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科技信息有哪些?

用戶605888623673


最近的科技信息就全球而言,湧現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水平:1. 生物科技方面, 胚胎幹細胞研究獲得新進展。 2. 航天科技方面,鳳凰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並首次發現了火星上的水 。 3.超級計算機開發成功,大大提高了算法的速度,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和應用泛化領域。 4. 高科技領域,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在歐洲啟動,並將對全球相關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5. 完成鐵基超導材料重大技術突破。 6. 設計出納米機器,奠定了殺滅癌細胞的技術能力。

7. 首張完整的大腦網絡地圖創建完成,提升了人類應對自然認知和變數的緯度。 8. 完成了人類生命遺傳多樣性的最大規模調查。9. 碳氫化合物儲量,在土衛六上被發現。 10. 建立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系統,獲得成功。

我國最近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奮,在多項領域的科技全球囑目:

1. 5G技術取得全球領先成就,引領了一大批lT產業,增強了國家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國際影響力。 2. 創建了 雲計算,增強了我國大數據處理的科技水平和算法設計能力。 3.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量子通信。 4. 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開始了"億級超算。 5.創建了世界上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6. 研發成功穩態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領跑世界。 7. 嫦娥四號成功降落月球背面。 8.克隆猴研究成功。 9. 研發了超級顯微鏡。 10.北斗開始提供全球導航服務。


鑫海智能鏡科技


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都在這。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從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順利到達,“嫦娥四號”走完了約40萬公里的地月之路。她著陸後,靜態著陸器和月球車分別被部署到月球表面,兩者都攜帶了一系列探測儀器,探測該地區的地質特徵,並進行了生物實驗。

月球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樣平坦,著陸區的選擇及精準著陸是難題。“嫦娥四號”著陸從未實地探測過的處女地,或將取得突破性發現,同時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嫦娥四號”將我國航天器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 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具有高速度、低時延、高可靠等特點,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隨著5G牌照的發放,我國5G建設將大大提速,這不僅會影響我國的經濟格局,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5G發展格局。

在技術標準方面,我國倡導的5G概念、應用場景和技術指標已納入國際電信聯盟的5G定義;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率先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加快了5G設備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目前,我國5G中頻段系統設備、終端芯片、智能手機處於全球產業第一梯隊,具備了商用部署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運營商早已在各地建設5G基站,投資巨大。5G牌照的發放,有利於搶抓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科創板作為新設的增量板塊,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裝備製造四大領域。設立科創板並首次在中國股票市場引入註冊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A股市場設立以來,發行上市制度方面最為重大的變革。科創板承載著各方對資本市場在推進科技創新及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殷切期望。

放眼國際,從美國資本市場的歷史看,科技產業的崛起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密切相關。上世紀70年代,納斯達克的創建成功對接了新興行業的科技創新,而美國也由此成為超級大國。有評論認為,科創板開市,將吸引更多風險資本,撬動科創產業發展,為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芯片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該芯片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儘量模擬人類大腦;另一種是以計算機科學為導向,讓計算機運行機器學習算法。然而,由於兩套系統使用的平臺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極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發展。

新型芯片融合兩條路線,被命名為“天機芯”。一輛由該芯片驅動的自動駕駛自行車可實現自平衡、動態感知、目標探測、跟蹤、自動避障、過障、語音理解、自主決策等功能。展現了未來的人工智能平臺的潛力。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噪聲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有一種新型的量子密鑰分發方案——雙場量子密鑰分發方案,巧妙地利用單光子干涉的特性,讓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在長距離也維持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偉教授等科學家在300公里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完成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成果9月正式發表。

這種雙場量子密鑰好比雙胞胎攜手將成碼率大大提高,基於“發送—不發送”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方案,大大提高了對相位噪聲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現實環境下相位劇烈變化的300公里光纖信道上,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該方案還驗證了700公里以上光纖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有望成為新一代遠距離城際量子密鑰分發的基礎。被業內專家評論為“實用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

一次性治癒艾滋病?曾遙遙無期的夢想,已觸手可及。9月公佈的一個成就是:中國科學家基因編輯了人體造血幹細胞,失活CCR5基因,並移植到HIV感染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產生效果。這名艾滋病病毒陽性的中國男性手術後表現良好並觀察了19個月。雖沒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誘發癌症或遺傳損傷的副作用。

