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河北
這對於任何一個統帥來說,都是很艱鉅的任務。那麼他是怎麼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壯舉的?
公元263年,鄧艾和主帥鍾會溝通後,他另闢蹊徑,準備獨自帶領偏師,繞道陰平,繞過在劍閣的姜維大軍,到達益州腹地,滅亡蜀漢。他挑選3萬精兵,帶著足夠的乾糧及攀爬繩索,向陰平進發。沒行一百里,他就留下3000兵馬安營紮寨,到達最後一道天險摩天嶺時,鄧艾只剩下2000疲憊不堪的士兵。他們被這道天險阻擋,無路可走,都感到絕望了,相擁而哭。
此時,鄧艾先用毛氈自裹其身,先行滾下去,作為表率,剩餘大軍依次從此滾下去。鄧艾帶領2000士兵,順利度過摩天嶺後,經過短暫修整。如他們短暫睡覺,保證充足睡眠,飽餐戰飯,方才向江油進發。
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這時,鄧艾的軍隊數量超過3萬人,即他在陰平的3萬精兵加上江油新歸附的軍隊。江油軍隊有多少,沒有記載,估計幾千人是有的。
而諸葛瞻父子從成都出發,帶來的蜀漢軍隊,有七萬。此時,諸葛瞻的軍隊僅僅是鄧艾軍隊的二倍,兵力相差也不算太懸殊。接下來就看鄧艾和諸葛瞻雙方的帶兵能力了。
再次,鄧艾軍隊久經戰陣,而諸葛亮軍隊養尊處優。
鄧艾的軍隊雖然少,可是他們都是常年和姜維部隊作戰,能在戰場上留下來的,都不是弱者。他們天天和死人打交道,作戰勇敢,不是那些京城的大爺兵所能比的。雙方軍隊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鄧艾還要求兵貴神速,他認為自己的軍隊不能多修整,應該趁蜀漢沒有反應過來時,直取成都,快刀斬亂麻,解決蜀漢。鄧艾的這種戰略是沒問題的,他知道萬一被蜀漢反應過來,自己身處敵方腹地,沒有援兵,糧食短缺,是很危險的。他只有快速佔領江油等軍事重鎮,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才能轉危為安。
鄧艾之子鄧忠和師纂遇到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雕像,驚嚇之下,被諸葛瞻戰敗。他們兩位回報鄧艾,差點被鄧艾軍法處置,眾人的求情下,才免去死罪。師纂、鄧忠兩人戴罪立功,再次出戰諸葛瞻,仍然被諸葛瞻戰敗。後來,鄧艾使用誘敵之計,引誘諸葛瞻出戰,才將其戰敗,隨後包圍了諸葛瞻駐守的綿竹,將其圍得如鐵桶一般。
魁哥說歷史
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鄧艾得知成都空虛,姜維主力均在劍閣,於是採取奇襲的戰略,繞開戰略要地劍閣,率軍翻越崇山險境陰平,直取成都,來個中心開花的戰木。這一招還非常揍效,找到了蜀軍戰略上的弱點。
陰平險地,在諸葛亮在時,諸葛很小心,仍派兵把守,守軍多時也達千餘人。諸葛去世候,因地勢險惡,沒引起後人的注意,沒有了守軍。這對採取奇襲的功艾來說,確實是天賜良機,處於險地而無險,只要克服惡劣的自然險境,就能達到戰略目的。這種走險境而達到取勝的戰術,古今戰史上均有。長征中的紅軍過草地,順利到達吳起鎮。《林海雪原》中小分隊跳越鷹嘴石奇襲了匪巢奶頭山,翻越攀蹬絕壁厓攻下了威虎山。都是從對手萬沒想到的地方作為突破口,取得戰鬥勝利的。
鄧艾能滅掉蜀國的原因還有:後主劉基夲上是一個心無大志,更無鬥志、貪圖享樂聽信chanh言的人,諸葛在時還尚可勸諫,諸葛去世後便無所忌彈了。諸葛、姜維的幾次北伐都是他聽信奸言而無功而歸。
鄧艾攻取成都的戰爭中,還得於蜀國的主力遠在劍閣和其它地方,城內只有兩三萬人,沒什麼猛將。即便姜維等回師參戰救援也是遠水解不了近火。鄧艾這個中心開花的戰法湊效了,取得了成功勝利。
有關鄧艾走陰平,取成都的情況,可看《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
劉基應為:劉禪。厓應為崖。致歉!
