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十年,我為什麼看好生鮮?

在我進入工作之前,“生鮮”對於我來說是模糊的。隨著逐漸地對行業資訊,以及流通鏈路中的關鍵環節、行業大佬進行採訪,逐漸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我將從生鮮行業的消費市場開始講,然後溯源至供應鏈及源頭,簡單的聊一下我的看法。

未来二十年,我为什么看好生鲜?

1. 生鮮電商市場的發展

在生鮮的消費端,首先把他切割成為線上、線下兩個部分。

線上生鮮電商,我自命名為“偶數加成的BUFF年。”

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在2014年這個關鍵節點入局的,行業著名的論斷“生鮮是電商市場的最後一片藍海”,成就了“4000家生鮮電商企業死亡率高達99%”的幻滅。

在這其中,有兩家企業脫穎而出,他就是專攻中小餐飲B端食材配送的美菜,以及在一線城市紮根的C端會員制電商每日優鮮。而那些死掉的其中,蔬東坡就很機智,去做SAAS服務了,目前也是生鮮供應鏈的扛把子。

受限於前仆後繼的市場教育,生鮮行業在2016年再次迎來一波先烈。他們就是O2O模式的典型代表盒馬鮮生,以及被盒馬帶到溝裡去的京東、蘇寧、永輝……

2018年,是生鮮電商的高峰年,不僅僅是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樸樸超市開始跑通新一線,社區團購這一超級賽道的出現,極大降低了獲客成本與交付成本,讓生鮮電商在二三線城市成為落地項目,興盛優選、十薈團、同程生活、食享會,開始發力。

2020年,受疫情影響,生鮮電商如永輝、盒馬、叮咚買菜爆火,社區生鮮電商井噴,營業額呈5-10倍增長。零售如步步高、沃爾瑪,以及依託零售的多點、京東到家的整合型電商也獲得騰飛。

更多企業如三桶油的中石化也入局。

生鮮行業迎來了一大波催化劑。催化劑之後,當然會有反彈,但是打個比方,生鮮電商市場本來還需要10年才能成熟,現在只需要5年。

背後得益於行業先驅的市場教育、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這是量變到質變的躍遷、草蛇灰線的爆發。

2. 社區團購的核心價值在於社區經濟

在這裡,消費端有1個核心價值點:社區經濟。

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的城市化已達到60%,超過70萬個社區,超過8億人口,這8億人口最典型、最近的消費場景是社區。而在社區內,消費最為高頻、最為剛需的需求就是“生鮮”。想想看,儘管有外賣、餐飲、酒店等業態的分流,生鮮的市場需求也是非常恐怖的。

4萬億的生鮮市場由此而來。

所以,近幾年的線下消費端的生鮮市場有非常大的變化。我們正在由傳統的農貿市場、綜合性商超,向智慧農貿-生鮮超市-社區生鮮門店的轉變。

在對應生鮮電商的到家,就是為了距離消費者更近,給消費者帶來更加便利的服務(時間)。

為什麼到家是最便利的,都不這麼做?

因為成本,點對點配送的到家模式,物流交付成本太高了。生鮮的毛利在20%-30%,單個電商客戶的物流成本就要吃掉10%以上,更不用說高昂的獲客成本了,每日優鮮以前都是用滿100-80的優惠券來拉新的。(不要用互聯網一朵奇葩瑞幸來比,瑞幸的模式不是誰都能玩轉的。)

所以才會有中央倉、城市倉、前置倉的三級倉儲體系,催生的叮咚買菜,備受資本青昧,然而客單價也要達到70塊錢左右才能盈利。這個價格,也只能在新一線城市玩得轉。

所以到了重頭戲,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的優勢在於這九字秘訣:小區、社群團購、次日達。降低的兩個最核心的成本,就是獲客成本、交付成本。

所以社區團購融資超過50億。

總結一下,生鮮電商企業的出現,源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市場供給的不匹配。生鮮電商市場的成熟,得益於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忽然爆發。

一線城市的前置倉模式,二三線城市的社區團購模式,是目前的生鮮電商盈利的唯二解。

到這裡,消費端降不下太多成本了。

3. 由消費側對供給側發起變革

企業的本質是趨利的。社區團購或者更多的生鮮電商,要活下去,要省成本,省在那?

剛剛以及說了,獲客成本、社區的物流交付成本,已經近乎是最優解了。短時間內的瓶頸很難有突破。除了企業內部的精細化運營,只能往產品的流通端、往生產端走。

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的主流產品是什麼?

生鮮。舉例:社區團購第一扛把子興盛優選,微信小程序可搜,1個月賣10多億,剛融了幾億美元,其中70%產品都是生鮮產品。而目前來說,生鮮大多數都是在當地批發市場,找供應商採購的。

批發市場的利潤肯定會低,下一步去哪?去只能去源頭。那麼簡單點,生鮮流通的鏈條是怎樣的?

基地-經紀人-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由銷地市場,產品流向B端企業、C端消費者。

未来二十年,我为什么看好生鲜?

中國生鮮供應鏈的一個魔化現實是,全部都是微利。4萬億的大市場,在中國的冗長的生鮮鏈條上,沒有出現1家超過千億的巨頭,因為利潤全都被一層一層的分掉了。而美國的生鮮巨頭SYSCO,市值是600億美元。

大家都知道買東西找產地或廠家買是最優惠的。

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直接找產地買不就行了嗎?

2333,不行。

  1. 中國是典型的吃貨大國,光中國在內的生鮮商品SKU接近10萬種。
  2. 中國幾千年都是小農經濟,也就是沒有形成大規模種植。

你去1個產地採,既採不全所需的商品SKU,也採不了所需單品的數量。更關鍵的是,消費者不缺吃的,缺的是好吃又便宜的!

劉強東說道過,我們的中國經濟正在向著品質消費、品質流通、品質製造轉型。

好吃,即是品質,這裡就迸發出了第三點。生鮮產品太難以標準化了。你說多少度甜?你能保證每一個都是一樣的口感?你能保證一樣的口感消費者都喜歡?

那怎麼辦?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

其實,中國的城市化就是一盤大棋。農民進城,有限的土地資源集中,形成規模化種植。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基於大數據,帶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對接基地,指導種植。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的高速發展打通流通體系。

未來,消費者甚至可以選擇,哪個果園的哪個顆樹上的哪幾個果。

變革總是帶著無數的艱難險阻,而中國生鮮供應鏈的變革,需要無數生鮮人前赴後繼的努力與建設。

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

作者:夏冰雹,一個略懂點生鮮SAAS企業運營。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