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安笙涼城6582


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長出來的“叉子”我們叫它分杈。這個分杈到底要不要掰掉一直以來都有兩個意見,一個是掰掉,一個是不掰掉。在這裡談談自己的意見。

玉米分杈它就像我們的水稻分孽一樣,都是從底部長出來的分枝。我們都知道,玉米主杆一般也就是一杆長一個玉米棒,最多兩個。而玉米棒所需要的養分和水分都是主杆從土壤中吸收的,如果多一個側枝就會形成搶水分、養分的情況,從這一點來看,玉米分杈應該是要掰掉的。

而有人說不應該掰掉,是因為他們認為玉米的分杈是積累養分的一枝,當主杆長了玉米棒後因為主杆的養分消耗得更快,特別是玉米進入老熟期後,玉米的主杆會更早的變黃枯老掉,這時候分杈的養分就會迴流到主杆供給玉米棒,讓玉米棒能夠積累更多的有機質,增加千粒重。

那到底要不要掰掉呢?

這個還真的是要看情況的。如果玉米的主杆生長較高了,這時候再分櫱出來分杈,這時候分杈對主杆是不會構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的,畢竟頂端優勢已經形成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分杈是不需要掰掉的。但是,如果玉米的主杆還沒有長得多高然後就長出來了分杈,這時候的分杈還是要掰掉的好。主要是因為分孽枝搶養分養水分造成主杆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足而生長遲滯的情況。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玉米的分杈掰掉後它又會長出新的分杈來,所以只要是玉米主杆的頂端優勢已經開成了就完全不必要去掰了。再者如果隨意的掰分杈枝,肯定就會在玉米的基部形成傷口,這也是給了病菌更容易侵入的機會。

整體來說,玉米分杈這是難以避免的,再好的種子也會出現分杈的情況。不過,分杈後我們還是根據主杆與分杈枝的實際生長情況來判斷,一般是不需要掰的。只有當分杈與主杆要旗鼓相當了就應當要把分杈枝給掰掉。大家說呢?


洞庭清水塘


玉米分“叉子”,到底掰不掰,看完恍然大悟! 玉米屬於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櫱的特點,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腋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

玉米一旦分櫱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正方觀點: 玉米分櫱可以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可更多的積累幹物質;分櫱植株根系數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養分;留孽後可形成較大的葉冠層,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分櫱產生,可削除頂端優勢,控制主莖旺長;分櫱在玉米抽雄後會逐漸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產物、生殖要素會迴流到主莖,最後為玉米成熟提供養分;掰除分櫱,會對植株造成傷害,在植株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病蟲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幾率會加大。放任其隨意生長的情況下,92-98%的分櫱在玉米抽雄後即逐漸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澀澀的小扒妹


 玉米長叉子,分叉是掰了好,還是不掰好呢?現在學術界對此的觀點有分歧,掰不掰掉分櫱對產量的影響並非絕對的。一般小面積農戶,如果有時間,可在出現分叉後儘早拔除,越早越好。一般種植面積較大農戶,因僱工費用較高且增產或減產並不明顯,不建議掰除分叉。

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腋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分叉)。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比較強,一般情況下基部腋芽形成分櫱的過程受到抑制。但是,玉米植株產生分櫱的時間大多發生在出苗至拔節階段,形成分櫱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作用所致。

同樣條件下,品種之間有差異,比如某外資玉米品種在東北地區前些年一直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與品種的特性有關。除此之外,同一的品種,早播的、稀植的、遇高溫乾旱的、高肥水的、遭受苗後除草劑藥害、抗倒劑過量或過早、薊馬或瑞典稈蠅危害等因素,均會導致分叉相對較多。但要與粗縮病區分開來,因為粗縮病是毀滅性病害,一般病株明顯矮化且大多後期不能正常結實。

分叉是掰了好,還是不掰好呢?現在學術界對此的觀點有分歧,掰不掰掉分櫱對產量的影響並非絕對的。有學者實驗“掰掉玉米分櫱比不掰掉分櫱增產,但是幅度很小”;也有學者實驗“說明不掰掉玉米分櫱比掰掉分櫱增產,而且增產幅度很明顯”。而且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去分叉時所致的傷害(傷口修復、病蟲害侵害等)會造成減產”。

一般小面積農戶,如果有時間,可在出現分叉後儘早拔除,越早越好。拔除分櫱的時間以晴天的上午9點至下午5點為宜,以利於掰除分叉後形成的傷口能夠儘快癒合。一般種植面積較大農戶,因僱工費用較高且增產或減產並不明顯,不建議掰除分叉。


