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提起雲南,不說蜚聲國際,至少國內人都有聽說過。尤其是雲南的大理麗江。但要說起昭通,可能不是雲南本地的人就心裡茫然,不知在哪了。

事實上,兩漢時期就納入了中原統治,從屬於益州朱提郡。是當時中原王朝進入滇國等今雲南部族的必經之路。後來成為南詔和大理的爨東三十七部中的部分。以彝族首領之名改叫烏蒙。在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反烏蒙之名而叫昭通。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在教會學校上學的女生,笑的多燦爛

\u0005民國年間,因為連續三任雲南王唐繼堯(會澤當時屬昭通)、龍雲、盧漢都是昭通人,昭通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成為當時的雲南第二大城市,被稱為“小昆明”。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雖然昭通作為雲貴川三省交界的一個邊陲小城,在這樣時代大變局的時期,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

01

伴隨著民國時期西風漸入,西方傳教士的足跡也漸漸滲透到這個對他們來說很偏遠的小地方。著名的如雲貴交接石門坎的傳教士柏德里等。昭通作為雲貴川交界的當時的一箇中心城市,有西方傳教士的教會公會存在。

西方傳教士在昭通開設學校,雖然目的是實行文化侵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閉塞落後的地區傳播了新式文化,而且傳教士開設的學校不限男女。在昭通開設的衛生學校了從照片就可以看出裡面很多女生。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衛理會開設的衛生學校,可以看到女生很多

02

至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大變局的中慢慢的也經歷了一些和風細雨的改變。普通農民辛勤勞作的同時,臉朝紅土背朝天。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淳樸的農民也有了去城裡做點小生意,顧客當然是隨著城市發展而來的新市民:比如上面開辦的新學校的那群學生,這些新進來的傳教士,以及有些家境殷實的鄉下財主轉入城市等。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做小生意的農民

隨著文化的交融和民國年間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很多西洋鏡式的新式東西也進入了這個閉塞的小城。當時的昭通修建了第一條通往昆明的公路。第一輛汽車來到昭通之後,戴斗笠的農民,帶鋼盔的軍人。大家爭相一睹這個不用人力畜力就可以自行行走的洋機械。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第一輛汽車到昭通的盛況

文化和生活習慣潛移默化的改變過程中,那些的風氣之先的有錢有閒的年輕人,熱切的擁抱現代文明,無論從小到生活細節。大到人生的婚喪嫁娶。無不體現出民國風月,新的風尚。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當時的西式婚禮,有婚紗,有傳教士

。當時的葬禮,也接納了一些新儀式與儀軌。當然就好像婚禮一樣,也是中西合璧的。後面帶孝的子女。典型的中國習俗,前面白布覆蓋的棺木。吸收了教會葬禮的習俗。

從一個邊陲小城的生活改變看民國風月

民國昭通葬禮

一些泛黃的老照片,模糊的印象,記錄一個已經遠去的時代。在一個邊疆的小城,在這個處於近現代文化、生活、家國、壓迫與被壓迫、殖民與被殖民劇烈交匯的時代。從這些生活中的小小細節。我們能感受到民國風月。一個小城被時代裹挾,慢慢向前發展過程中的些許改變。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