用戶68063485589
為啥鄧艾能翻越蜀道,滅掉蜀國呢?
這主要是以下原因:第一,鄧艾的決心和出奇制勝的智慧。伐蜀大軍出發前,由於鄧艾對政治的無知,沒有揣摩透司馬昭心思,把本來的最高職位,生生讓年輕氣盛的鐘會奪走,鑑於蜀道之難,鄧艾還是忍下一口氣,拜會新領導鍾會時,建議自己帶一路從陰平小道進兵,可鍾會志得意滿,根本看不起鄧艾,表面上卻故意把鄧艾這建議,大大讚賞一番,但鄧艾何許人也,豈能被鍾會小兒糊弄?
看出鍾會輕蔑意思,鄧艾憋足了勁,非要從這個看起來不可能路徑,踏出自己的勝利之途。回營後拼湊自己所部三萬多人,帶上兒子鄧忠,以必死的決心,充分的物資心理準備,排除萬難的堅韌毅力,翻山越嶺跋涉七百餘里,在摩天嶺絕望之地,鄧艾帶頭裹上軍毯,捨生忘死滾下絕地,眾士兵跟進,可能立功升遷受獎,後退無路可能找死被罰,只能冒險相隨,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僥倖成功取勝。
第二,劉禪昏庸無能,奸臣黃皓一手遮天。前線十萬火急,姜維得到急報,上表建議:趕快派張翼帶兵守護陽安關,令廖化領兵把住陰平橋,還建議派出使者,向東吳求救。但劉禪聽信黃皓之言,照舊玩樂飲宴,不理政事。接到姜維急報,竟然請神婆作法,聽信鬼話,根本不理軍情。貽誤了軍機。在諸葛瞻失敗後,就直接聽譙周之言,立馬獻上降表,還把姜維置於尷尬,令姜維像他一樣投降。
第三,姜維疏忽大意,撤掉關鍵軍營。本來,諸葛亮死前,已經預料到陰平這條路遲早會出事,在摩天嶺下設有一座軍營,常年駐紮二千士兵。但後來可能姜維兵權受到限制吧?兵員捉襟見肘,把這座兵營撤除了。如果此兵營還在,鄧艾摩天嶺上滾下來的兵,一個一個都將被殺死,不可能奪取江油,打敗諸葛瞻,那就更不會出現劉禪投降,倒逼姜維投敵事件了。
第四,諸葛瞻有負父親名望,能力差強人意,危及蜀國根本。諸葛瞻作為皇親國戚,位高權重,在最危急時刻,沒有展現應有的本領,在兵力優於對方情況下,竟然一敗塗地,把兒子諸葛尚也搭上了,實在辱沒諸葛亮兒子身份,愧疚遺憾,一切都成過往雲煙!(630)
流譽後
蜀漢的滅亡,原因很複雜,但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讓蜀漢君臣喪膽,無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那麼,陰平到底在什麼地方,陰平小道到底有多險呢?
