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嗎?

職行人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我們知道小明王是義軍的盟主,天下義軍都要聽從小明王的,但是小明王的地盤最靠北面,元朝可以直接對其攻打,牽制住了元軍南下。而南方的勢力就在小明玩地盤的阻隔下得以發展。而小明王在元軍長期的打擊下,小明王不敵,眼看就要被元朝擊敗。

而其它勢力義軍坐看小明玩被擊敗,自己就可以漁翁得利,本來去營救也沒什麼好處,還可能將自己搭進去。那個時候朱元璋馬上就要和陳友諒交戰,而朱元璋的實力明眼看就可以知道,打不過陳友諒。在陳友諒沿江而下,就要攻打朱元璋的情況下,朱元璋不顧劉伯溫等人的勸說,非要去救小明王。

當然朱元璋救下小明王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更多的豪傑支持,而朱元璋確實成功的救下了小明王。但是在救下小明王的期間長達幾個月,這幾個月朱元璋的後方老家是很空虛的,隨時會讓陳友諒和張士誠攻擊,雖然他們沒有這麼幹,或者沒有全力攻擊,攻擊戰略錯誤,不過這個期間朱元璋隨時會被擊敗,犯了兵家的大忌。


朱元璋冒這麼大的風險,就是為了營救小明王,看上去確實很夠意思。不過之後不久,朱元璋便擊敗了陳友諒和張世成,其餘實力對於此時的朱元璋是不堪一擊。

眼看小明王就要成為累贅,因為小明王是義軍首領,君主之位理應該由小明王來做,而這時朱元璋和功臣們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半路將小明王害死。

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朱元璋營救小明王也好,還是朱元璋害死小明王,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只要從利益的角度考慮,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朱元璋從元軍救回小明王,後來又半路害死小明王的原因。


江水趣談


答:說起小明王韓林兒之死,與南北朝時期南陳皇子陳昌之死如出一轍。

陳昌是陳武帝陳霸先唯一的嫡子。

陳霸先發跡之前,是一個貧苦農家子弟,娶妻錢氏,共生了三個兒子。

但這三個兒子都早夭了。

錢氏也沒看到陳霸先發跡,早早病故了。

陳霸先後來續絃,娶了繼妻章要兒。

章要兒就生下了陳昌。

陳霸先後來投軍,憑藉軍功不斷坐大,在與東魏降將侯景相爭時,妻子章要兒、兒子陳昌、侄子陳蒨曾被侯景劫持。

不過,陳霸先最終平滅了侯景,救出了妻兒。

梁元帝登位,封陳霸先來司空,封他的兒子陳昌被封為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

可惜,西魏來襲,江陵失陷,梁元帝遇害,陳昌和堂兄陳頊被俘虜到了關右。

這就使得陳霸先在稱帝后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

公元559年六月,陳霸先病危,無可奈何,只好追侄子陳蒨入纂大統。

陳蒨登基,是為陳文帝。

從西魏蛻變為北周的北周高層,為了製造南陳內亂局面,故意釋放陳昌、陳頊回國。

陳文帝讓心腹侯安都去安陸(今湖北安陸)迎接陳昌回朝。

可憐的陳昌,傻乎乎地坐上了侯安都的接駕大船。結果,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侯安都回京覆命,得到嘉獎,被進爵為清遠郡公。

毫無疑問,陳昌之死就是陳文帝暗中指使的。

說完陳昌,再來說說韓林兒。

話說,朱元璋在安豐之戰拯救出小明王韓林兒後,先把他安置在滁州。等自己在應天府的根基穩固,特命水師大將廖永忠前去接韓林兒。

韓林兒和廖永忠一起回來,途經瓜步,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那麼,問題來了,韓林兒的死法與陳昌雖然一樣,但他是否為朱元璋暗中指使殺害的呢?

