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如何過,自己舒服就好,不要試圖迎合別人”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人,一生如何過,自己舒服就好,不要試圖迎合別人”你怎麼看?

你問的這個問題像極了美文小白的困惑——作為一個美文小白,我們該怎麼寫文章?自己舒服就好?還是要迎合別人?只顧自己舒服,便會陷入自說自話閉環;一味迎合別人,便會墮入鸚鵡學舌迷途。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卷九十二》

最近我常在困惑,我們該寫什麼樣的文章?

我是美文小白一枚,以前自認為有點寫作功底,寫的東西發到朋友圈,得到朋友的讚賞,便飄飄然起來。來到今日平臺這個舞臺,第一關——悟空問答,就難住我了——優質問答最後一條遲遲未過。突然覺得自己太膚淺,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相對那些真正的美文創作者,我只能算是小白一枚。

回望近一個月的頭條歷程,經歷了從希望到失望到茫然到思索到學習再到希望轉而彷徨的過程。剛開始興趣認證時——希望,遇到挫折時——失望,找不到方法時——茫然,再次碰壁時——思索,認證總結後——學習,困惑不解時——彷徨。我想,這是大多數美文小白創作路上的的心理歷程。

  • 我之所以彷徨,在於創作要專於自我表達還是要善於迎合讀者,這一尺度把握不準。

我以前總結過,美文之所以能成為美文,是能與廣泛閱讀者產生共鳴,形成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的共振,演奏出優美旋律。

美文需要獨特,獨特需要自我。自我是什麼?是自我的經歷嗎?我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一篇《2020,啟航新徵程》,表達了我現在正處於轉折期的迷茫和希冀,但閱讀者寥寥無幾。我總結,失敗之處在於,雖然表達了自己處在轉折時期的迷茫,但是,過度陷入自我,沒有讀者和我產生共鳴——也許沒有讀者正好也處在迷茫期。是自我的感情嗎?我結合我和兒子的感情又寫了一篇《從幼兒園到珠穆朗瑪》,還是閱讀者寥寥無幾。我總結,失敗之處在於,我所表達的我和兒子長期遠離,相聚時的不捨之情也是過度陷入自我,缺乏和閱讀者產生共鳴之情。

我轉而變換思路,迎合讀者。迎合什麼呢?我首先迎合的是兩性話題,根據我的真實經歷寫了一篇《我和三個姐妹花去旅行之邛海不是海》,其實這篇文章我的原標題是《邛海不是海》,為了引起注意我故意添加了姐妹花一詞,結果是無人問津。接著我又想著迎合獵奇之心,根據時下熱點新冠疫情及某國總統疑似感染,又疑似某大國總統存在風險一事,寫了一篇文章,結果仍是無人問津。我總結,這兩篇文章的失敗在於我心底的傲骨、每個美文創作者的傲骨——從心底看不起一味迎合別人的人,而我為了閱讀量卻成了那樣的人。

  • 我迷茫了,在進退取捨的十字路口彷徨失措,這也是每個美文小白的迷茫吧。

天可憐見,彷徨之際,無意之中我讀到了王安憶老師的一篇文章《放鬆和力度》,在文章中,王安憶老師通過敘述自己學琴的經歷,總結得出創作美文的經驗:

想多了,糾纏久了,或許會抵消力量,會妨礙心中的喜怒哀樂自然流出。有時候,也許會使心裡的東西流出來,面目全非,成了什麼也不是的東西,成了什麼別的聲音。就好比,大提琴發出了不是大提琴的聲音。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達不到。

多麼樸實而又深刻的感悟啊!美文小白們,我們不該再糾結表達自我還是迎合讀者了,不自我也不取悅,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聽從內心、自然流露就好。

所以,回到題主這個問題,“人,一生如何過,自己舒服就好,不要試圖迎合別人”你怎麼看?我覺得,自然的流露,不驕傲墮入自我,不曲己取悅別人,這才是每個人最好的活法。


歐陽鴻


謝謝提問!

