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確診已超900例 還在指望“熱天殺毒”嗎?

馬來西亞確診已超900例 還在指望“熱天殺毒”嗎?

17年前的SARS病毒,出現於冬季,消失於夏秋季,再也沒有回來。

很多人據此推測甚至期盼:新冠病毒會隨著氣溫升高而自然消失。

可是,近幾天來馬來西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激增、疫情進一步蔓延的現狀,恐讓人們美好的期盼徹底破滅。

先看一組數據:3月17日,該國新增120例新冠肺炎病例,首報死亡病例;3月18日,該國新增117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790例;截至3月19日中午12點,該國新增11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900例。按照近幾日確診人數每日過百的情況來看,距離該國確診病例總數破千不會太久。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常年天氣炎熱,從溫度來看,該國多地2月底以來最高氣溫普遍達到34度左右。用實際情況“現身說法”:指望天氣變暖遏制冠狀病毒傳播還為時過早,“天熱病毒自滅”說法恐難站住腳。

馬來西亞確診已超900例 還在指望“熱天殺毒”嗎?

世界衛生組織18日說,全球報告的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超過20萬例,死亡超過8000例。面對疫情全球多點暴發的態勢,各國不斷升級防控措施,已有數十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還有多國已採取最嚴厲的“封城”甚至“封國”措施。

隨著疫情在全球大暴發,一些人認為,北半球的暖春天氣可能會減緩甚至停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美國總統特朗普是這一說法的支持者。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他曾預測,一旦天氣轉暖,這種致命冠狀病毒將不再構成威脅。

據美國《國會山報》2月10日報道,特朗普說,“一般來說,高溫會殺死這種病毒。很多人認為,隨著高溫的到來,這種病毒會在4月份消失。”

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馬里蘭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跨學科中心等研究機構在幾天前曾在在線預印平臺SSRN上發佈過一篇論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氣溫和緯度特徵,預測新冠肺炎潛在的季節性。

根據該論文,研究人員認為:“相當多的傳染病在發病率上表現出季節性特徵,包括人類冠狀病毒。”

這篇論文提到,229E、HKU1、NL63和OC43,這些人類冠狀病毒通常引起常見的感冒症狀。其在12月到4月之間表現出強烈的冬季季節性,在溫帶地區的夏季卻難以檢測到。

論文指出了疫情的全球發展格局:疫情中心地區大致都在北緯30至50度範圍內。

對於出現顯著疫情的地區,在氣候特徵上又有哪些規律?研究人員發現,在2020年1月的中國武漢,以及2月份受疫情影響的其他地區,具有相似的平均氣溫和相對溼度:平均氣溫在5到11攝氏度之間,相對溼度在47%到79%之間。

“這些地點還表現出一個共同點,即疫情暴發時間與年度溫度週期的最低點重合,因此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溫度相對穩定。”研究人員指出,此外,沒有一個疫區城市的最低氣溫低於0攝氏度。

他們還提出,疫區城市的平均溫度和相對溼度,與已知有利於冠狀病毒存活的實驗室條件相似——溫度為4攝氏度,相對溼度20%-80%。

“所有這些都表明,溫度與2019新冠病毒的環境生存與傳播之間,存在潛在的直接關係。”這些研究人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根據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的季節性特徵預測,今後幾個月內,新冠肺炎病例可能會在北緯30度以上疫區顯著減少。

他們提出了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新冠肺炎在熱帶地區像流感一樣以低水平流行,並在秋末和冬季在溫帶地區再次捲土重來;

另一種可能性是,到了夏季,新冠肺炎無法在熱帶和南半球維持生存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並沒有考慮氣候異常、人為干預、病毒變異等因素。

馬來西亞確診已超900例 還在指望“熱天殺毒”嗎?

