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李淵赦免了王世充卻殺了竇建德?

大侃歷史


武德四年(621)虎牢關一役,李世民擒獲王世充、竇建德兩人,對於這兩個大人物如何處理李世民不敢擅自決定,於是將王世充、竇建德兩人帶回長安交給父親唐高祖李淵處置。最後唐高祖的選擇是將竇建德斬首,將王世充流放。對於這兩個人如何處理,是事關重大的事情,全天下的人都在看唐高祖的抉擇。那麼為什麼將一個殺死一個流放呢?

關於竇建德,他是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此人家裡世代務農,曾經擔任里長。他為人十分仗義,重諾言,講俠義,因此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敬重。《舊唐書·竇建德傳》記載:“少時,頗以然諾為事。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于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鄉里人喪親因家中貧苦無法安葬,竇建德便將自家耕牛給了鄉人,讓其發喪。由此可見竇建德的仗義,深得民心。

李淵所害怕的,就是竇建德在河北地區深孚眾望,因為對於李唐來說有個前車之鑑——李密,李密與竇建德一樣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也是深得民心。李密在瓦崗軍失敗後投降李唐,但是在許多地方還有殘存勢力,這些勢力對李密忠心耿耿,也就為李密後來叛唐提供了機會。李淵擔心如果收降或者流放竇建德,以竇建德的號召力很可能叛唐並且恢復實力,為了不留下隱患所以李淵不得不殺竇建德。事實證明李淵的決策是正確的,竇建德的威望大到何種地步呢?兩百多年後的唐朝末期,在河北地區竟然還有百姓祭奠竇建德。如果不殺掉竇建德,他真的很可能會對李唐再次構成威脅。

而王世充這個人,陰險狡詐,心胸狹隘,難服民心。有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王世充打敗李密後,收穫了許多名將如秦叔寶、程咬金等人,但這些人都不服王世充。程咬金:“王公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此乃老巫嫗耳。”意思是王世充心胸狹隘還謊話連篇,愛發毒誓跟老巫婆一樣。秦叔寶更言其性猜忌,喜信讒言。在唐鄭兩軍交戰之時,秦叔寶與程咬金竟直接奔向唐軍陣營降唐。因此以王世充的為人,將他流放他也沒有那個號召力再次對李唐構成威脅。而且,王世充在降唐之前,李世民曾許諾王世充如果他降唐了就會饒他不死,李淵為了示天下以誠信於是將王世充以及他的近親貶為庶人並且流放蜀地。因為王世充曾害死了獨孤機,在流放途中王世充被舊部下獨孤機的兒子獨孤修德亂刀殺死,這不免令人唏噓。而王世充的其他近親們也在後來幾年陸續被唐朝朝廷以各種理由殺死。

竇建德不論從志向還是能力各方面都強於王世充,他也可以被稱作一個英雄,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優秀才能使得剛剛建國的李唐不得不除了他以杜絕後患,也可以說是天妒英才;而反觀王世充他的為人以及影響可能李淵父子都沒將他放在眼裡。可謂是死得罪有應得。


鄧海春


處置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是唐朝皇帝李淵而不是李世民。因為李世民承諾過王世充投降不死,李淵將王世充貶為庶人發配巴蜀,而將竇建德處死。但王世充只比竇建德多活了不到一個月,在長安附近就被仇家殺了(背後多半是李淵縱容指使)。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李世民統帥的唐軍經過十個月的征戰,一戰消滅割據洛陽一帶的王世充和割據河北的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竇建德是在虎牢之戰中意外被李世民俘虜,王世充則是在竇建德被俘虜後徹底斷絕了外援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向王世充承諾了投降免死。

武德四年(621年)7月,李世民班師回朝,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將王世充和竇建德獻俘太廟。獻俘儀式結束後,竇建德被李淵下令處死,王世充則被貶為庶民流放巴蜀。

竇建德在之前對李唐皇室有相當大的恩情。李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和李淵的親妹妹同安長公主曾經在戰場上被竇建德俘虜,竇建德都對其非常禮遇,之後沒有為難而送歸唐政權。李淵連竇建德一條生路都不給,的確過於恩將仇報了。