我們看廖永忠回來覆命時,朱元璋的表現。

《明史•廖永忠傳》記:“帝以咎永忠。”

即朱元璋對這事非常惱火,狠狠地責罵了一通廖永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餘恨未釋,還說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自作聰明將韓林兒殺害,只封侯而不封為公。

由此可見,殺小明王韓林兒,應該是廖永忠擅作主張,並非朱元璋指使。

對比一下陳昌與韓林兒的情況,也不難得出結論。

南陳江山是陳霸先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他的兒子陳昌回國,肯定對陳文帝的統治地位構成巨大威脅。即陳文帝必殺陳昌無疑。

而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韓山童只是個先行者,他的兒子韓林兒勢力盡失,已成了一個喪家之犬,對朱元璋稱帝根本形成不了阻礙,朱元璋實在沒有殺他的必要。

所以,廖永忠殺韓林兒,只能給朱元璋招來惡名。

無怪朱元璋惱怒不已了。


覃仕勇說史


韓林兒是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

1、人物生平:

摺疊反元復宋:韓林兒,有人說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蓮教燒香惑眾,被流放到永年。

元朝末年,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傳言,說:"天下正當大亂之時,彌勒佛將降臨於世。"黃河以南、江、淮之間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話。潁州人劉福通與其同夥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也宣揚":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掌管中原。"於是殺白馬黑牛,對天地發誓,圖謀起兵,並決定以紅巾為號。

2、歷史評價:李文鳳:"秦氏暴虐,陳勝、吳廣斬竿揭木以為天下先。雖尋就覆亡,後之議者猶曰秦民之湯、武也。胡元非我族類,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韓氏父子、君臣起義,號召天下,天下雲合響應。群雄並爭,不謀而同。


w流浪的石頭


朱元璋沒有授意殺死小明王。

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聰明而做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讓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韓林兒,結果在快要到達南京的時候,船出現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韓林兒掉到水裡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興,責怪了廖永忠。

為什麼要責怪廖永忠呢?

韓林兒是朱元璋名義上的領導,朱元璋此時基本平定天下,要稱帝建國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領導還在,他就沒有辦法稱帝,只有韓林兒死了,朱元璋才沒有了障礙,估計當時廖永忠就是這麼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這麼勸他的,於是他就擅自做主,殺了韓林兒,以為幫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礙,朱元璋肯定會表揚他的,但是錯了,朱元璋很生氣。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時候,說出了原因,你們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為侯爵,國公就不要想了。

韓林兒這件事情對於朱元璋來說,本來很好解決,卻讓廖永忠給辦砸了,一個水軍大將,船翻了,說不過去啊。此時的韓林兒已經不構成威脅了,朱元璋有很多辦法讓韓林兒不死,也能承認他這個皇帝的。但現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殺死小明王的道德罵名,並且永遠也無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一共封了6位國公,28位侯爵,2個伯爵,同時也解釋了湯和、趙庸、廖永忠、郭興四位將領存在的過錯,說了他們四位只能封侯爵。為什麼朱元璋要特別說他們四個呢?我覺得朱元璋有兩個目的,其一、湯和沒有封國公的問題,湯和是最接近和應該封國公的,但是因為嗜酒妄殺、不由法度的原因,這次沒有封上,這麼解釋一下也算是給湯和一個交代。其二、解釋廖永忠殺韓林兒問題,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張殺的,要是沒有這件事,還可以考慮考慮封國公,但是你殺了韓林兒,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國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備封國公的資格麼?

我覺得沒有,他一直是湯和的部下,沒有理由封賞反超上級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說過“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時候,湯和與傅友德都進封為國公了。另外朱元璋經過兩年考慮的封賞和排名是非常嚴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後面的,沒有特殊功勞是無法越過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說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釋韓林兒的事情。雖然解釋不清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害了韓林兒,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一杯清茶飲江湖


小明王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嗎?