李工程師告訴你職場


玉米叉子掰不掰的觀點:

有專家做了5個品種對比實驗如:“矮稈紅軸品種”、“矮稈白軸品種”、“粉軸品種”、“高稈紅軸品種”、“高稈白軸品種”,僅1個品種的叉子需要人工處理。由此可見,玉米叉子多,品種是主觀因素,其它的都是次要因素。如果因為非品種因素的“叉子較少”且“叉子長勢偏弱”,可以不用管。但是,如果某個品種的“叉子多”且“叉子長勢旺盛”,叉子是必須處理的反之不多就不用掰。所有的品種都有缺點,發現優點和缺點而“揚長避短”,是幫助種植戶化解種植風險和提高種植效益的關鍵。如果是非品種因素“叉子多”就可以不用管理,如果品種因素的“叉子多”就應該人工處理或者避開不適合區域。比紅軸品種,叉子多又容易倒伏而且容易遭受高溫熱旱且容易死株所以必要時人工掰掉。








鄉里娃


想要知道玉米叉子用不用掰掉,我們需要知道玉米長叉子的原因,才能確定叉子用不用掰掉。

玉米叉子主要是玉米分櫱(nie)導致的,導致玉米分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品種原因

玉米品種多少都存有差異,有的分櫱多,有的分櫱少,優勢弱的品種在不良環境最容易分櫱。


2、種植密度

在種植玉米時密度較稀或缺苗時,玉米雜交的植株會適時的利用土壤的養分和水分形成一個或多個分櫱,反之則會少一些。

3、播種時間

播種玉米早的相比播種玉米晚的要分櫱多一些,播種的時間對分櫱的多少也有影響。


4、土壤

土壤肥水力越高,植株生長越旺盛,分櫱越多,

玉米分叉儘量掰掉,避免分叉與主體掙養分,更容易造成玉米通風能力減弱,影響玉米授粉,最終將影響玉米的產量。


李家小凱


玉米叉子,應該掰。

玉米具有分櫱的特點,下面長出叉子,這是正常現象。

那麼玉米為什麼會長又子呢?這與品種,水、肥都有關係。一般情況下,同一品種有的長叉子,有的不長叉子,如鄭丹958就很容易長叉子,但是如果水分充足,肥料過足,就容易長叉子。因為幹早,抑制了主莖生長,也容易長叉子。



如果玉米長叉子,要立即掰掉,並且越早越好,越小越好,不然與玉米主莖爭奪水肥,影響生長,以而降低產量,有的人說不用拜,到後期自動枯死,是的,這些又到後期是會自動枯死,但是在存活的這段時間,不是也要耗費水肥嗎。

我年年種玉米,一旦發現長了叉子,都是立即掰掉,這些叉子在爭取水分的同時,也影響整個玉米的通透性。

這是我多年種植整個玉米的點滴經驗,請各位大神斧正。



落英鄉間


大家好,我是鄉村胖小娥,很高興來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大家多交流。



種植玉米的過程中,玉米苗長大會分櫱(玉米叉子),這個是正常的,但是很多農民朋友卻會直接掰掉,因為他們認為這東西會吸收本應該給玉米的光照,水分和養分,認為它會造成玉米產量降低。其實這恰好相反,分櫱好處多。



玉米分櫱的好處如下:

1.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可以產生更多的玉米株,為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

2.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玉米留櫱後形成較大葉冠層,有專業測定,留櫱比去櫱地表10釐米處土壤含水高量14.49%,留櫱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

3.降低頂端優勢:單株玉米長很高,但產量卻很低。分櫱多的玉米長得矮粗胖,但這就是豐產的標誌。

4.生殖要素的迴流: 玉米成長後芽子會逐漸枯萎死亡,其水分、光合產物、生殖要素會迴流到主莖,為玉米成熟提供養分。

結論:正確的選擇是不要掰!掰除分櫱是種傷害,可造成蟲害入侵,增加真菌感染,玉米分櫱好處多。



以上就是小娥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交流,可以關注鄉村胖小娥


鄉村胖小娥


玉米分櫱的原因

1、生理特性 玉米屬於禾本科農作物,分櫱在禾本科農作物當中又屬較為普遍的現象。玉米每個節頭的葉腋處均會存在一個腋芽,除5~8節的腋芽不發育外,其他腋芽在適宜的條件下均可發育。植株上部腋芽發育成果穗,下部腋下則形成分櫱。

2、品種特性 多數玉米品種經過人為選育後,基本上無分櫱或少分櫱,但同樣有一些玉米分櫱較多,一般糯玉米、水果玉米等分櫱便要多於普通玉米。

3、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早分櫱多,播種時間晚分櫱少。

4、種植密度 相同玉米品種,種植密度小分櫱現象往往會高於種植密度大的情況下。

5、土壤肥力 現在種植玉米多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方式,造成基肥過多,玉米苗期營養過剩則容易出現分櫱。

6、植株生長受阻 當玉米苗期遭遇乾旱天氣、病蟲害、除草劑以及“矮壯素”影響時,植株生長便會受阻,進而則會分櫱出較多的側芽。

玉米分櫱要不要掰掉?

