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2019年, 上海影视战线紧紧围绕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这项重点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推进力度,以创作生产为引领,促进影视产业升级、加快影视人才培养、推动优质企业落户,促进上海影视的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显著提升。2020年,上海影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出好片子”这个中心任务,打造好三个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步伐,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

创作生产取得重大成绩

作品影响力显著提升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2019年,上海全市共有影视制作机构2800家,上海影视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电影方面,立项备案电影169部,约占全国总数的7.7%,共有33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总票房52.65亿元,占国产影片票房的12.78%,其中亭东影业《飞驰人生》17.26亿元、上影集团《攀登者》10.95亿元。上海全市影院票房35.64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4.67%。

电视剧方面,截至三季度末,上海完成国产电视剧26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居全国第二。截至11月底,共有37部沪产电视剧首轮播出,其中,《特赦1959》《老中医》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国家孩子》等4 部电视剧在央视八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主要视频网站首播17部。12部沪产电视剧占全国一线卫视黄金时段首轮播出电视剧26.7%,居全国第二。

上海影视作品获奖含金量高,数量创历史之最。2019年,上海电影已取得包括“五个一工程”、“中国金鸡奖”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的“大满贯”,创上海影史之最。《我不是药神》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地久天长》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明月几时有》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地久天长》《我不是药神》《挑山女人》《送我上青云》4部电影获得第32届中国金鸡奖6项大奖。电视剧《大江大河》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大江大河》《爱情的边疆》《小别离》《天盛长歌》等多部沪产电视剧在第25届上海电视节上获得重要奖项。

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上海出品的“扛鼎之作”。2019年,上海电影在国庆期间推出了献礼影片《攀登者》,影片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获得广泛赞誉,位列国庆档票房前三,该片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成为当下“中国式大片”的典范,为主旋律电影建立了成功的美学范式和市场标杆,掀起全民性的爱国观影热潮,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8部沪产电视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展播片单,占总剧目数的9.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播期间,《特赦1959》《小欢喜》《激荡》《国家孩子》多部沪产剧先后登陆央视和主要省级卫视等主流平台,获得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化上海科技影都总体规划,形成“双核驱动、四片联动、八点带动”的发展格局。紧抓重点影视产业项目落户,加速影视产业要素集聚。推动上海(车墩)高科技影视基地建设启动,中视儒意影视基地、昊浦影视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引进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松江星空综艺影视制作研发基地、1905国际数娱影视产业园等重要项目。

依托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等平台推动产业发展。2019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围绕“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不断提升电影节的国际性、专业性和惠民性,影片征集、报名达到历史最高,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共3964部。展映的511部中外影片中,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片达304部,占展映片总数的59.49%;在上海全市16个区的47家电影院展映1745场,观众达46万多人次,总票房超过2900万元。“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达到33个国家的38个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中国与巴基斯坦、多米尼加、澳大利亚、希腊合作的四部中外合拍影片从“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获得了支持和协助。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文化合作发展的平台、创作创新发展的源头的效应逐渐突显。

据统计,2019年上海各类机构全年举办英伦电影大师展等15个海外影展,已做到“月月有影展”,推动《飞驰人生》《老兽》等多部国产片赴奥地利、西班牙、英国、德国、比利时等18个国家交流放映,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共放映国内外影片139部,放映场次1761场,观影人次近9万,为上海营造了良好的城市观影文化氛围,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行业吸引力逐步提升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上海影视缩短审批时限,管理关口前移,由“底线”向“高线”转变,由确保内容“无害”向引导“有益”转变,由审查把关向促进服务转变,影片过审率不断提高。在确保影视剧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审美取向、价值导向之外,加大项目前期介入力度,通过选题研讨、立项辅导、先期预判等方式,及时给予前期指导,引领正确的创作方向,同时加大力度扶持优秀原创作品,培育青年影视人才。

为全球来沪拍摄的影视企业提供优质、免费、高效的拍摄服务。指导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做好影视摄制服务。截至2019年11月底,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305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886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41个。

打造好影视精品创作的组织推进机制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2020年,上海影视将继续聚焦创作源头建设,做好影视创作规划。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聚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加强布局规划和项目储备,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精品力作。电影方面,纪念建党100周年的重点题材有:重点献礼片《上海1921》、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档案风云的《一号密档》。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题材有:展现义乌改革开放题材的《摇响世界的拨浪鼓》、展现中国新一代青年通过互联网科技、通过医疗等手段致力扶贫的《中国扶贫人》《乡村医生》等。重大历史人物题材有讲述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冲破美国方面阻拦毅然归国报效祖国的《逃离美利坚》、讲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主持制造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故事《深潜》《宋庆龄》等。其他的重点题材还有讲述60年代来自上海等地的孤儿被送入内蒙古草原抚养的《三千孤儿》、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射电望远镜建设的《天之眼》等。

电视剧方面,纪念建党100周年的重点题材有集中表现上海解放一年间社会全领域面貌的《战上海》、以陕甘宁地区农民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谷鼓齐鸣》。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题材有:沿用第一部原班主创团队继续关注新时代改革浪潮中不断奋进的弄潮儿们的《大江大河2》、讲述中关村科技精英们的创业之路的《大时代》、讲述改革开放后国企转型发展的艰辛历程的《人民的财产》、讲述海归留学生围绕芯片自主研发开展科技创业的故事的《芯海沉浮》、通过大飞机项目展现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几代航空科研人的奉献的《国之翼》、讲述退伍军人带领地方农村创业扶贫的故事的《参花红》等。

打造好影视发展环境的服务机制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加强影视产业推进服务能力。夯实影视内容基础服务,加强创作引导、题材孵化等源头工作,打通创作的痛点、难点、堵点,把政府服务不断“前置”。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紧抓导向不放松,确保影视剧内容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强化政策供给,实现精准扶持,继续改进完善政府资助体系,坚持“对接国际、聚焦基地、技术到位、集聚要素”,针对影视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制定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扶持政策,使产业政策更好契合发展需求,充分激发活力。

搭建影视版权交易服务平台。依托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机构打造好影视版权开发与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对上海影视企业在影视版权的价值评估和开发指导、交易撮合和投融资指导、国际传播和海外市场合作、普及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精准化服务,加快优质版权资源进一步集聚上海,加快推进实质性版权交易落地。

完善影视创作生产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影视剧评论工作,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对影视创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挥上海影视高校在影视评论方面的优势,拓展评论阵地。大力提升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的宣传力度,尤其要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对重要献礼作品多层次地组织好影视评论工作,通过影视评论来吸引、教育观众,引导、推动影视创作生产,营造良好的影视剧创作环境。

打造好“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的协同机制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积极推动松江上海科技影都建设。继续做好上海科技影都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加快上海(车墩)高科技影视基地、中视儒意影视基地、昊浦影视基地、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继续加强面向影视产业龙头和标杆企业的政策推介、项目引进,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松江。继续推进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建设,加强科技影都与上海其他电影资源的区域联动。

加强影视人才培养,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12所电影高校建立密切的信息联络机制,成立上海电影人才培养联盟,通过联盟的建立,做好电影人才培养统筹,打造多样化影视人才培养平台。

做强做优三大电影品牌,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电影人来上海拍电影的重要源动力,为上海打造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主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做强上海艺术电影品牌,将上海打造成为 “周周有影展”的城市,满足上海观众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观影需求,打造分众化、精细化的观影体系。推动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继续做好影视拍摄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影视拍摄服务的覆盖面。发挥长三角发行放映联盟的作用,做大做强长三角发行放映市场。

(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供稿)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擦亮“上海电影”文化品牌,加快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