小明王原名韓林兒,他的父親韓山童組織白蓮教起義,韓山童死後,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稱為小明王。朱元璋在實力還很弱小的時候,投靠過小明王。

後來朱元璋稱發展壯大之後,自稱吳王,依然在表面上屈居於小明王以下,為的就是把小明王作為抵抗元朝的擋箭牌,毫無君臣之情。

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在安豐被元軍圍困,向朱元璋求救。然而朱元璋並沒有第一時間出兵救援,心裡打的算盤是等到韓林兒撐不住的時候再去救援,這樣可以名利雙收,畢竟雪中送炭收益更高。

後來,朱元璋實力壯大,正有稱帝的想法,可是小明王作為他名義上的主公,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於是他派廖永忠去接韓林兒回應天府,途經瓜州的時候,韓林兒沉入江中而死。之後廖永忠回去覆命,朱元璋大發雷霆,殺了廖永忠。但其實不久之後他就順理成章的稱帝了,國號“明”。

韓林兒是朱元璋授意的嗎?歷史上當然沒有證據,也沒有定論,只得從局勢上分析。

1、小明王作為朱元璋名義上的主公,是個不小的絆腳石,朱元璋有充足的動機。

2、廖永忠完全沒有動機。

3、如果朱元璋真的很看重小明王,廖永忠把小明王弄死了還敢回去覆命嗎?有理由相信這本就是朱元璋的陰謀。

4、朱元璋的手段刁鑽狠毒,這樣的套路不值一提。

5、1366年小明王被弄死,1368年朱元璋順利稱帝,時間上吻合。

有人說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意思去做的,所以啊,就這點小心思廖永忠都能揣摩得到,可見朱元璋就是有做掉小明王的想法。這和朱元璋自己下令有什麼不同呢?註定小明王會被殺的,早晚而已

所以,無論如何看,小明王的死都是朱元璋授意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採納!


海賊說歷史


的確有許多學者認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殺死的。但在豹眼看來,朱元璋殺死小明王完全沒有道理,也沒有足夠的證據。

據《明史·廖永忠傳》記載: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邀請小明王韓林兒,南下到朱元璋軍中,途中卻因為翻船而淹死江中。

朱元璋為此責備廖永忠,但許多人聯繫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殘忍手段,由此推論是朱元璋設計陷害韓林兒,而把責任推諉給廖永忠,這似乎成為定論,但畢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翻船事件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故意為之。

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朱元璋似乎沒有必要殺死小明王。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明教利用這個形勢,在廣大窮困農民中間進行傳教,積極準備起義。

河北韓山童是重要的秘密宗教的領袖,他廣收信徒,醞釀起事。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推舉韓山童為明王。接著,蘄州徐壽輝、徐州李二、彭大、趙均用等人起事。次年,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亦起兵響應,成為當地白蓮教的首領。

因為事情洩露,韓山童被殺,他的妻子帶著其兒子韓林兒逃亡。

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等迎接韓林兒到亳州,擁立他為小明王,國號宋,建立龍鳳政權。小明王也就成為元末大宋紅巾軍的領袖。

朱元璋出自郭子興麾下,自然也屬於紅巾軍一派,名義上也是韓林兒的部下。

不過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種名份上的歸屬,並沒有多少實質的意義。朱元璋自始至終也沒有對韓林兒稱臣,只是出於戰略考慮,採用“龍鳳”年號,表明是反元的起義軍而已。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

“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日:‘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郭子興病逝後,小明王任命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元帥,其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儘管元帥、右副元帥都比朱元璋地位高,但朱元璋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實際上是這隻軍隊的主帥。

野心勃勃的朱元璋並沒有把小明王當回事,但由於小明王在白蓮教中的影響,朱元璋僅僅借用小明王的旗號而已。

朱元璋採納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兵十萬,,但佔據的地盤不多,四面受敵。東面、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

不過,北面的小明王、劉福通大大牽制了元軍勢力,為朱元璋發展勢力提供了幫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就在朱元璋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小明王的大宋朝卻江河日下。張士誠派遣部將呂珍圍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到朱元璋援軍趕到時,劉福通已經被殺。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

就在朱元璋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以為時機成熟,大舉進攻朱元璋,結果大敗,被亂箭射死。

次年,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當時張士誠已經自立為吳王,因此,朱元璋被稱作西吳,張士誠被稱為東吳。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討伐張士誠。同時,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應天。在瓜州渡口,悄悄將船底鑿穿,小明王沉於江底。

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許多人認可這一說法,認為是朱元璋故意所為。但在豹眼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朱元璋似乎沒有必要這麼沒做。