十幾年前,科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奇蹟:2007年,同時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捐贈者的細胞具有阻斷HIV的CCR5突變,布朗因此治癒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複製“柏林病人”的奇蹟是困難的。幹細胞進入新環境其實很脆弱,患者進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編輯後的幹細胞難以存活,患者將有生命危險。

在先期動物實驗的基礎上,中國團隊摸索多種條件,建立能進行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的預處理方法,不僅讓它活躍,還不破壞它的多能潛力、穩態和生存能力。基因編輯的T細胞體現了更強的抗敵能力,在T細胞總數量佔比上從2.96%增加到4.39%,相當於提高了1.5倍。研究團隊後續還將繼續摸索,達到治癒的目標。

7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非洲豬瘟,生豬養殖戶的一場噩夢。這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豬感染後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非洲豬瘟病毒基因類型多,免疫逃逸機制複雜,可逃避宿主免疫細胞的清除,目前國內外均缺乏有效疫苗。

10月,《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學者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精細三維結構的論文。這是一種正二十面體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組、核心殼層、雙層內膜、衣殼和外膜5層組成,病毒顆粒包含3萬餘個蛋白亞基,組裝成直徑約260納米的球形顆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發可以更有針對性。

這是國際上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為揭示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以及逃避和對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

8 70倍太陽質量黑洞發現 遠超理論預言上限

2016年初,中國科學家開始利用LAMOST觀測了3000多個雙星天體,其中一顆“走路拉風”的B型星引起關注,並進而發現它的夥伴是一顆黑洞,有70倍太陽質量,刷新了人類對於恆星級黑洞質量上限的認知。

目前恆星演化模型只允許在太陽金屬丰度下形成最大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現有理論認為,恆星在形成黑洞前,會吹出星風喪失物質,因此恆星級黑洞不會特別重。最重的恆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個太陽質量。之前發現的黑洞都沒超過這個量級。LB-1的發現可能意味著有關恆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論將被改寫,或者以前某種黑洞形成機制被忽視。

這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標誌著利用LAMOST巡天優勢搜尋黑洞新時代的到來。“光譜之王”才能發現“黑洞之王”。相信未來會有一批平靜態黑洞現身, 揭開這個“黑暗家族”的內幕。

9 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服役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軍港交付海軍,習近平親自出席交接入列儀式。12月26日,山東號駛過臺灣海峽,一舉一動牽動著網民的心。

山東號是中國自主設計、研發、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比起遼寧號有不少改進,型號為002型,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山東號有三個足球場長,使用常規動力推進,將搭載殲-15B戰鬥機以及其他型號艦載機。固定翼艦載機將採用滑躍起飛。據媒體報道,山東號可搭載36架殲-15艦載機,而遼寧號只能搭載24架。與遼寧號相比,山東號略大一點,而艦島尺寸有縮短;甲板設計經過優化,擴大了飛行甲板面積,可停放更多艦載機。山東號的滑躍甲板的角度也比遼寧號低兩度,這樣更加省油。另外,山東號的內部艙室、機庫、電子系統、彈藥升降機、艦載武器等均優化了設計,提升了戰力。

航母的設計製造較為複雜,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和科技水準。山東艦順利完成建造、海試,正式交付海軍,說明中國已通過了設計建造航母的畢業考試。

10長征五號火箭成功復出

時隔兩年多,中國推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以下簡稱“長五”)再一次發射,併成功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軌道。“長五”是中國現役起飛質量最大、芯級直徑最粗、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也稱“胖五”。它身高57米,箭體直徑達到5米,起飛重量達870噸。它的近地軌道最大有效載荷25噸,相當於一次將16輛小汽車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測、載人空間站……未來,眾多航天工程的實施都指望它。

“長五”使用無毒無汙染的液氫、液氧和煤油,液氫必須保存在零下253攝氏度的環境,這也讓“長五”成為一顆冰箭。發動機研製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徑燃料槽是國際機密技術,焊接工藝和結構設計全靠自己摸索。

“長五”的製造基地設於沿海的天津濱海新區。由於火車不便運輸“長五”的大身板,它經過海上運輸到達海南文昌——全球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火箭發射場。