李白的《蜀道難》傳唱千古,講的就是蜀地山路險阻,極難通行。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又被稱為“邪徑”,鄧艾所規劃的行軍路線,是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里,去成都三百餘裡。這條路線從陰平出發,即現在的甘肅省文縣西北的鴣依壩,穿越文縣縣城,途經青山縣的摩天嶺、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等地,抵達四川盆地的江油關,全長為265公里。
陰平古道一路上天險處處,即有高山險阻,又多谷壑縱橫。特別是摩天嶺,它地處蜀地西北,東接米倉山,而米倉山又東接大巴山,把蜀中緊緊地包裹起來。
鄧艾出的是奇兵,率部從陰平邪徑開始行軍。書上說鄧艾命令五千精銳,攜帶斧鑿等器具,逢山開道,遇水疊橋,也只是極勉強的前行。另外,鄧艾讓3萬精銳,攜帶軍糧繩索,每100裡留下三千人安營紮寨,以維持後勤,儘管這樣,由於道路過險,鄧艾所部仍多次陷入困境。到了摩天嶺,馬匹無法前行。上嶺後,嶺西就是懸崖峭壁,鄧艾的兒子鄧忠率開路壯士到此後,一籌莫展,只能仰天痛哭。哭有什麼用,鄧艾此時無路可退,硬著頭皮也必須爬過去。《三國志》記載,鄧艾部“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還有一個說法: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鄧艾偷渡的陰平斜徑,算不上是一條能正常通過的道路,至少馬是過不去的。但也正因為此處太險,蜀漢沒有在這裡設防,導致蜀漢亡國。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的文章裡有一篇是《摩天嶺奇襲鄧艾破蜀,劍門關對峙姜維兩難》,講的就是鍾會鄧艾罰蜀,鄧艾奇襲入蜀的事。
當時的情況是鍾會、諸葛緒、鄧艾三路進軍,鄧艾襲擊姜維,諸葛緒負責截斷姜維,而鍾會作為罰蜀主力進攻劍閣。這一戰體現了姜維軍事才能。在與鄧艾交戰之時,知道鍾會已經進軍漢中,擺脫掉鄧艾,接著聲東擊西,甩掉諸葛緒的圍堵,據守劍閣。擋住了鍾會大軍的前進路線。
本來,鄧艾想與諸葛緒合兵一處,繼續進軍。但是諸葛緒沒有從命,而是與鍾會匯合。但此時鐘會已有篡逆之意,誣告了諸葛緒,解掉了他的兵權據為己有。到了劍閣,與姜維形成對峙之勢。
劍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鄧艾知道,如果從劍閣正面進攻,很難攻進蜀地。想滅蜀就必須出其不意,只有從陰平偷進蜀國腹地,與鍾會形成裡應外合之勢,另姜維裡外不能相顧,才能破蜀。但此舉依然十分冒險,因為鄧艾軍隊人數不多,而且糧草即將用盡。摩天嶺下面雖然只有幾座小城,但是隻要蜀軍守而不戰,拖延一段時間,鄧艾沒有糧草供應,進退兩難,必然不戰而敗。
這就是一場豪賭,但是鄧艾敢賭。於是命軍隊從陰平郡直接進山,從摩天嶺山谷開路而下。摩天嶺山勢陡峭,崎嶇難行,鄧艾帶著士兵裹著毛毯順山滾下,直達江油。江油江油距成都不過兩座小城,一日即可到達。
此時,姜維更是進退兩難,如果回防,則劍閣失守,鍾會大軍便長驅直入,蜀國必亡。據守劍閣,只能寄希望與國內守軍能拖延到鄧艾糧草用盡。對於姜維,這也是一場賭博,不得不做的賭博。
成都方面這時候非常害怕,派出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前去據敵。可惜諸葛亮天縱奇才,兒子卻空有一腔熱血。
當時有個尚書郎叫黃崇,他爹是當年荊州投降魏國的黃權,所以不太受待見。但是他的建議非常中肯。他勸諸葛瞻將鄧艾軍堵在山地裡,據險而殲,不讓他進到平原,但諸葛瞻不聽,結果被打的大敗。應該說即便如此,蜀國還有希望,只要堅守不出,再拖上幾日,鄧艾糧草用盡,沒有後援,沒有退路,只是孤軍一支,依然必敗無疑。但是諸葛瞻再次犯下大錯,被鄧艾一句話就給激怒,跑出去決戰,結果兵敗被殺。
這下整個蜀國已是一馬平川,再無逆轉可能。
這場豪賭,鄧艾賭贏了,但是姜維賭輸了。
暮雲齋主
鄧艾能翻越蜀道,並滅掉蜀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鄧艾目光如炬,有著優秀的戰略眼光和膽識。一個是蜀中將領無能!