其一,劉福通被殺後,小明王已經沒有多少勢力,本來就是徒有虛名,對於朱元璋幾乎沒有多少威脅。

其二,小明王已經沒有多少影響力,在教徒中起不了多少作用。在戰亂之際,教徒東奔西走,早已喪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

其三,如果小明王還有利用價值的話,朱元璋威逼利誘一下,就可以讓他屈服,為己所用,完全沒有必要殺死他。

其四,既沒有威脅又沒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朱元璋完全沒有必要如此興師動眾,製造沉船事件除掉小明王,似乎是畫蛇添足。如果真想殺他,隨便採取一個方式都會殺死他。

朱元璋完全可以對小明王不理不睬,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卻派人去迎接小明王。這的確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不能成為故事,就必定是一個事故。但這個事故的原因,跟小明王一樣沉入歷史長河中。

在豹眼看來,朱元璋殺死小明王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不必多此一舉。

但歷史皆有可能,沒有證據就不能絕對說有,也不能就絕對說無。

是真是假,友友們還是自己去判斷吧。


豹眼看歷史


朱元璋沒有授意殺死小明王。

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聰明而做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讓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韓林兒,結果在快要到達南京的時候,船出現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韓林兒掉到水裡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興,責怪了廖永忠。

為什麼要責怪廖永忠呢?

韓林兒是朱元璋名義上的領導,朱元璋此時基本平定天下,要稱帝建國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領導還在,他就沒有辦法稱帝,只有韓林兒死了,朱元璋才沒有了障礙,估計當時廖永忠就是這麼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這麼勸他的,於是他就擅自做主,殺了韓林兒,以為幫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礙,朱元璋肯定會表揚他的,但是錯了,朱元璋很生氣。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時候,說出了原因,你們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為侯爵,國公就不要想了。

韓林兒這件事情對於朱元璋來說,本來很好解決,卻讓廖永忠給辦砸了,一個水軍大將,船翻了,說不過去啊。此時的韓林兒已經不構成威脅了,朱元璋有很多辦法讓韓林兒不死,也能承認他這個皇帝的。但現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殺死小明王的道德罵名,並且永遠也無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一共封了6位國公,28位侯爵,2個伯爵,同時也解釋了湯和、趙庸、廖永忠、郭興四位將領存在的過錯,說了他們四位只能封侯爵。為什麼朱元璋要特別說他們四個呢?我覺得朱元璋有兩個目的,其一、湯和沒有封國公的問題,湯和是最接近和應該封國公的,但是因為嗜酒妄殺、不由法度的原因,這次沒有封上,這麼解釋一下也算是給湯和一個交代。其二、解釋廖永忠殺韓林兒問題,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張殺的,要是沒有這件事,還可以考慮考慮封國公,但是你殺了韓林兒,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國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備封國公的資格麼?

我覺得沒有,他一直是湯和的部下,沒有理由封賞反超上級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說過“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時候,湯和與傅友德都進封為國公了。另外朱元璋經過兩年考慮的封賞和排名是非常嚴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後面的,沒有特殊功勞是無法越過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說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釋韓林兒的事情。雖然解釋不清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害了韓林兒,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峰哥在看


1.小明王韓林兒怎麼死的,至今仍是一個迷,但更多的人認為是朱元璋將其謀害致死。明史記載公元1366年,韓林兒應朱元璋的邀請南下,當時去迎接韓林兒的是廖永忠,等接過韓林兒後船行至瓜步就翻了,韓林兒由此淹死,但是前去接韓林兒的廖永忠卻活著,所以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朱元璋令廖永忠,秘密將韓林兒殺害。

2.出現這樣猜測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韓林兒所坐的船沉水原因不明,同時還跟韓林兒的身份以及當時的社會局勢有關。朱元璋稱帝后,派人前去迎接韓林兒回朝後該怎麼安置韓林兒?當時的韓林兒是繼承了自己父親的位置,是被人民認可的小明王,他父親是宋徽宗的八世孫,也就是韓林兒是皇親國戚,擁有絕對的皇位繼承權。讓朱元璋將皇位讓給韓林兒,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會這樣,朱元璋就不會在此之前建立明朝了。那麼將韓林兒冊封為王,是否可行?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因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多疑的人,如果他將韓林兒冊封為王,拋開天下子民的看法,朱元璋也不相信韓林兒真會安分的當一個王爺。那麼,韓林兒怎麼死的呢?

