知發燒是怎麼產生的,又用儀器檢查,發現什麼炎症引起的。可是呢炎症怎麼來的呢?又是不知道?儀器唄😄不知道所謂的醫生,是不是醫生啊😱,中醫只要一看就知一問更知一聞已定一觸逃不了,一氣呵成。再想想看近代所為科學真理不出幾年就被推翻了,而中國的思維幾千年前就在考慮水成為燃料,發明油燈,再是蠟燭,最後水燈。就想想蠟燭棉線抽掉能點著嗎?幾千年的數據很可靠,按蠟燭的思維不久用水點燈就能實現了,一根乾柴的燃燒時間和一根溼柴的燃燒時間誰燒的更久,理論上水確實可以作燃料,問題是用什麼來作燃心,做到燃心燒乾而又能吸水把持燃不滅,以後就拿個燃心一頭放水缸,想燃多久就多久,取決於水有多少了,這就是幾千年的文化數據,五運法,水生木生火。水火不容,中間插個橋接就能實現水火相濟。你們想這是現在的大數據和儀器能證明的嗎?現在的科學儀器只能證明水火不容,哪能證明水火相濟啊,所以大家對幾千年的數據可靠呢?還是現在的大數據和儀器可靠呢?


乎隆


我覺得中醫更像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大數據。大數據通常來說,是指對數據本身進行分析,並從分析裡面得到知識。這是大數據應用目前最常見的方式。

但是中醫的應用方式不一樣。中醫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這套理論很難懂。而且中醫有一套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模型。這一點和機器學習裡面的建模很像。

機器學習到今天,最難的事情是調試參數。只有很好的調參了的模型才能適應具體應用。而調參如何調,是沒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機械的可以試錯的,基本上還是經驗。

中醫有同樣的特點,同樣的一套模型,問診開方是一個調參的問題,誰能調的好,誰的藥有效。所以我覺得中醫比較像人工智能。


飛總的IT世界面面觀


大數據,不知小編指的是什麼?如果說西醫把每家醫院的門診量,複診類,病床的使用率,治癒等,視為大數據的話,那就大錯太錯。

湖南平權文化曾發表過一篇章,題目是:西醫能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醫能讓人糊糊塗塗地活著,題材來源說是,醫科大學畢業多年後的同學聚會討論得出的結果。其中不貶教授和專家。並例舉了許多病例,說在西醫無法診斷和治療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宣佈了此病人已無法可治了,只有死亡了,卻被中醫小小的藥方糊糊塗塗地治好了,而且糊湖塗塗一直活著。

看了這篇文章,我非常氣憤,揮筆質問作者是否懂醫?那些專家教授是否學習過中醫?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大自然鬥爭生存的智慧結晶,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不象西醫學科,除了研究人體還是研究人體,除了各項檢查,西醫根本無法為人治病。根據檢查的結果。開出相應的藥物,沒有研究出相應的藥物,沒有已研究出的檢查結果,西醫都視為不治之證。西醫學科教科書中有多少:發病原因:不明,臨床診斷經常出現:?:這又怎能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當然也可以藉助現代檢查,但許多方面是不需檢查的,湖南醫科大學留派西德八年的高才生,其爺爺病重,急電返家,他愛人是湘雅腸道病博士留院醫生,夫妻雙雙到家。見到八十高令的爺爺病入膏肓,卻措手無策,急得不行,遂要求家人立即請一位當地醫生。正值寒冬臘月,老人並無大礙,只是常年老胃病又犯了,已十幾天飲食極少所致,發了幾十塊錢,老人痊癒了,九十二歲去世,這難道是糊糊塗塗地讓他活了十幾年?

言歸題問,假如前述是西醫大數據的話,請問又有何用?倒不如說中醫看病用的是大數據,從症析病,從病析源,從個體到整體,從氣候到環境,從天時到地理,從物質的量變到質變,等等……這才是中醫看待人體病變的大數據…


用戶489309824636


傳統中醫藥學引領風騷幾千年,浸淫到中國社會文化各個角落,至二十世紀才被現代醫學動搖,二十一世紀開始面臨危機。在大數據應用的時代,啥都要貼上大數據才顯得與時俱進,才能吸引眼球,才有商業市場。傳統中醫有千百年來積累下來那麼多的思想、理論、經驗、文案,怎能不以大數據為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數據?