(竇建德)

李淵殺了竇建德而沒有直接殺王世充,主要因素是要給李世民面子,畢竟李世民承諾了王世充不死。覺得李淵是因為王世充比竇建德出身高點還曾經是隋朝高官,認為是自己人網開一面,實在是對李淵這個人缺乏瞭解。李淵對於曾經和自己爭奪天下的割據勢力首領,一向是趕緊殺絕毫不留情的,與出身無關。

李淵也只是表面上饒過了王世充,實際上王世充被流放後在長安附近就被仇家殺了,比竇建德沒多活多長時間,可能不到一個月。

王世充被貶為庶民判決流放巴蜀後,暫時被關押還沒出發時,就被仇人獨孤修德找到關押的地方殺死。羽林將軍獨孤修德的父親獨孤機曾經是東都越王侗政權的官員,王世充篡位過程中,獨孤機被殺,獨孤修德和王世充有殺父之仇。

(王世充)

獨孤修德殺王世充後,已經在流放途中的王世充之子王玄應,王世充哥哥王世偉,均被找個陰謀叛亂的藉口處死。王世充表面上被赦免,實際其實沒多活幾天就被實際全族誅滅了。

獨孤修德殺王世充後,暫時被李淵免官,不久後就重新啟用,最後官至宗正卿。獨孤修德敢去殺王世充,多半李淵背後指使起碼是縱容。


仁勇校尉


那個時候,最有實力的是唐軍,王世充軍,竇建德軍,隱然有三足鼎立之勢,唐軍全力攻打王世充軍,竇建德聽從下屬建議,認為一旦王世充失敗,自己就會成為唐軍的攻打對象,於是竇建德援助王世充。

後果是,竇建德被李世民俘虜,王世充投降,最後李淵下令赦免王世充,處死竇建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1)為什麼赦免王世充?

李淵本來是想王世充處死的,不過在此之前,李世民以王世充投降為條件,免他不死,所以李淵就不能殺王世充了。

秦王以世充至長安,高祖數其罪,世充對曰:“計臣之罪,誠不容誅,但陛下愛子秦王許臣不死。”高祖乃釋之。與兄苪、妻、子同徙於蜀,將行,為仇人定州刺史獨孤修所殺。子玄應及兄世偉等在路謀叛,伏誅。世充自篡位,凡三年而滅。(《舊唐書》)

(2)為什麼要殺竇建德?

①李世民不爽竇建德。

李世民把竇建德俘虜之後,責問他,我打王世充,關你什麼事,你跑來湊什麼熱鬧啊!

竇建德說,我如果不來,怕勞煩你日後遠取。

這個小段子很幽默,其實竇建德援助王世充,沒有問題,就好比三國時期孫劉抗曹一樣,沒辦法的,但在李世民看來,竇建德是有罪的,因為這之前他寫信給竇建德,讓他不要援助王世充,可是竇建德不聽,如今兵敗,被殺也是難免的。

太宗數之曰:“我以干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竇建德股慄而言道:“今若不來,恐勞遠取。”(《舊唐書》)

②竇建德威望太高,不殺是大患。

竇建德在河北威望很高,很得民心,如果不殺的話,肯定會有人存著幻想,打著他的旗號和唐軍作戰,把竇建德殺了,直接滅掉了許多人的念想,解除心腹大患。

事實證明,竇建德即使死了,也有人為他報仇。竇建德舊日部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以劉黑闥為首,繼續和唐軍作戰。

事實也證明,竇建德一死,很多人的心也就散了,沒指望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竇建德敗後,他的部將想立竇建德的養子為君主,齊善行說,夏王(竇建德)兵強馬壯都失敗了,這不是天意嗎?何必在打仗,塗炭生靈呢?於是就把財物分給士兵,讓他們都散了。