曹魏滅蜀國之戰,共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鄧艾率西路軍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從沓中直接進攻姜維;諸葛緒率中路軍3萬餘人,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鍾會率主力東路軍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直取漢中。
戰爭初期,魏國雖然兵力佔優,但並未能取得較大戰果,鍾會大軍與姜維在在劍門關僵持不下。眼見糧草不濟,魏軍將要無功而返,鄧艾想出了一條計策,即偷渡陰平小路,直取蜀中。
這是一招險棋,陰平道“七百餘裡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部隊行此險地,一旦敵人有所察覺,那將是全軍覆沒。即使敵人沒有察覺,自己能不能從險地中從出來仍然是個問題。
而同時這也是一招妙棋,因為陰平道人跡罕至,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可行之路,因此蜀漢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動作。
鄧艾率軍萬餘人自陰平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最終率軍抵達江油。
但是此時的鄧艾大軍,只有幾千人,其實力並不足以滅掉蜀國。
但蜀中將領無能,一個接著一個的給鄧艾送助攻!
首先江由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但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畏戰而降,直接跑路了。江由的失陷,使這座城成為了鄧艾的補給基地。鄧艾部隊從死地中恢復,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
而此時,蜀國仍然有著翻盤的機會,首先諸葛瞻督已經率諸軍在綿竹嚴正以待。同時,南中督霍弋聽說魏軍偷渡陰平,也上書劉禪,請求批准出兵北上支援,劉禪認為諸葛瞻軍超過鄧艾軍,認為擊敗鄧艾是完全可以的,於是不批准霍弋帶領援軍北上的請求。
結果諸葛瞻完全沒有他父親那般才能,加之蜀中軍隊非精銳,最終為鄧艾所敗,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
而此時,其實蜀國還有一戰之力,只要堅守成都,等到勤王之師趕來,鄧艾這數千人馬,絕對難以抵擋,但後主卻不等閻宇的援軍就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最終幫助鄧艾完成了這場奇襲。
鄧艾成了蜀漢最直接的滅亡者,他也因此成為了曹魏滅蜀戰役中的最大功臣。
白話歷史君
鄧艾滅蜀,純屬僥倖
首先,要理清一些網友的臆斷言論,對我們瞭解這段歷史也有輔助作用。
歷史沒有記載蜀國朝局有大的動盪,這比曹魏好很多,諸葛亮執政中後期到蜀國滅亡,蜀國沒有農民起義或地方勢力反叛。
蜀國並不腐朽,至少比起東吳要好很多。劉禪雖寵信宦官,但諸葛亮留下的治國方針,他幾乎沒有改變。
在蜀國滅亡的時候,統計出來蜀國政府倉有米四十餘萬斛,差不多有六千萬斤糧食。由於蜀國的部隊繼承了諸葛亮的屯田制度,所以這些儲備糧大多是用於救災、救荒,平抑物價,可見蜀國的國力還基本合格。鄧艾能滅蜀,和蜀國的腐朽,搭不上界。
鄧艾40多歲的時候,受到司馬懿的賞識,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一個下級官吏,一躍成為參與國家政事的尚書郎。46歲參與軍事,顯示出軍事天賦。有多年與蜀國作戰的經驗,是不是意味著鄧艾就能滅蜀呢?我認為理由不充分。我個人認為,鄧艾滅蜀有僥倖的成分,並非他有多麼好的軍事才能。
陰平奇襲的目標是涪縣,不是成都
