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過山車"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明史》“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募至少林僧兵大造化。抵倭於松江,自危隊伍。持鐵棒擊殺敵著甚眾。”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事廣為流傳,而在他的隊伍中還招募了許多僧人。

一、躁動不安的僧兵

自漢明帝“南宮一夢”後,佛教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在三國時期,佛教領袖笮融率領手下僧眾對抗孫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僧尼的地位。以至於《南史》中說道的“寺院林立,佛教徒激增,由於成為僧尼後不入戶籍,免除課役”。天下百姓為了避免賦稅徭役,紛紛剃度出家。

1. 南北朝時的僧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隨著僧人地位的逐步提高,造成了“天下戶口,幾亡其半”。並且,統治者也給予他們極大的優待條件。將賦稅用作建造佛寺,並且分給寺院大片田地。當時的僧人,除了靠香火錢以外還可以收取田租。

這使得人地矛盾不斷加重,大批良田歸置在寺院名下。正因如此,僧人開始學習禪武之法以求保全自身的利益。但往往會被居心叵測之人利用,帶動他們發起暴動。再加上其本身擁有超群的武藝,身體素質方面遠高於普通士兵,所以往往能在戰場上發揮極大的用處。

《宋書》“世祖大明二年,有曇標道人與羌人高閣謀反”。《梁書》“僧強自稱天子,乃又頗通幻術;更相煽惑,眾至三萬”。他們不滿足於既得利益,反而內外勾結企圖顛覆政權。隨後宋明帝制定了嚴苛的審查政策,以遏制其發展。再往後,到了南齊,僧人法智和尚夥同僧眾開始起義。在攻陷鳳陽,殺害參軍後,被徐州刺殺擊敗。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蕭梁年間,梁武帝酷愛佛法。僧強以佛教之名,帶領信眾在徐州發動起義,試圖推翻蕭衍政權。而他們的戰鬥力非常強勁,連皇帝都說“僧兵遒,銳不可當。卿可以策制之,不宜決戰”。北魏的君主,同樣是非常尊崇佛教。

現在所保留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在那時興建。他們本想用佛教來麻痺百姓思想,卻造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局面。據統計,北魏年間共發生了十二起暴動其中有六起都是僧侶發起的。

最為出名的便是法慶和尚,他的這次起義與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非常相似。《魏書》“法慶首先把渤海士族李歸伯全家拉為同夥,李歸伯“招率鄉人,推法慶為主”。他同洪秀全一樣,都是招募鄉黨。

2. 明朝僧兵的輝煌時刻

在倭亂以前,人們對於僧兵的態度都相對保守。所以,當他們提出願意報效家國時也引來了一片質疑之聲。軍中百官,便藉機一試其深淺。《江南史略》

“八教師一側而入,皆拿庭杖擊孤舟。孤舟一無所備,則引旁衫袖卻棍,一棍為袖所裹。信手奪之,反擊八人,教師應棍而倒。”

看到僧兵的實力以後,大家都對其極為信服。而這些僧兵,也並未讓人失望。在翁家巷之戰中倭寇自知不敵便以錢財誘惑。但僧人終不為所動“僧兵弓弩火器、左右參錯;大呼殺敵,趁勝追擊”。

在電視劇《抗倭英雄》中,戚繼光因為倭寇的蝴蝶陣而屢屢受挫。但僧人卻能出奇招。《倭變事略》“賊戰,每搖白扇。僧識為‘蝴蝶陣’,乃令軍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撐一傘以行,但作採花狀”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日本一直以來信奉神道教,自然會對僧人產生一種天然的神秘感。僧眾以撐傘為號,大破其陣。所以,每次大軍交戰以前都派僧人作前鋒應敵。詩云“山東應募少林僧,葉榭江灣敵隊乘。七尺棍長卅斤重,戰場陷陣勇先登。

僧兵為抗倭做出過突出的貢獻,有史書記載的重大戰役共計六次。比較著名的有行在之戰,松江之戰等。此時,正值倭寇最為猖獗之時。地方軍隊倉皇迎戰,而僧兵有如及時雨般神兵天降。

二、明朝僧兵落魄之謎

《明史》“僧兵,有少林、伏牛、五臺。倭亂,少林武僧應募,戰亦多勝。嘉靖年間,朝政荒廢,由嚴嵩等人長期把持。他們貪汙受賄,為非作歹。使得東南沿海一帶商人,同日本浪人一道燒殺搶掠,無所不為。而這就是著名的“明朝倭亂”,許多僧兵紛紛加入到戚繼光的麾下,投入到保家衛國事業當中。

