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右上角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不間斷更新電影影評、娛評及影單推薦!精彩永不斷電!

《魔鬼代言人》出自執導過《靈魂歌王》等片的泰勒·海克福德導演之手,於1997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根據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律師艾倫·德肖維茨的小說改編,由基努·裡維斯和阿爾·帕西諾領銜主演,利用蒼白有力的劇情中直擊觀影者的內心,引起了每一位觀音者的深思。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影片名為《魔鬼代言人》,但片中並未出現嚇人的惡鬼,而是改用具有人類面孔的模樣,這一新奇的形象,令無數觀影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觀影興趣。

影片講述了律師凱文為了內心的虛榮和名利,違背職業道德和內心良知,一次次為違法者辯護並幫助其逃脫法網,獲得判決的勝利。

每一部經典的影片,都能迎合著我們心理的現實,這就意味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片主角凱文正是迎合了當下的我們:在面對社會無數的虛榮誘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昧著良心去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在觀影中反思自己,這也正是導演的用意。

以上,我將會從"創作手法、人物基調、藝術結尾"三個方面展現這部影片魅力的所在。


01 法律為背景,用宗教隱喻的方式,對人類的生存困境和靈魂深處的終極惶惑,作出哲學與宗教的探討

導演泰勒·海克福德並沒有明顯的把電影的意義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巧妙的運用了各種矛盾,例如凱文和瑪麗的矛盾、米爾頓和凱文的矛盾。每當劇情進入矛盾的爆發點,更迭的各種矛盾讓觀者以為劇情即將發生轉折的時候,劇情卻給違逆著我們的想法,順著主線繼續敘述,只留下一點線索等待我們的尋覓。

這種驚奇的電影敘述,看似平凡,卻又在平凡中中體現出人內心慾望的可怕。

①獨特的創作手法,悄無聲息地引出了影片的核心主題

凱文作為一個擁有不敗戰績的律師,他的內心充滿著勢力,以至於自己事業的地位與妻子相比都要更勝一籌。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但這也成為了他最大的弱點。

在一次次幫助惡人脫罪的過程中,撒旦也正在吞噬著他的內心,即使到了後來他發現了他所幫助的並非都是些所謂"清白"的人時,為了利益和榮譽,他還是依然選擇了繼續。

導演用幾起簡單的案件,悄然地引出了影片的核心主題:人性的慾望和貪婪,最終將會導致自我的毀滅。

在凱文被撒旦誘惑替那些有罪的人脫罪時,他不是不掙扎,也不是不痛苦,他只是想要成功的慾望蓋過了一切。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撒旦並沒有對他做特別惡毒的事情,他只是給了考驗他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並不需要特別的安排,所以當我們有時在生活中被功名利祿衝昏頭腦的時候,不妨冷靜一下想一想,這是不是撒旦正在微笑著看著我們逐步墮落。


②奇妙的觀點:在考驗的同時還給予了選擇

影片中出現了一個巧奇妙的詞:Free Will,翻譯為自由意志。

這是一個基督教中的概念,深入西方民心的東西,但在文中作為一個環環相扣的關鍵詞,引導著我們理解那些潛藏著的細小的細節。

撒旦誘惑的凱文的方式是根據他內心的邪念,但與此同時,還會給予他一個Free Will的選擇,即每一次考驗的背後還跟著一次選擇。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第一次是在小鎮上,凱文為一個數學教師的猥褻案做辯護。

第二次是在紐約,凱文為一個非法屠殺動物的黑人進行辯護。

第三次是為紐約的房產大亨槍殺妻兒的三條人命案進行辯護辯護。

這三個案件,便是撒旦給予凱文的考驗,但他有意無意的在凱文辯護的過程中透露出了案件背後的真相——凱文所辯護的人都不是好人,這就是選擇的權利。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他想看看,在得知真相後,凱文會在"正義"和"名利"之間邁出哪一隻腳。

然而凱文為了名,為了虛榮心,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昧了良心做事,終於造成了無法挽回的錯誤、失去了自己深愛的女人,這就是他的Free Will所做出的答案。


02 影片中人物暗藏著主線基調,每一個內心複雜的變化,都將指向關鍵的核心

在世俗觀點中,凱文無疑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優秀青年,他能言善辯,爭強好勝,用盡一切方法去爭取金錢、地位和榮譽,達成世人眼中的"成功",殊不知這一切的積極進取,恰恰契合了魔鬼撒旦眼中的原罪。