建德所領兵眾,一時奔潰,妻曹氏及其左僕射齊善行將數百騎遁於洺州。餘黨欲立建德養子為主,善行曰:「夏王平定河朔,士馬精強,一朝被擒如此,豈非天命有所歸也?不如委心請命,無為塗炭生人。」遂以府庫財物悉分士卒,各令散去。善行乃與建德右僕射裴矩、行臺曹旦及建德妻率偽官屬舉山東之地,奉傳國等八璽來降。七月,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年四十九。自起軍至滅,凡六歲,河北悉平。其年,劉黑闥復盜據山東。(《舊唐書》)

師明禮


主要還是竇建德這個人太仁義了,太深得民心了。

李淵父子心裡都明白,放過誰也不可能放過竇建德。



竇建德在河北建立統治的夏朝可以說是百姓安居、社會安定、商賈樂業,竇建德也十分受到百姓的愛戴。

如此國情可以說比起李唐來也不遑多讓,況且世人都知道他竇建德是個仁義之輩,為什麼呢?從他攻克黎陽後對待李唐的戰俘就可以看得出來:

1.李世勣復叛投唐後,竇建德並沒有聽旁人建議殺李蓋,而是力排眾議,將其赦免。2.對待淮安王李神通,竇建德也一直以禮相待,只是將其軟禁。3.至於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竇建德更是奉若上賓,並且不久後便派人送回長安。

正因為是如此的竇建德才能收穫如此多的民心,才有機會與李淵父子逐鹿中原。

但恰恰也是因為仁義,反作為戰俘的他並沒有得到善待,被砍掉了腦袋。

因為李淵父子怕這樣的人以後東山再起就算不是由他本人發動,只要他一日不死,他殘存的舊部就一日懷有復國之思,就很可能打著他的旗號再度起兵,這對於李唐王朝絕對是一大隱患!李淵父子絕不允許這種可能性存在。



至於王世充當時確實是赦免了,但是在遣送途中卻出了意外。

這裡有個叫獨孤修德的人,他的父親叫獨孤機,曾在王世充手下任職,武德二年正月暗中謀劃歸降唐朝,發動政變未遂,被王世充幾乎屠滅全家。

他遇到如此良機怎麼能錯過,殺父仇人就在眼前,於是就召集各方兄弟衝進驛館就把王世充砍了。

後獨孤修德也應觸犯律法被李淵罷了職,但後面沒過多久又復職了,這就令人遐想了。所以也有可能本來就是李淵授意的,但是真實情況誰又知道呢?



當然也可以把赦免王世充看作一個幌子,一個讓大家都明白:只要放下武器投降,我們一向寬宏大量,優待戰俘。

至於戰俘之後的生死便不關李淵什麼事了唄。


史匠


李淵建唐,是踩著無數起義軍首領的鮮血登上大統的,他對敵首的處理,基本上都是處死的下場。但正如題主所說的,對王世充是一個例外。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另一個問題,就是李淵為何不採取懷柔政策,一展大唐之廣闊的胸襟,以仁義昭示天下英豪,而是一概捉而殺之。其實,道理並不負責,一句話就是四個字:

”以絕後患“。原因如下:

一、草莽英雄,利益為上

隋末亂世割據,這些勢力的頭目大多是出身草莽、亡命之徒。爭富貴不擇手段,為目的反覆無常。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朱粲投降李淵後又投靠王世充;李密投靠李淵後也再叛。這種事情讓李淵防不勝防,身心俱疲。李淵明白了一個道理,亂世之雄毫無信義,不殺之,只會給他們再次崛起的平臺。

二、殺伐戡亂,贏得民心

這些四處冒起的集團勢力與李淵的隊伍截然不同,土匪習氣盛行,大部分人是勾結一幫江湖好漢,善於打家劫舍,往往趁亂而起,就四處劫掠,老百姓最為厭惡痛恨。徹底消滅他們乃是民心所願,萬民所想。

三、斬草除根,永訣後患

這些義軍首領,有的人善於維護地方安定,在地區也有一定的威望,比如竇建德,在河北一帶就呼聲甚高。這種在當地開始建立威信的領袖,儘快殺掉也是好的選擇,留著他遲早也是隱患,因為他有一些黨羽,一旦有機會逃回去,就會東山再起。

