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陵園正大門


威信縣位於雲貴高原腹地的烏蒙山區,在雲南省的區位是滇東北的邊緣地帶,北與四川省接壤,西南與本省的鎮雄、彝良相連,東與貴州省的畢節毗鄰,素有"雞鳴三省"之稱,幅員面積1397平方公里,轄3鄉7鎮,是一個邊遠多民族雜居的山區縣。扎西紅軍烈士陵園位於縣境中部偏南,屬縣政府駐地,海拔1192.5米,距昭通市275公里,距有航空通道的滬州市和宜賓市各200公里,成都、重慶、貴陽均可朝發夕至。

威信縣扎西紅軍烈士陵園是為緬懷中央紅軍長征集結紮西及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和雲南遊擊支隊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物。初為扎西紅軍烈士紀念碑,1977年奠基,1978年落成。1984年擴建為扎西紅軍烈士陵園,佔地面積4.67公頃,是“扎西會議舊址”景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屬雲南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唯一的國家級烈士陵園。1988年省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1995年民政部批准為“全國百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2011年11月中共威信縣委、威信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黨史教育基地”。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建有碑體高12.26米、邊長2米、佔地1189平方米的柱形“紅軍烈士紀念碑”一座,紀念碑南北兩面分別刻有毛澤東書體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和“英勇奮鬥的紅軍萬歲”碑文,從東、南、西、北四面臺階皆可步上紀念碑。四周種有塔柏、雪松、白玉蘭、萬年青等花草樹木,綠樹成蔭,花香四溢;建有紅軍烈士個人生平事蹟碑83塊,有序排立在“紅軍烈士紀念碑”周圍,隱現於花草叢中,整潔優雅,莊嚴肅穆。還建有仿古亭、臺、樓、閣、廊等六座建築1500多平方米,公共活動場所12000多平方米,陵園綠化達37000平方米,興遊其間,綠蔭敝日,曲徑通幽,但聞人語,無分遠近。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從1935年初到1947年春長達十二年的艱苦卓越的武裝鬥爭中,紅軍開闢了方圓數百公里的游擊區,終因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孤軍奮戰,縱隊和支隊領導及多數同志均在反“圍剿”的戰鬥中犧牲,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對敵鬥爭中,川南遊擊縱隊師長曹德欽、政委徐策、張鳳光、龍厚生、參謀長曾春鑑、特派員李青雲及雲南遊擊支隊大隊長以上幹部殷祿才、陳華久、阮光明、易德勝、劉少成、鄧登山、楊世龍、曾子云、殷祿坤、孫德龍、張佔彪、張慧成、董玉清、陳宏、張治高等147名紅軍官兵犧牲在威信這塊土地上。但看烈士生平,聯想產生於上一個世紀的紅軍,為中國革命鑄就的輝煌,紅軍長征精神令人歎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由省委宣傳部組織拍攝的電視劇《殘陽如血》、電影《扎西1935》,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一偉大而壯麗的歷史事件。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毛澤東題詞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英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