1. 不受信任的僧兵

自明朝倭亂以後,僧兵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幾乎很少能聽到他們的身影,主要原因還是統治者的頗為忌憚。就像南北朝時所謂高僧將手下部眾,參照大雷音寺的座次封敕為各路菩薩,各大金剛。洪秀全很有可能就是效仿他而為之,兩者的不同之處就是一個以佛法為名,另一個則以基督為號。而法慶宣揚自己是“新佛降世”,洪秀全相對保守說自己是“天父之子”。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當自己身處一個階層的時候必然還是會想更上一層樓。南北朝起義的僧人,大都屬於地主階級。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田產,同時還受各個階層的香火供奉。但有錢有名之後,他們肯定還想追求權力。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習禪武之道,論戰鬥力而言普通士兵不是對手。再加以宗教之名渲染,長期受愚民教育的百姓便蜂擁而至。他們大抵是想建立一個神權高於政權的國家,或者單純的想自立為王,將宗教與世俗政權合為一體。

而且僧兵本來就不是正規軍隊,介於志願軍和僱傭兵之間。而國家有著維持常備體系的正規軍隊,自然也不需要他們。如果他們披上宗教的外衣進行活動,那麼其勢力必然會一發不可收拾。

2.多種原因的縱橫交錯

明朝僧兵最為活躍的時間段為嘉靖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間。這其中,他們死傷無數。少林寺碑文記載“明嘉靖年間,倭寇等倡亂,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賊,多著死功”。而他們的意志也是非常堅定,方丈聞弟子五十餘眾死亡後,親率剩餘三百弟子出戰,最終在白沙灘一帶與倭寇同歸於盡。

在這之後,就很難聽說再有僧兵的消息。原因如下:

首先,動亂平定。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浴血奮戰最終將其逐出國土。而這時,僧兵就不再被朝廷所需要。一個政權,絕不允許有兩隻軍隊存在。就像戚繼光的“戚家軍”,都屢屢遭受朝廷猜忌,還有南宋的岳飛也是如此。這還都屬於體制內的軍隊,更不用提相對獨立的宗教軍隊。

其次,僧兵的黑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僧兵不斷的發起動亂。他們能夠通過宣傳自己的宗教來募集信徒。一旦勢力長成,便極有可能對政權構成威脅。再加上其本身就具有一定武藝,如若訓練起自己的部隊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再次,僧兵數量的減員。在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僧兵的數目並不多。雖然,佛教信徒眾多,寺廟廣佈但明朝並不像南北朝時給予他們的崇高地位。他們習武的目的首先是保全自身利益,保全自己的土地。而分配給他們的土地數目少的時候,人地矛盾就沒有那麼尖銳。所以他們也不需要,通過暴力的手段來穩定自己的正常收入。

僧兵的數目,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倭亂一戰,有的寺廟可謂是傾盡所有去保家衛國。而武藝之學,在此期間有失傳承。更重要的一點是,僧兵讓朝廷看到了僧人的強大。對抗強勁的倭寇都如此勇武,那麼如果他們一旦調轉槍口,指向自己後果將不堪設想。

三、僧兵廣為流傳的故事

“南拳北腿少林棍,衛國保寺健自身”。自“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來到中原後,廣泛推行禪武之道。許多僧人也都為之欽慕,紛紛開始學習武藝。於是乎,僧人習武便成了家常便飯之事。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也都有僧兵的身影。

1.僧兵助唐軍

少林功夫之所以能在如今揚名四海,主要還是因為一九八二年的電影《少林寺》。它講述了秦王李世民被竇建德、王世充追剿之黃河岸邊,而後被僧兵所救的故事。唐太宗還親自為其題碑,以彰其功。

但事實上,他們並非是想要幫助李唐王朝。而是自己的田地被王世充佔為己有,也就是“窺覦法境,將圖梵宮”。僧兵的確是非常勇武善戰,他們長期研習武藝。王世充的軍隊畢竟是平常人家百姓,自然不敵。

暴動受人尊崇,抗倭卻跌落神壇,古代僧兵地位為何像坐

2.抗遼衛國保天下

“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其次為伏牛,其次為五臺”。在中國的歷史上,僧兵曾經極度輝煌。他們的故事也被編撰成了演義廣為流傳,比如楊五郎率僧眾大破天門陣;五臺山僧人真寶率部眾勇武抗金等等。

其實,在外國也有許多僧兵。比如日本的幕府僧兵,在戰國時期他們為了拓展勢力範圍便內戰不止。平安時代的白河院,在寺廟內就豢養了大量的僧兵。他們悍不畏死,勇武善戰被譽為日本戰國最強戰鬥兵力。

四、時代的犧牲品

《梵網經卷》“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鬥、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噁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眾生”。他們的出現,是為了保護自己利益不受侵害。而僧兵之所以落寞,是因為時代和社會環境不再需要他們存在。

僧兵可以在一瞬之間,從唸誦佛經的僧人轉變為驍勇善戰的武士。這對於當時的政權,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他們可以披著宗教的外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朝廷圍剿起來,困難重重。

參考文獻:

《南史》

《北史》

《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