四、以血還血,震懾四方

亂世出英雄,政權初定,唯有嚴厲鎮壓出頭者,才能殺一儆百。這時候懷柔的作用比起殺伐差很多,亂世之中,人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屠刀和帶血的人頭就是最好的警告。

此種狀態之下,竇建德之流當然必死無疑!但王世充卻被倖免,只是流放,這也是李淵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

因為,當時李淵面臨兩類強敵,一類是以李密、王世充為代表的貴族階層領袖;一類則是竇建德、薛仁杲為代表的平民出身的階層。這兩類人,在李淵的心目中是不一樣的。

王世充、李密等人與李淵本屬於一類,都是軍功貴族階層。因此,李密最初投降被封爵,復叛之後被殺。王世充作為最晚的敗軍之將雖然沒有了與李淵討價還價的本錢,但身份尊貴,免於一死則是很正常的事情,這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的產物,魏晉以來門閥之間相互更替,改朝換代,十分常見,皇帝也不過就是大一點的門閥。所以,這一類人起兵,往往被人理解和尊重,失敗了也不過就是犯了錯誤,不至於身首異處。

而竇建德就是一節平頭百姓,雖然聲望頗高,群眾基礎好,但平民造反,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死就是最終的結局。對於這樣的階層叛逆,如果不嚴厲制裁,則無異於鼓勵平民作亂,這對於唐初的秩序穩定危害更大。

綜上,竇建德被殺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王世充被殺,李淵將失去部分門閥士族的支持,得不償失,李淵是不會冒失而為的。不過王世充終究逃不過死亡的陰影,成為豪強許多年,虎落平陽被犬欺,也屬正常。是否李淵唆使,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凱哥說史


作為統治者來說,無能的人留他幾年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對於這種有能力的人來說,不趕緊殺了絕對是一個非常愚蠢的行為。

王世充實在是太無能了,而竇建德則在是太有能力了,

王世充的無能

作為反叛大隋的將領,一開始王世充還是很有想法的,在平定了瓦崗之後,他迅速的稱帝建立了鄭國,不過在此之後,他似乎發現自己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統治一個國家,所以在混了幾年之後,他就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稱帝夢,整日閉門不出只求快樂一時。這樣一來,他的王朝自然是持續不下去的,所以很快就被唐朝滅亡了。

在唐朝進攻他的時候,他竟主動開城門去投降,只求李世民不要殺了他。這自然是讓李世民非常的開心,畢竟他投降了確實是可以減少很多唐軍的損失,而且王世充本來也實力不行,留他幾年也沒什麼問題。

因此在班師回朝之後,李淵便沒有殺了他。但留著他也著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在幾年之後,王世充就被李淵找到一個由頭所殺了。

竇建德的強大號召力,勝者王侯敗者賊

說到竇建德,他卻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雖然只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但是由於人品特別的好,因此在起義軍里名聲是最大的。這種人自然是留不得的,只要他在,那他在河北的實力就還是有著重燃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說,他完全可以靠著自己的名望拉起一隻10來萬人的部隊。

如此一來李淵自然就留不得他了,所以無論他怎麼懇求李淵,李淵最終還是決定將他殺掉了。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肯定最終都是要死的,不過因為竇建德的實力確實是很強,而且有很大的名聲,會給唐朝的統治帶來很大的威脅,所以他才迅速的被殺。而王世充雖然躲過了幾年,但是還是不能逃過這樣的命運,古代封建王朝的殘酷就在於此。


說古明今


隋朝末年是我國曆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亂世時期,隨著農民起義的爆發,無數的賢臣良將和擁有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也不斷湧現。

所有人才中,最為優秀的自然是笑到最後的,建立唐朝的李淵父子。曾經與他們針鋒相對、互有勝負的諸侯們也十分值得人們銘記。在眾多隋末諸侯中,王世充、竇建德可謂是佼佼者。

作為隋朝末年的兩大諸侯,王世充和竇建德分別建立了鄭國和夏國,並且一個稱帝,一個稱王。

到了後期,他們二人都成為了李淵統一天下所必須去除的眼中釘、肉中刺。

於是王世充先是被李世民征討並擊敗俘虜,隨後竇建德為了救援王世充攻打李世民,也被其擊敗生擒。

不過,當李世民將這二人押送到李淵面前時,他們卻得到了殺頭、流放兩種不同的處置。那麼,為何李淵赦免了王世充,卻殺了竇建德呢?