從鄧艾的奏疏中可以看到他的軍事計劃:晉軍奪取涪縣,配合鍾會的主力部隊入蜀。
以鄧艾的設想,當姜維知道晉軍要奪涪縣,姜維必救援涪縣,鍾會趁機進入劍門關;如果姜維不救,涪縣守軍人少,那鄧艾就趁勢奪取涪縣,那樣就可以威脅成都的安全,也可以威脅姜維的後方。
也就是說,鄧艾的作戰目標是奪取涪縣,並不是滅蜀。只是後來隨著情勢變化,鄧艾也沒有想到襲擊涪縣會這麼順利,他由此建立起信心,才有了滅蜀的企圖。
鄧艾的沿陰平偷襲涪縣的計劃非常冒險,幾乎是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軍事計劃。姜維早就注意到了陰平方向的入川通道,如果不是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沒有采納姜維的建議,鍾會和鄧艾將會都被阻擋在劍門到陰平一線。
諸葛瞻決策錯誤,加速了蜀漢滅亡
鄧艾的部隊到達江油時候,遭遇蜀軍幾千人的埋伏,還是鍾會派的田章率部隊擊敗了伏兵,如果不是蜀國伏擊戰能力太差,鄧艾也許就可能和龐統一樣的下場。
在鄧艾開始出兵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已經率軍北援了,按時間推算,諸葛瞻完全可以搶先增兵江油,那麼鄧艾的部隊將全部被擋在易守難攻的山區進退不得。
關鍵時刻諸葛瞻卻猶豫不決,尚書郎黃崇多次催促諸葛瞻支援江油,不能縱敵到平原作戰,但是諸葛瞻選擇了嚴重戰略錯誤的決策,他屯兵涪縣不前,竟然坐等鄧艾的到來。歷史記載,當時黃崇失聲痛哭,他已預感到蜀國大勢已去。諸葛瞻的不作為致使孤立無援的江油蜀將投降,讓晉軍有了一個軍事支點。
諸葛瞻志大才疏,指揮無能。面對鄧艾殺來,如果此時諸葛瞻堅守不出,等待後續部隊支援,遠道而來的晉軍孤軍深入,不會支撐太久。可他不堅守城池而選擇與晉軍決戰,導致慘敗,諸葛瞻先丟了涪縣,又丟了綿竹,最後賠上了自己和兒子的性命,成都的北大門從此洞開。
劉禪莫名其妙的投降
即使到了此時,西蜀還有一半以上的國土掌握在劉禪手中。如果劉禪抱有堅決抵抗的決心,或據守成都與敵死戰,或遷都東撤,都會讓鄧艾這支孤軍無力滅蜀。
看看南宋歷史,四川守軍連續抵抗了橫掃世界的蒙軍三次大的進攻,即使在蒙古已滅亡南宋之後,還獨自抗戰了很多年,可見四川的地理環境有利於防守。
但劉禪偏偏選擇了投降,這才讓鄧艾就此成名。
我們回顧一下,蜀國本來不會被這麼輕鬆消滅的。整個陰平方向的防線是這樣的:陰平前端有高築城池(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城池)作為第一道防線;陰平古道末端還有三千蜀軍防守,屬於第二道防線;出了陰平古道還有江油,是禦敵與山區的第三道防線。江油的背後有涪縣作為後勤補給要塞,這麼完備的防守陣型,按理說是很難突破的。但因為蜀國方面一連串的錯誤,導致了鄧艾襲擊成功。
雖然鄧艾成功了,但分析當時的戰局,大家就會發現,鄧艾是靠著對方不斷錯誤成功的,他的賭博式軍事冒險並不值得稱道。
謝峰聊影視
鄧艾翻越陰平,滅掉蜀國的成功,實屬機緣巧合!主要原因有三:
一、蜀國腐朽
司馬昭重要幕僚杜預是這樣評價伐蜀必勝的!“偽漢舉國之庶民皆為軍戶官奴,終身服事苦役而不休,皓首瀝血而不止,供國家無盡之索求,而己身僅留存一毫之纖利,可謂苦不堪言!”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不能重用賢臣,治國更加荒誕!導致蜀國民心流失,文官貪財,武官怕死!鄧艾區區三萬人,遠途跋涉,而且後無糧草供給,屬於“孤軍深入”,實乃兵家大忌!如果不是蜀軍叛變,及百姓離心,即便成功翻越陰平古道,也是死路一條!
鄧艾計策奇險,從軍事戰術上講,屬於“小概率”的賭博!但是,蜀國軍政的腐朽,卻給了這條“自殺式”偷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與生存空間!蜀軍涪城守將馬邈投降,使鄧艾奇蹟般擁有人員糧草的補給基地。就像圍棋中一條孤軍深入的大龍,對方的失誤,意外使這條龍做成雙眼,從死地中成功做活了,直接演變為直搗黃龍的勝負手!