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遙一首飛成功,但經歷了發射前驚心動魄的三小時;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發射任務失利。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於12月27日點火升空,一切順利,宣告復出成功。

2019年十大國際科技新聞

2019年,科學及其追隨者們探索前行的步伐一如既往的堅定。對於世界我們仍有很多問題,其解法,是依靠科技的進步一次次擊碎桎梏,開啟下一個增長時代;用“希望”和“發展”引導人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從這個角度而言,2019年的科技界與科學家,更值得尊重。

1中國“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月背 軟著陸

月球之背,寧靜之地。

此處屏蔽了來自地球的各種無線電干擾信號,可以監測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中無法分辨的電磁信號,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所以天文學家一直希望利用這片寂靜去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但長久以來,從未有航天器登陸過月球背面。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12月21日,著陸器受光照自主喚醒,按計劃繼續對月表線性能量轉移譜、綜合粒子輻射劑量及月表低頻射電特徵開展有效探測工作。

靜靜的月背,太陽光照射在“嫦娥四號”著陸器上。繁忙的地面,在月背刻上中國足跡的青年人團隊,平均年齡僅為33歲。

2高度擴展的仿生物細胞機器人誕生

地球生物皆由細胞構成,而細胞集體運作能力的強悍與複雜,至今人們也不能說完全瞭解。可如果能夠在智能領域模擬出一定程度的細胞組合運動,並能輕易擴展,那麼理論上,便可以利用大規模機器人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麻省理工的科學家3月份報告了一種能模擬生物細胞集體遷移的機器人,25個物理機器人“粒子”,能移動、搬運物體以及向光刺激移動。

有意思的是,單個機器人“粒子”並不能移動,但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成員“喪失行動能力”,也不會對整體有大影響——在20%粒子失效的情況下,其仍能以完整狀態一半的速度運行。而在傳統機器人,單獨個體的缺失,往往會導致滿盤崩潰。

25個鬆散的“粒子”,可以輕易擴增為十萬個,這比此前傳統機器人和仿生系統具有更高的可擴展性,也為開發有預先確定性行為的大規模群體機器人系統,提供了全新途徑。

3人類獲得首張黑洞照片

在我們所有人頭頂,在幾乎每個大星系的中央,黑洞無聲無息地盤踞、吞噬、輻射。當天體物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可以對黑洞視而不見。

天文學家們為此搭建了一張行星級觀測網——“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它比任何獨立設備都更瞭解黑洞,它還能達到足夠分辨率來區分光被拉入黑洞時的狀況。拜其成全,從來都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黑洞,此次“眼見為實”。

北京時間4月10日21時7分,全球6個城市(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在同一時間公佈了首張黑洞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黑洞這一神秘天體,終於展露真容。

黑洞“現身”的同時,其中的物理現象還很可能為我們闡明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間的巨大矛盾——眾所周知,這二位“不和”已久,皆因我們找不到一種既是宏觀又是微觀的東西。而黑洞,恰好兼具大尺度宏觀形態和小尺度微觀量子理論的特性。

這就是科學的進步,既不會忽略小到無法體驗的粒子,也不會避開大到超乎你我想象的物體。

4 3D打印出會“呼吸”的人造器官

“上上世紀的思想,上世紀的技術,本世紀的市場”,說的就是3D打印。

但在今年,這項已然不再新鮮的技術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5月,《科學》雜誌封面報道了美國萊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主導的研究,該團隊克服了3D打印器官的一大障礙,創造出一個由水凝膠3D打印而成的肺氣囊模型。

這個模型,具有與人體血管和氣管結構相同的網絡結構,在體外模擬肺氣囊生理學功能,實現了往周圍血管輸送氧氣,完成了“呼吸”過程。而通常認為,只有3D打印的組織能像健康組織一樣“呼吸”,且構建出可與其他組織交互的管路系統,才可以說它在功能上已經接近一個健康組織。

這項成果被認為代表了3D生物打印可實現的最強生理功能,它也意味著,未來的器官移植以及人類壽命延長等許多問題,都將可能得到解決。

5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應用物理界有一個終極使命,就是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並將其用於生活中。

一般的材料在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導體在傳輸中幾乎沒有耗損,還能在每平方釐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但目前,超導材料只有在低溫環境下才會具有超導性。

