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

一、有意義的學習

奧蘇貝爾提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這一論斷既給有意義學習下了明確的定義,也指出了劃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的兩條標準。

1.接受學習

奧蘇貝爾關於學習的觀點恰好與布魯納的發現法相反,認為學習應該是通過接受而發生,而不是通過發現。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的材料是經過仔細考慮的、有組織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學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2.認知結構同化論

奧蘇貝爾認為,認知結構同化是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於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於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

二、奧蘇貝爾學習理論的侷限性

1.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不全適用於解釋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如言語技能、操作技能、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建立在該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適用於課堂知識教學,而在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等方面的教學上卻顯不足。

2.奧蘇貝爾只注意到學生的課堂接受學習和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讀書學習和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他沒有提出讀書學習的方法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3.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只談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教學,避而不談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各種能力的培養。

4.奧蘇貝爾對學習遷移的研究和論述只注重具體知識地遷移,而忽略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遷移。學習的實踐經驗表明,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遷移比具體知識內容所產生的遷移更普遍,意義更大。

三、奧蘇貝爾學習理論的啟示

1.運用同化理論優化教學內容

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記住大量具體繁雜的事實更為經濟省力且便於應用。從縱向看,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由高至低的認知結構,先學習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識,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識,遵循“逐漸分化”的原則,便能幫助學生輕鬆地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使內容有效地得以縮減;從橫向看,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潛在的共同特徵和貌似相同的知識內容之間的不明顯的區別,使學生抓住本質,從而牢固地把握新學習的內容,也為後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在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觀念結構之間架設起一座“認知的橋樑” ,進一步完善了其同化理論,也為學生優化教學內容開闢了另一個廣闊的空間。

2.運用教學評價的論述優化教學評估體系

奧蘇貝爾在他的理論中首先批評了那些只看到評價負面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強調了評價的積極作用。科學、合理的評價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有利,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肯定評價的基礎上,奧蘇貝爾進一步指出有效測驗應兼具幾種特性,即信度、效度、代表性、可行性、辨別力,為優化教學評估體系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

科學的考查不應該考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功夫,而要更多考查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因為創新時代要求的是具有較強理解力,能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知識、不斷闡明未被前人識別的問題的人才,而不是機械記憶的“書呆子”。科學的考查不應該是速度的考查,而應該是能力的考查,要給學生足夠的答題時間,使學生有發揮自己思維與能力的空間;科學的考查不應該是難倒學生、摧殘意志的考試,而應是能較準確地測評出學生所學程度的考試;科學的考查應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民主的討論,使學生有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科學的考試還應是重視考察學生的獨立性、靈活性、解決問題能力、綜合知識能力的考試,是能同時採用筆試(標準化考試、論文式考試)、口試、實際操作考試等多種方法的測查。當然,科學的評估體系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得以改進的體系,還有待於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挖掘。

3.以三大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奧蘇貝爾曾明確指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相輔相承的關係,絕非一種單向性的關係。具體地說,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學習活動本身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利用動機驅動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奧蘇貝爾特別強調認知驅力這一內在動機的作用。這與我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謀而合。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初如能將知識具體形象化,設置引人入勝的情節,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就能使學生全神貫注、興致勃勃地學習、探索,這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奧蘇貝爾還曾指出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不應該有一種引導學生把已知知識用於問題解決的明確的程序。這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所問的問題也要處在學生思維水平的“鄰近發展區域內” ,使學生能在“跳跳就夠得著”的高度上掌握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引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其次,另外兩大驅力會使學生產生學業失敗的焦慮和一種憑自己的才能成就,得到家長教師的讚美、獲得相應社會地位的渴望,使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