3.從《明史》中的記載也可以瞭解到,朱元璋除了多疑之外還非常的心狠手辣。當然,如果一個不心狠手辣的人,又怎麼能夠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建立大明王朝呢?所以生性多疑,且心狠手辣的朱元璋讓人秘密的將韓林兒殺害掉的推測,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都只是後人的猜測,關於韓林兒怎麼死的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歷史哈哈哈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韓林兒)的死是歷史上的一樁懸案,說法各異,不一而終。那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認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這隻能說小明王死的時間、地點、節點與朱元璋關切度極高。這個鍋誰也不會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為誰也沒有證據證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幾乎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沒有多少說服力,誰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應天府。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帥 ,而是朱元璋自稱的“吳王”,雖然仍尊小明王為君主。

迎接聖駕,隊伍應該是浩浩蕩蕩的,不可能就一隻小船,應該有一支船隊。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嬪妃、侍女、太監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並無一隻遇險。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擇“吉日”,不可能是氣候或者江上的風浪而導致翻船。

二、接駕的廖永忠從主觀和客觀上也沒有弒小明王的企圖,因為與己無益。

試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那麼他回到應天府後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於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麼說,現在小明王名義上還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錯,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護送出現重大失誤,那也是必死無疑。但實際朱元璋並未處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他一生要揹負弒君惡名,影響子孫,遺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小明王的黨羽豈能放過他,也不見得他能在朱元璋那裡能獲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處。

三、朱元璋從勢力上具備弒小明王的企圖,條件成熟,蓄謀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豐危機時刻,朱元璋親率大軍成功救出小明王。隨後,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僅為他修建了豪華宮寢,還更換宦侍,名曰“保護聖駕”。但自此以後,朱元璋實際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只是等待東風。

朱元璋營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朱元璋正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如果讓張士誠輕易拿下安豐,甚至俘虜了小明王,那麼對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張士誠勢力發展壯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小明王才是起義軍裡的“正統”,朱元璋必須藉助小明王的聲望號令天下。

試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應天府,依當時的勢力,“吳王”還要對小明王俯首稱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夢就會成為泡影,但在應天府對小明王動手,顯得赤裸裸,又會招來千古罵名,還不如趁迎駕時機借他人之手消除這一後顧之憂。

小明王被弒前,朱元璋已經自立山頭為“吳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勢力被擊垮,朱元璋已經具備弒小明王的客觀條件,只能說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備之策,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歷史上的帝王,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至偉無邊的霸業和永世傳承的江山,父子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可不念骨肉至親,打開殺戒,何況君臣之間呢。


文史料理4022


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或者是下屬自己做的事情,又或者就是天災。小明王韓林兒的死,這個鍋必須朱元璋來背!

一、韓林兒雖是傀儡,但其家族就是為了造反而活

韓林兒,欒城人,或言李氏子也。其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眾

自從南宋茅子元在白蓮社的基礎上,創立了白蓮宗(教門)後,白蓮教就不再是一個鬆散的民間信佛團體。由於白蓮宗的特性,使得它很快就與“邪教”摩尼教(又稱明教、彌勒教,歷來皆稱為魔教)融合起來。因此在白蓮宗一經創立,就被南宋朝廷列為了“食菜事魔”、“燒香拜魔”的魔教分支,並進行了打壓。

到了元朝,由於白蓮宗的前身白蓮社是一個鬆散的社團,依舊還有一些民間支持者,尤其是有部分高僧也是白蓮社成員之一(注意是白蓮社,而非教門),因此在這部分白蓮社的高僧運作之下,很快就獲得了元廷的認可,白蓮社獲得了一小段時間的合法身份。

但是,早在南宋時期的打壓時,白蓮宗的教門早已經與摩尼教融合了。因此很快白蓮宗也滲透到合法的寺院之中,並對元朝的統治進行了抵抗。

尤其是融合後的白蓮社,很容易獲得民間的支持,並且在貧困人群中不斷宣揚各種“反政府”、“輪迴”、“反賦稅”等等,使得元廷政府很快就將白蓮社和白蓮宗全部列為“魔教”。

從此,白蓮教就成為了“魔教”代名詞之一,也成為了元明清專門的造反專業戶。

元末時,北有白蓮教、南有摩尼派——也可以說為,北有韓家香,南有彭和尚!