我曾經有十年左右的時間是“不痛快”地度過的。

初入社會,鉚足了勁把所學展示在工作上,希望得到同事的好評,自己有成就感;在人際關係方面,巴不得把心掏出來給人,看不慣的事總愛管,說話直槓槓的,典型的愣頭青做派。

其結果,沒找到成就感,朋友也少。知心的朋友建議:工作上太出風頭,領導不喜歡;為人處世要圓滑一點。

後來,我儘量學會圓滑。

幾年下來,我還是覺得不痛快。

於是,我細細琢磨,我的問題就出在:“太愛看別人的臉色!”,自己找“累”。

人,一生如何過,自己舒服就好,為什麼要去迎合別人呢?這樣過下去,不是一輩子都找不著自己的位置?都在找不痛快嗎?

迎合別人,從別人的臉上找成就感,要看千千萬萬張臉,不累嗎?

迎合別人,從別人的評價中找存在感,要聽到多少讚美的話,而且還要分析這些讚美是真是假,不累嗎?

反過來,把自己當成目標,讓這麼多人注視你,迎合你,不是顯得很輕鬆嗎?

後來,我痛快了!

原來輕鬆、痛快的人生是要找回自我!




範苡莘莘


人的一生有千萬種活法,就如同這個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如果自己都不讓自己舒服,就像自己都不愛自己,還有誰會愛你,還有誰會讓你舒服。


很多人在沒有活明白之前,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討別人的歡心。儘量讓自己變得滑稽一些,迎合他人,讓別人笑,讓別人開心,從中獲得成就感。有時擔心別人傷心,擔心別人憤怒,擔心被人討厭,處心積慮地為別人考慮,為別人活一輩子,把自己活成沙包。

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智的,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獨立的人生,我們應該為自己而活,按照自己的內心來過。

遵從自己的心願,在心智成熟以後。給你一張白紙,給你一支筆,紙和筆都在你的手上,畫一個怎樣的風格,完全取決你的內心。你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何必受他人限制呢?

真正自己能控制的人生不長,未成年時受到家庭和學校的限制,蒼老以後受到力不從心的限制。自己能做主的時候,自己想幹什麼就去幹吧。像風一樣的自由,像飛鳥一樣快樂。

不跟自己添堵,讓自己過的舒服。能風和日麗,絕不黑雲壓頂。能陰雨綿綿,絕不愁眉不展。自己順心舒服,才會覺得這個世界美好,才會覺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當然,舒服並不等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放任不管。舒服也不等於不思進取,無慾無求。人生的舒服是建立在物質和精神之上的,要有義務和責任的舒服。

大家好,我是緣年寒光,如果喜歡請記得點贊點關注,互粉共勉。


緣年寒光


“人,一生如何過,自己舒服就好,不要試圖迎合別人”,你怎麼看?

我個人很贊成這句話。‘人生苦短’,本來人生在世上的時間就短,快樂的時光更少,只要不違反做人的規則和底線,還是活的儘量輕鬆一點,方才對得起這有限的生命。

我之所以會這麼想,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世上最難揣測的就是人心,別人怎麼想,估計你就是想破腦袋,也未必能達到對方的滿意。委曲未必能求全,你犧牲自己,迎合別人,不一定就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只要自己感覺沒有做錯,其他一切隨他去吧!

2.迎合別人勢必就會委屈自己,別人不知道你是迎合,還以為你自願,所以也不承情;你自己今天迎合這個,明天照顧那個,活得累不說,還‘出力不討好’,何必呢?不如自己舒舒服服,心情舒暢沒煩惱。

但是,不迎合別人不代表固執己見,任性妄為,遇到自己做錯了的事情,也要能聽進去別人的意見,並且勇於改正。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受歡迎。

我是【小李子的鐵粉】歡迎【關注 轉發 點贊♥】


小李子的鐵粉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多麼智慧的人生,人生苦短,應當為自己好好活著,不要想著如何迎合別人,做好自己就好。 歷經世事,我們也該明白,生活中的幸福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靠自己去感受的。 當我們做回那個真實自信的自己時,也許永遠不夠完美,可至少我們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日子。

在有限的歲月中,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愛值得愛的人,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結果。



密雲穆家峪


對於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化,應該一分為二去看待!