這時的鄧艾牛逼起來,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兵力得到迅速補充,戰力成倍復甦,加之學習當年偷襲荊州的呂蒙,愛民有方,便足足擁有進取成都實力。如果涪城死守,鄧艾的偷襲必成軍事笑料。
二、內奸策應
司馬家族擅長的就是間諜戰!司馬師曾言:“建安初年,司馬防就帶著八千死士進入曹操手下;到建安十三年,司馬家族已有三百死士潛入曹氏各州各郡為官!”英明的曹操,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偉大的大魏,在它誕生的那一天,就混進了司馬家族的DNA!
早在很久之前,司馬師就派一個叫聶勝的間諜,潛伏到屬地經商,花大價錢去收買蜀國文武官員!像黃皓這樣愛財的,直接給錢辦事,將姜維由漢中撤職到後方沓中屯田,魏軍便利用這次機會,輕而易舉得到漢中!就這一招,就勝過千軍萬馬之力!
聶勝花錢讓新近發展的間諜文立當上蜀國五兵尚書,偷得絕密的諸葛亮繪製的《西蜀全境軍事地圖》!鄧艾能夠想到且成功“偷越陰平”,皆是有這份地圖所賜!身為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的譙周,直接變成奸細,策動劉禪投降,讓鄧艾兵不血刃滅了蜀國!
聶勝還大量收買很多郡縣文武官員,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涪城守將馬邈的投降,是不是早就被策反為內應,屬於臨陣“起義”!或許,所謂鄧艾冒險翻越陰平,也不過是鄧艾與聶勝事先籌劃好的“有驚無險”!沒有這些大量蜀國內奸,鄧艾本事再大,也不免一番血戰,孰勝孰負,還真難料!
三是,鄧艾有謀
鄧艾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對翻山越嶺有著天然的偏好!所以他看到《西蜀全境軍事地圖》,所以不顧年近七十,頓生親率三萬大軍“偷渡陰平”!他不似鍾會,正宗科班出身,瞧不上那種“雞鳴狗盜”的戰術!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與鄧艾出身相似的魏延,也提出相似的戰術,奇襲子午谷,但是遭到學院派諸葛亮的嚴斥!假使諸葛亮心眼活一點,或許歷史也會在此掉個頭!
鄧艾除了敢想,而且乾的也不錯!七十歲高齡,還身先士卒,帶頭裹革跳崖;為了穩定軍心,直接要斬主張撤軍的兒子與學生!緊密配合聶勝的諜戰,抓住戰機,勇往直前!
他充分利用蜀國軍民對劉禪黃皓等當政不滿,採取愛民與撫民多種手段,迅速建立敵後根據地,成功做到使根據地資源,迅速轉化為戰鬥力,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緊密配合諜戰,“自作主張”對降將“因地制宜”封官加爵,迅速穩定歸降後的蜀國,達到進攻與治理同步效應!
至於成功後,三個月內被殺,實是草民出身的武將的固有悲劇!靠戰功迅速提升的草根武官,官職升到一定位置,不講政治的弱點,暴露無遺,終究被那個官場所扼殺所拋棄!另外,偶爾的一次成功,不能自我膨脹,或許,這一次成功的經驗,會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人有時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錢不是越多越好,官也不是越大越妙,一旦超越你的自身的駕馭能力,就會帶來殺身之禍!