彭和尚:

彭瑩玉,元末南派紅巾軍開山始祖,幼年為僧學習佛法。成年後,一面以傳佛法為名,實為白蓮教教首,蠱惑民間;一面又以醫術懸壺於民間,救治百姓。不久在其身邊就聚集了一群信徒,並以此為根基,宣揚“彌勒佛下世,改換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彌勒教的教義。至元四年(1338)正月,聚眾舉事,組建“佛軍”,其軍卒胸、背各寫一個“佛”字。信徒皆稱其為彭祖師。

北方韓家:

韓家祖籍南方,因祖上皆為白蓮教教首,受朝廷鎮壓,被判徙遷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於趙州欒城生韓山童。韓家明為農家,暗依舊行“食菜事魔”之事。韓山童後機緣巧合,與時任朱皋鎮巡檢、且同為教門的劉福通皆為異性兄弟,在河北一帶傳教。

後元廷修繕黃河,徵調北地各省15萬人口,而主修欽差,橫行暴斂、假公濟私,致使15萬河工怨聲載道。韓山童與劉福通認為,造反時機成熟,先編造民謠,讓信徒們去傳播造勢,隨後在河道中埋入單眼石人,誘騙河工造反。

但因起事時,人數雖眾,卻為烏合,在縣官及地方達魯花赤的進攻之下, 韓山童被俘梟首。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山避難,劉福通則率部輾轉,直至四年後,“香軍”燎原,北元政權無暇之故時,劉福通才於碭山夾河找到韓林兒。

而此時的“香軍”內部早已經物是人非,各部教首自立為王,互不統信。劉福通立孤兒韓林兒為帝,其實只不過是讓各部有一個名義上的傀儡而已——“事權一歸福通”。

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兒,得諸碭山夾河;迎至亳,僭稱皇帝,又號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尊楊氏為皇太后,遵道、文鬱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劉六知樞密院事。劉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寵用事。福通嫉之,陰命甲士撾殺遵道,自為丞相,加太保,事權一歸福通。

末路的北方義軍

回過神來,且清除內部之後的元廷反撲,兵圍劉福通於汴梁城內,“香軍”連戰連敗,福通無計可施,守城百日,城中糧盡,只能攜“幼帝”棄城而逃至安豐:

出戰輒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將盡。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後宮官屬子女及符璽印章寶貨盡沒於察罕。——《元史》

“香軍”其他各部,圍魏救趙,行軍遊擊北方,圍上都,一時間天下震動,也使得劉福通與韓林兒獲得了喘息機會。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夏,北上游擊的“香軍”戰敗,李喜喜、關先生等只能轉戰高麗,後兵敗皆降。隨後察罕帖木兒乘勝平定山東,北方“義軍”只餘“益都”、“安豐”兩城。

時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復擊降之。而察罕既取汴梁,遂遣子擴廓討東平,脅降田豐、王士誠,乘勝定山東。惟陳猱頭者,獨守益都不下,與福通遙為聲援。

至正二十二年,元廷大將察罕帖木兒被“香軍”用計刺殺,其子王保保接管軍權,破益都,挫“香軍”援軍,致使整個北地“香軍”之餘“安豐”一城。

而南方張士誠早已經接受元廷“詔安”,領平章一職,趁機攻打“安豐”,想奪取北方義軍之傀儡韓林兒。

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剛剛擊退陳友諒的朱元璋,敏銳發現了機遇,不顧剛結束的戰事,親帥大軍救援安豐,在城破之際,救出韓林兒。

無兵無權的傀儡帝王韓林兒與“緩稱王”的小勢力朱元璋

為什麼韓林兒向朱元璋求援,而非其他南方“義軍”勢力?