數據,是可數名詞,有準確性和精度描述,具可驗證真實性特徵,呈單向增量累積,增量速度亦可測量,類型有向量和標量、有參和無參、低維和高維之分,可做四則運算和定量分析。按照這個數據定義,傳統中醫藥學的理論、經驗和文案等等都無法適用,不具備數據的基本特徵,再多積累也沒有辦法做運算,當然也就難以應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像西醫,每年的統計數據精確有量度可測可驗證可比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持續進步就有操作性。

目前為止,傳統中醫的理論仍然是基於黃帝內經對疾病的認識,仍然是強調望聞問切四診獲取判斷依據,仍然是通過八綱辯證來分析症候,仍然是根據經驗來開具藥方。整個過程,沒有涉及數值化過程,無法進行定量的數據分析,當然說中醫是大數據也就無從談起。

最近幾十年,國家提倡中醫現代化。傳統中醫理論和經驗,有一些開始被數據化,而且也開始用西醫診斷病症進行治療對照,其積累的經驗具有可驗證、可重複、可建模、可統計等特徵。可喜!可賀!傳統中醫藥學記錄有海量觀察和經驗,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數據化是正確的方向。一旦數據化,就能夠進行驗證,包括證明和證偽,就能夠進行客觀的定量比較,真實性和有效性就會立竿見影。不過,傳統中醫藥學進入了數據時代,那些無法通過客觀驗證的方劑就開始沉不住氣了。


HealthBAR


世事紛爭,唯中西醫可謂天競物擇。

一討論中醫藥命題,必出現一方肯定、另一方否定的結果,何仿題主引用時尚的“大數據”概念對中醫進行圍懇式的論證,雙方辯手必出現唇槍舌戰的“概念”之爭,那怕三天三夜,爭得口甘舌躁亦無果。

世人皆知:源自中源、流傳民間五千年的草醫草藥,是炎黃兒女與大自然博擊而生存繁衍的“祖傳密方”,是靠幾代人自我發現、自我實踐、自我積累、我自總結、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獨樹中華民族特色的一門實踐醫學科學,迄今被世界譽為東方奇皅的中醫中藥學……。它既具有神農“嘗百草”的創新性,又具外科鼻祖~華陀開創性,還有“傷寒論”的經驗積累。

眾所周知:幾千年以來中醫藥在神卅大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採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辯證施治,就地選取藥材的治則,有的民間醫生是久病成醫、無師自通,有的民間醫生是跟師學習,釆取師帶徒的師承方式,傳授醫術。因此在大江南北,東西部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徵,出現了中醫所謂風寒派,溫病派,扶陽派,健脾派等不同治療風格,還衍生諸如藏醫藏藥、蒙醫蒙藥等民族醫學特色。

曾流傳在明朝時代,江南漢醫為民眾治好了病,貧窮的百姓給醫生送個雞蛋,無物可送的則自發地在醫生住所的門前屋後種上一棵杏樹,以示感念,則成為後人把名中醫稱為“杏林”之美譽。

若把當初義務種植的“杏林”樹木列為統計學的數據無法令人信服,如把散落民間成千上刀中醫的治則、方藥、經驗、個案套用當今的“大數據“概念顯然是一種牽強。因為“大數據”與“中醫學”是分別屬於數學科學與實踐科學(也稱為經驗醫學)兩個性質不同的學科,我們討論問題不宜割斷歷史與現狀而生搬硬套進行“混洧概念”的無謂爭執。


陳恭5


不同意。中醫要按照科學標準來證明自己的療效,何愁大家不承認、不認可?但是,中醫在實踐中就沒有能證明自己有效,功效實際上就是等同於安慰劑的作用,怎麼讓大家認可?現在的中藥許多都加入了西藥成分,才有點效果。純中藥的藥物療效,哪個通過雙盲驗證,證明有效了?請舉例。如果不走科學驗證,就是死路一條。只能騙一下文化素養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