首先,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能為了迎合別人而迎合別人,失去了原則和底線!如果失去了自我,那自己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自己的人生豈不是很悲哀?

但是,人是有社會屬性的,不能太自我!實踐證明,只有讓多數人過得舒服的人,自己才會過得舒服。如果一個人太過於自我,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自己肯定過得不會舒服!

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奉行“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原則。既不能喪失原則和底線,去做違心甚至違法的事情;也不能事事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更不要固步自封,關起門來朝天過。

只有把自己很好地融入團體、融入社會,讓更多的人過的舒服,自己的生活才會更有意義、更加豐富多彩,自己也才會過的舒服!


老谷聊天


首先,要弄清楚,這句話所站的角度。角度不同,結果肯定是有差異的。

其次,“自己舒服就好,不要試圖迎合別人”這個要看對待誰了。

假如對待外人或無關緊要的人,“迎合”就相當於對別人的諂媚、奉承、丟了自己的底線的行為了。既然知道了“迎合”是對待外人和無關緊要的人,人活一世,當然是自己活的自在重要啊,何必花心思、浪費時間去“迎合”他們呢?假如是對待自己的家人這樣,肯定是自私、不負責任的表現。對待恩師、朋友那就是忘恩負義。

這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上。有時候“迎合”並不一定完全是投其所好,完全可以表現為一個人對別人的理解、尊重、愛、與付出嘛。





花朝月兮


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迎合別人,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人生沒有完美,何必對別人低三下四,我的觀點就是: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己,踏踏實實工作,只有自己有實力才能被別人看的起,有話說的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多麼現實一句話,都是老祖宗的經典語錄,所以如果你現在很窮,你再怎麼迎合別人,都會被別人看不起,沒有必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不管你處在那個階段,做最真的自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e4f494bbdce4151844331798ebe3cbf\

亂世之中尋安靜


不同意你的觀點。

人是社會的人,現代社會更是如此,人與人的交集無處不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已不復存在了,或許根本就沒存在過。

自己舒服就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舒服能實現嗎?恐怕不能。凝固的空氣,一潭死水你還能感到舒服嗎?舒服的感覺不應該是如春風拂面,冬日暖陽嗎。

如果不顧及別人,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所謂舒服中,那樣的舒服也是比較low的。不要說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人生於世都是有基本的社會責任的,於家於人於國家。

我們有追求舒服快樂的權利,舒服快樂甚至是人生的重要意義。人活一世,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舒服快樂應該是生活的底色。但我們追求舒服快樂不能太自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交互的快樂才是快樂的精髓!

願我們的舒服快樂花團錦簇,同時不拒絕蜜蜂蝴蝶的款款來訪[微笑]





蜻蜓立早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人都在追求著自我自由的感覺,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無論是在無人區裡獨自行走,還是在青藏高原上慢慢踟躕,或者在馬路邊跟一隻螞蟻長久的對視,這都只是想把自己放飛出來,讓自己追尋著自己的逍遙。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的世界裡是他自己的,在桃花樹下,一罈酒,一個人,一樹桃花鋪滿天。一支筆,一盞墨,一頁宣紙畫中仙。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他在昏昏沉沉的時光裡,卻又是無比的清醒;無人為伴,卻又有古人為伴。他在人間裡留詩潑墨,看透了紅塵裡的起起伏伏,才能超然於物外,過自己的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個季節,永遠逃脫不了每一個詩人的筆下。或悲或嘆,或喜或樂,可這只是別人賦予的,它們依舊一年一循環,不受外物的影響,該來依舊會來,本來就是萬物的規律使然,卻被寄託了太多太多。但是把所有的情思放下,微風徐來,靜靜的佇立著,那就是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人生。

把自己的人生放鬆下來,拿著一個小板凳,坐在河邊,看著岸邊無數的魚竿一上一下,卻又無比安靜。當遠處的夕陽染紅天際時,又能感受著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瀟灑。或許此時空中再下一點雨,我還能獲得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

人的一世只能來一次,自己走的舒服就好,輕輕鬆鬆,收回小板凳,迎著夕陽,走向自己回家的路,那幸福與甜美的生活就在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