今年5月,美德兩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上發文稱,其所觀察到的3個特徵已可證明,在250K(約為-23℃)的溫度下,氫化鑭在超過100萬倍地球大氣壓下會變成超導物質。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其距離室溫的295K已並不遙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已有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同時發佈對壓縮氫化鑭化合物超導性的理論預測,並指出了其臨界溫度範圍值。這一從“預測”到“驗證”的過程表明,人類對超導材料的研究可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靠經驗規則、直覺或運氣發現超導體,向由具體理論預測指導研究過渡。

6新癌症疫苗讓CAR-T療法高效攻擊實體瘤

誓要向癌症進軍的CAR-T療法,還缺一副鎧甲。現在,“抗癌疫苗”可做其鎧甲。

在人類與癌症抗爭的歷史長河中,CAR-T療法獨佔鰲頭。這名字中的T,是指從患者體內分離出免疫T細胞,再在體外對這些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給它們裝上識別癌細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體”——即名字中的CAR。

該明星療法被認為徹底地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卻有一定侷限——僅能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但今年7月,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利用疫苗增強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療效”的研究。他們開發出新型“抗癌疫苗”,可以讓CAR-T細胞對實體腫瘤進行攻擊,極大提高CAR-T療效,最終可清除60%的小鼠體內的實體瘤,此外還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記憶T細胞,防止腫瘤復發。

這項開創型的研究,不啻於為千萬人帶來希望,而對研究者來說,它為對抗實體瘤的攻堅戰提供了新思路。

7全球首座浮動核電站正式啟航

20870型“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是移動式低功率核電機組的首型號,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裝置。

浮動核電站本質上就是一個建在船上的核電站,因其安全性和經濟性獲得各國廣泛持續關注,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海洋能源開發保障。8月23日,“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從俄羅斯北極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港啟航,9月抵達楚科奇地區的佩斯韋克市,隨後連接到電網。

12月份,浮動核電站開始試運行。等正式運營後,它將能替代當地一座陸上核電站和火力電站的發電產能。這座浮動式核電站在設計時留有了很大的安全餘量,兩臺KLT-40S反應堆能產生高達70兆瓦的電功率,可以滿足一個10萬人口城鎮的能源所需。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啟航,標誌著俄羅斯在該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現在,俄國家原子能公司正在研製第二代浮動式核電站,將成為解決北極等特殊地域能源供應的重要選項。

8“量子霸權”實現:200秒完成萬年計算

當量子計算在某些任務上擁有超越所有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是“量子霸權”。

9月,谷歌發表題為《使用可編程超導處理程式的量子優勢》的文章,宣佈其實現“量子霸權”:一臺可編程量子計算機超越了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該量子系統只用了約200秒,就完成了經典計算機大約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而這裡慘敗的對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Summit”。

秒殺經典計算機業界翹楚,這一成就被視為量子計算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對世界領先的超級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但也要看到,從實用的量子計算系統再到通用可編程的量子計算機,其路漫漫。在量子計算機投入實際應用前,還需開展更多工作,譬如,實現可持續的容錯運算。

9“基因魔剪”升級,新基因編輯系統問世

CRISPR-Cas這把“基因魔剪”的潛力,一直受到難以進行精確修飾的限制。

近年來,我們看到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已知的約75000個人類病理性遺傳變異體,大部分仍無法得到有效修正——受到複雜細胞過程的影響,CRISPR-Cas在精度和效率上並不完美。

但現在,許多研究工作正集中將不完美平衡為一種精確的編輯。今年10月,美國博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在《自然》發文稱,他們開發出新型多功能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精確地編輯基因,而不造成DNA雙鏈斷裂。其比傳統Cas9效率更高、副產物更少、脫靶率更低。

這項新技術名為“先導編輯”,原則上,其可以修正約89%的已知與疾病相關的人類遺傳變異體。

基因組編輯的最終目標,就是能夠對生命藍圖做出任何特定的改變。而一種用於基因組編輯的“搜索和替換”方法,使我們朝著這一宏偉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10“萬物DNA”材料讓存儲無處不在

