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在上海博物館裡,館藏一套編配最全、音律最完整的古代青銅樂器:晉侯蘇鍾。

這套14件的編鐘不僅代表了周王朝最高的技術和藝術水平,更是一套改寫中國冶金史的寶貴資料。

可是,就是這樣一件瑰寶,當初卻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一件贗品而四處漂泊......

幸運的是,由於一位老者的慧眼識寶,它才得以重見陽光,恢復了昔日的風采。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圖片源於網絡

故事要從1992年說起。

在山西省侯馬市曲沃縣所屬地區有一個叫作曲村的小村莊。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座小村莊一直默默無聞。

誰也沒有想到,九代19位晉侯及其夫人已在這個小村莊的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

但在1992年的8月,晉侯墓地8號墓遭到盜掘,大量隨葬品被盜,其中包含一套14件的編鐘。

一般來說,這類被盜墓的文物,會被銷往各地,但是這套編鐘因為太假,所以無人問津,最後流落到香港的古玩市場中。


那麼出自晉侯墓地的這套編鐘為何被認為是“贗品”?

因為當時編鐘尚有土鏽,銘文又是刻上去的。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圖片源於網絡

瞭解點青銅的人應該知道,在我國出土的幾萬件青銅器中,沒有出現過這種刻上去的銘文。


青銅器上的花紋、文字全部都是事先刻在陶範上,再澆鑄的同時,花紋和文字自然而然地就留在了青銅器上,這似乎已經成為辨別青銅器真假的常識。

所以這套14件的編鐘,很顯然不符合真品的標準,它們也就被冷落了。

直到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看到這組編鐘後,才改變了它們的命運。


張光裕教授看到這些編鐘後,馬上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遠在上海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

學習古文字的馬先生,一看到這些編鐘,便覺得它們極有可能是真品。

馬先生如此判斷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一是,金文的風格來自於西周,但是造假的人卻沒必要用金文去寫上完整有意義的句子。

二是,造假者想要造假,一般會做一些更像的作品,但這套編鐘看著太假了。


因為這種將銘文刻在青銅器上的做法,只要稍微懂的都會認為是贗品。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圖片源於網絡

因此,馬先生請示上海市領導後,決定以博物館的名義買回這批編鐘。

為避免夜長夢多,馬先生便委託張光裕與賣家談判。

由於賣家不瞭解編鐘的真實價值,又急於出手,所以這套編鐘以低價成交,之後被郵寄到了上海。

要知道,如果當時賣家瞭解銘文、瞭解它的價值,這樣的價格連一件編鐘也買不到。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館搶救回來編鐘之後,馬先生對其進行了除鏽,看到了令人激動的三個字:“晉侯蘇”!

此外,還發現了編鐘上的銘文,每一個器物上的銘文不是單獨成篇的,而是下鍾連著上鍾。

通過銘文,發現原來這是西周周厲王時期的一套編鐘,甚至比曾侯乙編鐘還早了幾百年。

上面的銘文用利器刻鑿,刀痕非常明顯,這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致使當地某些博物館和收藏家都不敢輕易出手,認為有偽造之嫌。


也正是因此,這14件編鐘才得以被馬先生收回。

回憶起編鐘搶救回上海的過程,馬承源說:

“我當時馬上告訴香港這個古玩店,這14件鐘,不要給別人看,古玩行有這個規矩,給人看了以後,只有不要了以後,才可以給第二個人看。我跟我的同事們商量一下,這套鍾是了不得的東西,我們趕緊要把它寄回來。大概寄了十二三個箱子,裝的大箱,裝回來了,裝到上海博物館。打開一看,這確實是非常早的晉侯墓編鐘。”


1992年10月至第二年元月,從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也證實了此14件晉侯蘇鍾確實是西周厲王時期的文物。

因為這2件編鐘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編鐘上的銘文,被分別刻在每座鐘的正面,銘文可以連綴起來,表達完整的敘事。

300多個字的銘文完整地記錄了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穌率兵隨周王巡視東土、征討叛亂部落,並立功受賞的事。


所記戰爭為史料所缺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曆史極為重要。

所以在2002年,這套編鐘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國寶放在古玩店無人問津,他買下後,現值十億元

圖片源於網絡

如今,這套晉侯蘇鍾作為中國珍寶,14件藏於上海博物館,2件藏於山西博物院,估價超過10億,當然只是估價,因為國寶是不可能拿出去賣的。

時至今日,從它身上採集的音律,依然可以編配出美妙動聽的音樂,環繞在上海博物館中。

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