圖據央視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與氣溫之間的關係?新冠病毒真的會在夏天自然消失嗎?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提出病毒會在夏天消失的主要理由,是基於對2003年SARS疫情表面現象的理解,因為2003年SARS就是當年7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疫情結束,SARS病毒也沒有再出現。” 舒躍龍說。

舒躍龍強調,但是大家不應該忘記的是,當年發生SARS疫情時,全球特別是中國也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才成功防控疫情。

“氣溫的上升可能會對病毒在自然條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響,比如每年夏季在溫帶地區,流感活動很低就是證明。因此可以推測,夏天氣溫上升可能會降低疫情的流行強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 舒躍龍說。

舒躍龍認為,新冠病毒的未來命運有幾種可能。

一是病毒只在人群中流行,但是毒力減弱,只引起人群普通感冒症狀,類似於人群中流行的229E和OC43等冠狀病毒。

二是今年冬天捲土重來,致病力和傳播力沒有明顯改變,但隨著人群群體免疫水平的升高,疫情逐步減弱,對人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小。

“更期待今年冬天來臨之前疫苗能夠研發成功,通過接種疫苗降低疾病負擔,甚至控制其流行。” 舒躍龍說。

三是新冠病毒不僅在人群中流行,而且可以跨種傳播到其它動物。因為多種動物都可以表達ACE2受體,包括非人靈長類動物、雪貂、豬和貓等。

“不排除病毒傳播到其它動物,從而演化成一種新的人畜共患病,長期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可能。應加強對動物中新冠病毒的監測。” 舒躍龍說。

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記者見面會,北京協和醫院傳染病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曹瑋在回答記者問題時表示,在所有影響新冠病毒的因素中,沒有證據顯示天氣因素與新冠病毒有直接關係。

要想了解“氣溫升高後對冠狀病毒是否有影響”,我們就必須預先了解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冠狀病毒對熱比較敏感,如SARSCOV(引起SARS的病毒)在37℃環境中可存活4天,56℃加熱90分鐘,75℃加熱30分鐘均可滅活病毒。

新冠病毒作為與SARS同源的一種病毒,也具有以上特點。該病毒對熱和紫外線敏感,56℃30分鐘可有效滅活。

有科學家研究過:蝙蝠雖然攜帶冠狀病毒,但自身不感染是因為其不斷飛行時所產生的熱量使自體體溫可高達40℃以上,這種40℃的高溫可以“免除”病原體的侵害!而人體卻不能耐受自己身體40℃的高溫,因此蝙蝠攜帶病毒而不發病,而人體基本上沒有針對冠狀病毒的“先天免疫力”而普遍易感。

人實際上是“恆溫動物”,即人體具有自我調節功能,使體溫不會因為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並且能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病毒作為一種微生物,也像人一樣,會不耐熱,但根據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只有75℃以上的高溫才可能被快速滅活,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太陽直射下的溫度也只有40℃,最多50℃,因此,期盼氣溫升高後病毒自然“煙消雲散”並不現實。

近期,多國專家一致的意見是:要想確認新型冠狀病毒擴散趨勢與天氣之間的關係,還需要繼續觀望一段時間。

德國漢諾威實驗和臨床感染研究中心的分子病毒學家托馬斯·皮奇曼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對於許多病毒來說,溫度越高,日子就越不好過。新冠病毒是被一層脂質層包裹的,脂質層不是特別耐熱,所以病毒在溫度升高後很快就被殺死。但他也坦誠:“新冠病毒是否會如同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在夏天消失,這一問題嚴格來說無法回答,因為人類對這一病毒的認識還不夠。”

此前,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溫度對於新冠病毒消失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則表示,炎熱可能對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最終是防控和天氣誰的作用更大,還不好說,需要進一步研究。

目前,天氣炎熱的斯里蘭卡已累計確診病例達43例。南半球過著初秋的新西蘭累計確診病例28例,已決定將對所有外國人關閉邊境。截至19日上午6時30分,澳大利亞累計確診病例增至565例,較前一天增加111例。而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也證實該國出現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這樣看來,“天熱病毒自滅”是真的指望不上。強有力的防控手段、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才是人類戰勝新冠病毒的最佳“藥方”。

編排:沈靜 常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