人們隨口就說“數據暴漲”這個詞,但你我只是轉手去買塊新硬盤,但對技術人員來說,數據量的不斷增加、既有存儲架構的不足,是恐懼之源。

傳統存儲方式難以為繼。幸好,我們還有“更傳統的”——依靠自然界神奇而精巧的生物存儲。有人研究過,DNA信息儲存密度為一千萬TB/立方厘米。在這種密度下,一個大約一米長的DNA立方體,就能滿足目前世界上一年的信息儲存需求。而且,它如此穩定。

今年12月,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專家、以色列計算遺傳學家亞尼夫·埃爾利赫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報告了一種運用“萬物DNA”特殊材料3D打印出來的“兔子”,該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編碼的兔子藍圖。之後,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碼,並穩定複製了五代兔子。這種新的存儲架構,意味著DNA存儲的潛力又被進一步拓展。

而今年稍早時間,美國微軟與華盛頓大學也聯合公佈了全球首個全自動DNA數據存儲和檢索系統。這是人類首次採用全自動手段去進行DNA存儲。全自動的合成和讀取,不但有助於推動規模化並降低成本,還將是DNA存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數據中心的關鍵步驟。


小小趙湯圓


工業4.0,國家2025戰略部署,就是智能製造,提高國家智能製造的科技含量,由製造大國轉變成智造強國。譬如無人機,無人化生產線,機器人等等智能化生產時代,是我國努力發展的方向。


滄海漁夫在東海


這個很多,可以關注頭條科技頻道,當然頭條下方有頭條熱點。


IDC董寶元


大家好。我是科技領域的愛好者。這是整理的這一週發生的的主要科技資訊。

1⃣️1.48億!中軟國際中標張家港市智慧城市數字平臺及城市大腦建設

2⃣️《實況足球2020》聯動“斑馬王子”德爾皮耶全新版本

3⃣️vivo S6發佈會定了 3月31日全新配色

4⃣️LG 48英寸OLED遊戲電視將於6月上市 售價1500美元

5⃣️世衛組織:中國第一次疫苗試驗已開始 成就難以置信

6⃣️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公里級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7⃣️鬥魚第四季度淨利潤1.86億元 同比增長180%

8⃣️三星推出2020款QLED 8K電視 最大85英寸

9⃣️我國渤海再獲重要油氣發現

🔟Redmi K30 Pro宣佈:3月24日登場

🔟1⃣️中興天機Axon 11 5G入網:支持18W快充

🔟2⃣️堅果手機三月會員日 比裸機更優惠的堅果Pro 3 套裝在等你

🔟3⃣️三大運營商密集發佈採購大單 5G建設快馬加鞭

🔟4⃣️為應對疫情,三星Galaxy推出免費消毒服務

🔟5⃣️華為MateXs正式亮相新加坡 價格為3799新元(約合18896元人民幣)

希望這些都能對你有幫助,有喜歡科技領域的朋友可以關➕我。每天帶你瞭解更多的科技資訊和知識。謝謝大家🙏


付文程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

1、在大型建築方面,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我國長江第一橋;1968年建成南京長江大橋。

2、在核工業和核技術方面,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成了大亞灣核電站。

3、在航天技術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成功發射了多種性能的人造地球衛星;1999年,我國第一艘“神舟”號宇宙實驗飛船安全返回;2003年10月,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將楊利偉送上太空,並安全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4、在生命科學方面,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獲得成功,21世紀又研究發現了SARS病原體。

5、在物理學研究方面,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在納米技術材料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功。

6、在水利樞紐工程方面,1989年葛洲壩工程全部建成;21世紀初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也基本建成並開始併網發電。

7、在電腦研究方面,1997年每秒鐘能運算100億次的“銀河—III”型計算機研製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項先進技術的國家之一。

8、在農業科學方面,1937年我國成為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的國家,為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貢獻。

科技發展對國家的意義:

1、科學技術已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手機、電腦那些昂貴的奢侈品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2、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如何隨心所欲地與親人保持聯繫呢;如果沒有網絡,我們又如何與遠在異國他鄉的朋友談天論地;如果沒有高清晰的電視技術,我們又如何享受華麗的好萊塢電影?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文化。

3、正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在多種場合提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了很大地進步,步入了科技強國之林。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國很多技術都受限於發達國家。所以,我們應該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