影片中的撒旦,並沒有以恐怖醜惡的面目出現,也沒有做出真正的惡行,他只是不停地為凱文提供著機會,用金錢、名譽、地位來引誘凱文的貪慾,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凱文所經手的三個案件,其實都是撒旦的試探,而且撒旦每次都在看似無意中,讓凱文得知案件的真相,就是想看看在"成功"和"正義"之間,凱文的"自由意志"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可惜,被"成功"和"虛榮"誘惑的凱文,每一次都走向了撒旦希望的道路,最終滑入了罪惡的深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沒有道德和公義約束的自由意志,最終會導致人性的毀滅。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每個人生來都有原罪,因此除去凱文,影片中其他的人也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撒旦的誘惑。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凱文的妻子瑪麗對於紐約繁華的貪婪,對於豪華公寓的豔羨,對於丈夫的無知與盲從,都是屬於虛榮的原罪。所以,她在到達紐約之後一系列悲慘的經歷,其實都是上帝的懲罰。

當人們被浮華迷住了雙眼,往往不會得到美好的結局。

律師事務所的經理艾迪因為貪婪,不惜對威脅他地位的凱文惡語相向,銷燬事務所所有的犯罪證據,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吝惜自己的手錶。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其實上帝對他也有著勸誡,比如那個跑步時告訴他走錯路的路人,但可惜艾迪對此毫無察覺,最終被魔鬼化身的流浪漢殺死。

甚至凱文的母親也有原罪,年輕的她也曾因為背叛和虛榮被撒旦誘惑,犯下了未婚先孕這一教義絕不允許的罪責,並孕育出了凱文這個惡魔之子,她後來之所以成為虔誠的信徒,就是在救贖自己。

而凱文和瑪麗所經歷的苦難,也是上帝對母親的懲罰。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帕西諾扮演的撒旦化身,是人類一切負面慾望的象徵,包括貪婪、自負、嫉妒、爭鬥、虛偽等等,這個角色無疑是全片的精華所在,他的存在是如此魔幻,卻又如此真實。

其實,米爾頓這個名字,來自被譽為西方三大詩歌之一的《失樂園》的作者,約翰·米爾頓。

《失樂園》是一部史詩,本身講述的就是人性的原罪以及墮落。在米爾頓看來,人類的意志力總是不夠堅定,當誘惑到來的時候,大多數人都經不住慾望的引誘,從而做出不正確的選擇,正是如此,人們才喪失了本來應有的樂園。

二十世紀已經完全是魔鬼的天堂,人類的慾望和罪惡集中爆發,上帝只是設置了矛盾的規則,魔鬼卻能更好地理解人類內心的慾望,它給予人們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按照自由意志行事,將人類一步步引入罪惡的深淵。


03 藝術般的結尾,實則指向了一個新的開始。

《魔鬼代言人》結尾的設置特別耐人尋味,自殺只是洗手間想象中的選擇,影片的主體都是在表現人類內心的惡與原罪,面對誘惑時不能自拔。

對於撒旦的誘惑,要麼接受變成魔鬼,要麼拒絕,而你依舊是一個"人"。但只要是人,就依舊具有任性的弱點,所以在最後等到凱文和瑪麗走時,那個記者逐漸變成了米爾頓的模樣,這是點睛之筆。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這說明撒旦的誘惑無處不在,人類內心的惡與原罪毀滅了仍會再生,一切又回到了他最初走進洗手間的心態,可凱文又走進了撒旦的陷阱,這可能就是這部影片的意義吧:

沒有人完全的善,善與惡始終在人類心中不停交戰,通常是善大於惡,但是社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存在,猶如撒旦引出你心中的邪惡,人類需要戰勝的不是誘惑本身,而是心中面對誘惑而逐漸強大的惡念。

當人與邪惡勢力相抗時,會發現他其實在與自己內在的邪惡相抗,這是內心幽暗於外在邪惡深淵的互動,最終,人自己將會成為自己的敵人,這是一場內心意志的較量,不管是善與惡,都是自由意志的體現。

社會的誘惑,行使自我毀滅的自由意志,我們都是《魔鬼代言人》

在我看來,人類追求幸福天經地義,但想追求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須與這些與生俱來的慾望之敵作戰,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都是天使與魔鬼的混血兒,只有戰勝靈魂最深處的慾望,堅守住人性之善和理性光輝,才能體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當然,慾望並不是貶義詞,人類的進步也有賴於慾望,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擁有自由選擇的意志。人不是上帝和魔鬼之間的萬物,人能夠在放縱與剋制之間,主動選擇自己的道路,因而人類與慾望的鬥爭也是永無休止的。

正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試錯和犧牲後,人類才建立起道德與正義的殿堂,而慾望則繼續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刺探著你內心的弱點,等待著下一次機會。

魔鬼無不在,誘惑無處不在,考驗也無處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