雲子落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不錯,可是難也不代表做不到,只要你付得起代價。
鄧艾能滅掉雄據益州四十年的蜀漢絕不是偶然,而是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
公元263年,司馬家已經除掉了曹髦,另立曹奐為帝,外部淮南三叛已定,國內無事。司馬昭也看準了時機,在當年發動了三路大軍,開始了滅蜀之路。三路大軍和姜維進行了數場大戰,漢中全線丟失,姜維退保劍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軍無法發揮機動和兵力優勢,雙方陷入了拉鋸戰。而這時候的徵西將軍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劃:以精兵繞過劍閣,直取涪縣,西制劍閣,南迫成都,逼姜維回軍救援成都,鍾會大軍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可見鄧艾此舉就是玩命,陰平小道七百餘里毫無人煙,山高谷深,兇險至極。鄧艾軍隊經過了高強度的行軍之後,終於抵達了江油,迫降江油守將,和蜀漢最後的生力軍戰於綿竹,斬殺諸葛瞻等人。至此,成都前面就是鄧艾氣勢正盛的奇兵,鄧艾之後是姜維守軍,姜維之後就是鍾會大軍了。
所以蜀漢滅亡的外部原因就是曹魏內部已經達成了一致的目標,加上鄧艾、鍾會等人鐵了心要攻下成都,滅亡蜀漢,而鄧艾更是以命來下注。狹路相逢勇者勝,對方氣勢比你強,就算裝備軍隊不如你,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內部原因
正所謂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蜀漢政權也是如此。雖然在鄧艾攻克綿竹之際,蜀漢還是佔據著很大優勢的:姜維大軍已正在回援;成都西邊守衛力量尚在;都督羅憲據守江州,防衛東吳;猛將霍戈正率領南中六郡大軍前來支援;成都周邊險要的關隘還有很多沒被攻破;蜀漢大軍主力尚在。
可就算外部如此多的優勢擺著,成都方面依舊還是投降了鄧艾,為什麼呢?難道是劉禪在成都呆久了想出去走走?不,因為當時的成都早就喪失了鬥志,唯一的軍事力量諸葛瞻已經死在了綿竹,荊州、東州勢力或死或消,益州士族已經抬頭了。
有一個細節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曾經召開過緊急應對會議。可會議上居然沒有一個支持堅守,而是逃跑。不同的是:一派說逃亡南中,一派支持逃亡東吳而已。當時掌權的益州士族,他們心裡就一個念頭:只要你們劉家不要再呆在成都就行,管你投降還是逃跑。而最後是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提出了第三種建議:投降曹魏。
雖然我們不能知道譙周當時的想法,也不能肯定當時成都裡的實際情況,但劉禪最後也是保全了性命,做了安樂公,成都居民也免了一場屠城。從某個觀點來看,譙周雖有罪於蜀漢,但有恩於蜀民。
蜀漢政權就這樣在外有強敵,內無鬥心的情況下被滅亡了,國祚四十二年,三國局勢也正式開始趨於一統。
一貳一橙
鄧艾原本是荊州人,曹操佔荊州後,將其民遷往汝南(今河南上蔡)屯墾。在汝南屯田民中,有學問的很少,鄧艾雖有才學,但因口吃,而未受重用,被任命為看守稻草的下級官吏。
很幸運的,鄧艾遇到他一生的貴人——司馬懿。因為當時曹魏疆域已經大為擴展,每次南征,還從原來的糧草基地許昌調糧,因為路遠,南征時負責運糧的兵力就要佔去一半。因此他建議,在陳蔡之間的廣大肥沃土地上,屯墾種糧,以作為新的糧草基地,結果收效甚好,司馬懿越發賞識鄧艾。
後鄧艾調任甘隴邊境,長期與姜維帶領的蜀軍對峙,並屢敗姜維,把邊境地區守的鐵桶一般,鄧艾也因功累升為徵西將軍。公元263年,魏分三路伐蜀。鄧艾率軍三萬,由甘肅臨洮進軍,牽制姜維主力。諸葛緒領軍三萬,進軍甘肅成縣地區,切斷姜維退路。而另一路由鍾會帶領十萬主力,欲取漢中,進軍成都。
鍾會主力拿下漢中後,被退守劍閣(於今四川廣元,川陝甘交界處)的姜維所阻,無法前進。此時鄧艾上書建議經陰平小道,經江油奇襲成都。“陰平小道”在當時並沒有路,連鄧艾都稱其為“邪徑”。大致路線由甘肅文縣出發,經廣元青川境內,由今平武縣境進入江油。如今的名勝九寨溝就在平武境內,去過的朋友都知道路有多險,全長大概265公里。
入成都平原後,一路克綿竹、廣漢進逼成都。被嚇破膽的劉禪自縛、抬棺到鄧艾軍中投降,還命令劍閣的姜維自去投降鍾會。
得勝後的鄧艾擅自任命大批蜀地官員,建築高臺景觀宣揚,還非常得意的自誇:‘’姜維自是一時英雄,但遇上我,只能是窮途末路了。‘’還對投降的西蜀官員稱:“諸位還好遇上我,要是遇到別人,性命不保也”。所有這些,都成了日後鍾會置其死地的證據,終被滅族,下場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