1、必須掰 對於苗期出現的分櫱,建議大家還是掰掉。不然將會影響主幹生長、阻礙田間通風、相互爭奪營養,最後一株玉米結2~3個果實都難以長成,便會導致玉米減產與質量下降。

2、不用掰 若玉米植株較為旺盛分櫱較弱的情況下,則不需要刻意進行人工掰除,一般等玉米主幹長起來便會將分櫱中的營養吸收掉,分櫱便會自動停止生長或枯萎。

如果任其瘋長,它不但不長玉米穗,或穗甚小,也會分散養分,還影響玉米地通風受光,以致玉米長個小,降低玉米產量。但是,如果玉米顆稀,且分櫱芽在一尺高發生,不掰也可。


愛生活的農村醜醜


首先說一下,您說的叉應該是這個“杈”吧?其實玉米杈不用掰,沒用,掰掉的話浪費人工還非常容易染病。玉米有杈子了,其實就是分櫱,屬於正常生長的範圍,那是杈子中有生長的養分,咱們常會看到杈子的頂端結個小玉米。 杈子是掰不完的,即使你掰了它還是會再長出來的,有些玉米地掰好幾遍還是會的。 其實大家最擔心的是杈子會不會和主莖爭奪養分。其實你大可放心,有95%左右的杈子會在玉米抽雄後陸續乾枯死亡,也就有5%左右的杈子才會結出玉米,而且還很小。

其實長叉子也是有好處的,能夠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經過專家研究發現;留有杈子的實驗玉米品種每公頃的葉面積為35610-46510平方米,但是掰掉杈子玉米品種的每公頃葉面積只有24690平方米,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以給玉米產生不少的幹物質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可以增加玉米的根系數。在這呢也做了一個對比,保留杈子的玉米植株平均每株根數是50根,那麼去掉玉米杈子的植株只有30根,相比增多了20根。 還能夠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葉片蒸騰與地表蒸發相比,蒸發的作用更大,因此沒有掰掉玉米杈子的植株能夠保持土壤水份和抗乾旱。 只要是杈子多的玉米植株看上去都是低、粗、胖,杈子越多,玉米旺長的現象就會越小。 5杈子在玉米抽雄後會慢慢乾枯、萎縮、最後死亡,杈子的水分、光合產物、生長要素就會被主莖吸收,成為玉米主莖的養分。 如果掰掉杈子可能會對玉米主莖的一種傷害,在玉米自我修復的時間段,可能會有病蟲害侵入、真菌感染的幾率。 標準的做法就是不要掰杈子,杈子越多越好,越多越安全,如果杈子有4個時,那麼每一個杈子不會長好。要是發現有些杈子過高,把頂部去掉就可以了,最好不要貼根掰掉!






豫東鄉土天宇哥


玉米丫子到底該不該掰?

從事玉米種植50年經驗告訴我,想要高產必須掰!

玉米丫子到底怎麼形成的?一致的回答是土地肥力過剩,氣候環境影響,玉米頂尖優勢弱,掖牙形成丫子。但我今天告訴大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結論,是純理論主義者!


玉米丫子形成是玉米雜交種父母本基因決定的。舉兩個品種來剖析。鄭單2098你把它種在多麼肥沃土地上,一畝地也見不到幾個丫子。良玉118你把它種在貧脊土地上,5到6個丫子也常見。所以基因是絕對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王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這看你想要什麼產量,想創畝產噸斤必須掰!而種田大戶幾百畝,靠規模取勝是掰不過來的。你比如遼西乾旱,一個玉米主幹還整天打蔫,在帶上5到6個丫子,它還能活嗎?丫子得爭去多少水份與肥源營養。靠理論吃飯的不懂之人,不要在坑農害農了!想回答農業生產技術問題,先到農村實踐之後在回答吧!


本來眼疾不想多寫回答,可看到錯誤結論遍天飛,用這種錯誤理論去指導農業,受損失的還是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