陳友諒已經稱帝,張士誠雖未成王道寡,但早已經接受元廷的詔安,成為一方霸主,且又攻打安豐。

唯有朱元璋可以求援,也唯有朱元璋這一脈還是北方“香軍”!此時的朱元璋所部還未脫離北方“香軍”序列,名義上還是濠州郭子興的部眾。而郭子興還“聽從”韓林兒這個“宋帝”的“旨意”。

寧為太平犬,勿做亂世傀儡王

有時候讀史,真的為這個孤兒感到可憐,父舉事之時戰死,逃亡山野多年,等到叔輩找到之時,天下早已經物是人非,連個嫡系都沒有。

可他卻又有點蠢!

朱元璋出走濠州時,只帶了十來人,憑藉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很快就構建了一支自己的軍隊來,並打下和縣這個根基(那時候還是至正十五年時,還未攻佔應天府)。

此時的北方“香軍”內部依舊拼資質、講舊話。郭子興內部爭鬥失敗,投靠舊部女婿朱元璋。當郭子興病逝後,北方"香軍統帥”韓林兒沒有封朱元璋為這支軍隊之首,反而是封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這不是想奪權嗎?天下未定,內部已經卑陋齷齪……

朱元璋必須要背這個鍋的原因

南方義軍彭和尚與徐壽輝舉事,徐壽輝為帝,可彭和尚戰死不久,徐壽輝就被陳友諒給殺之取代。

北方義軍,韓林兒傀儡,義軍內部比南方還亂,劉福通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過控一城一地而已,劉福通死於戰場。北方義軍在元廷的反撲中只餘朱元璋一部。

韓林兒歸朱元璋後,兩年裡,朱元璋戰陳友諒、兵圍張士誠,統一江南指日可待。

韓林兒必死,但不應該是這個時候死掉,所以朱元璋確有背鍋的表現:

只要攻下平江城,朱元璋的勢力就掌控了南宋最精華的地區,雖然川蜀還有其他“義軍”,可元廷內部也在紛爭奪權之時,根本無暇南顧。朱元璋這個時候只要繼續沿著歷史的進程,佔據粵地,攻打雲南,佔領川蜀,即可。

若是這個時候朱元璋想稱王,也完全不可,整個南方最大的勢力就是他了,元廷都排第二。這個時候他只要求韓林兒下個旨意即可。為什麼一定要殺掉韓林兒,才去稱王?

怕軍心不穩?有人想投靠韓林兒?

得了吧,明軍早期都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

怕文官集團投附?

比軍心不穩還要搞笑。

怕韓林兒阻擋在前?

他一個孤兒,有什麼能力可以阻擋,再說了此時的朱元璋天天讓劉基和李善長給他讀史,難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做禪讓?

明史中有一段話記載得很是惟妙惟肖: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楊憲為相,永忠與相比。憲誅,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僣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

朱元璋是誰?自己下的旨意說自己是淮西布衣出身。就連封賞時,都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你,廖永忠所善儒生窺朕意,就封個候,不封公了。”

這句話有意思的,什麼叫做“窺朕意”,這不是告訴天下人,韓林兒確實該死的。但是不應該死那麼快……

若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只是個“將帥”的話,還可以用心直口快來圓,問題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稱帝多年了。有必要這麼直說嗎?有必要告訴天下人,他朱元璋想殺了韓林兒,想坐這個皇位……

縱觀歷史,有那個大一統的皇帝會這麼說話?

但!朱元璋就這麼說了,為什麼?因為朱元璋知道這個鍋,他背定了……

若是那個時候韓林兒不沉湖而死,他有一百種上千種方法,讓韓林兒死掉的,而且還不需要背鍋,讓天下人罵。就好像劉琦的死那樣,朱元璋只需要跪兩三年,讓韓林兒住在深宮裡面,天天送美酒、送美女、讓韓林兒年紀輕輕死於酒色,不更好……為什麼一定做出天下人都能看出來的黑鍋來背?

雖然連正史中都特意去指向,韓林兒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但個人更傾向於只是一群手下想爭功。尤其是那個時代環境,多少稱帝的死於非命,而做事的部下獲得主子的青睞最後榮華富貴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