其實,這一問題需要分成兩部分回答,也就是,李淵為何要赦免王世充,以及他又為何將竇建德殺死。

首先,我們看看王世充為什麼被生擒,卻得到了釋放。

隋末末年,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大諸侯分別建立政權,而位於洛陽的王世充被李世民大敗圍困之際,竇建德率軍前往援助,以致被一網打盡。

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出兵討伐鄭帝王世充,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王世充治下已然是"囚者相次,不減萬口,既艱食,餒死者日數十人。世充屯兵不散,倉粟日盡,城中人相食……人皆體腫而腳弱,枕倚於道路。其尚書郎盧君業、郭子高等皆死於溝壑。"

可見,兵強馬壯的唐軍一到,獲勝那會是輕鬆愉快的。

僅僅三個月時間,原本歸屬於王世充的州郡幾乎全部叛變,只有他孤守洛陽城,十分淒涼。

後來,王世充儘管和李世民多次談判,但都以失敗告終,在眾叛親離、無力迴天之下,他只好被迫投降。隨後,他被押解至李淵的面前。李淵細數王世充的罪行,準備將其誅殺,但王世充回答道:"計臣之罪,誠不容誅,但陛下愛子秦王許臣不死。"

正是因為王世充的一席話,他才暫時保住了小命,只是被髮配到蜀地。王世充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李世民曾經許諾他不會殺死他,看上去似乎十分自然合理,不過,上文已經說到,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談判都是宣告失敗的。

所以,一種可能是,王世充所言為實。但也有可能,王世充是在欺騙李淵。

如果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談判是成功的,那麼李世民許諾他不死以示安撫。這十分正常,一方面,這有助於加快其投降,另一方面,也是給天下其他諸侯展現李家降者不殺的態度。

不過,既然談判破裂,王世充是被迫投降而不是主動歸附,那麼李世民自然沒必要對負隅頑抗的王世充手下留情。所以,或許這席話只是王世充的謊言。

兵敗被擒後,其實王世充已然沒了什麼價值,所以李淵不在乎真偽,直接將其赦免也是有可能的。至於竇建德,他最初是在河北地區建立了夏國,並始終保持著對中原的窺伺,王世充被唐軍攻打之際,為了保持三足鼎立的有利局面,竇建德同意王世充的求援,率軍南下支援。

不過,很快竇建德的軍隊就遭遇了連續失利,全軍上下打起了退堂鼓。

這種情況下,竇建德力排眾議,執意要援助王世充,履行自己的承諾。於是,李世民只好先前往虎牢關將竇建德擊敗生擒,再返回攻打王世充。因為竇建德的失利,王世充徹底沒了希望,於是在山窮水盡之後,他只好率眾投降。後來王世充受赦免,而史書記載:"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年四十九。"

竇建德之所以被殺,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李世民本是征討王世充,竇建德執意幫助導致唐軍攻勢受阻,李世民認為他多管閒事,便將其擒殺;第二,竇建德沒有像王世充一樣與李世民進行談判或編造謊言,李世民要攻打的是王世充,王獻城投降被赦免死罪情有可原,而竇建德阻礙唐軍計劃,將其赦免並沒有什麼意義。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便是王世充統治無道,被人民所厭惡,只要將其流放到偏遠之地便會失去威脅,而竇建德治理有方,河北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如果將竇建德釋放,倘若他回到河北甚至到別處振臂高呼,都有可能東山再起,成為唐朝統一的一大阻力。


煮酒君


首先,赦免王世充和處死竇建德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淵。雖然仗是李世民打贏的,但人還是押解長安聽候李淵發落。至於為什麼兩人的處罰不一樣,三個原因,一是王世充官員出身而竇建德出身草莽;二是據說李世民承諾過不殺王世充;三是王世充名聲差而竇建德名聲好,留著竇建德難免河北官吏百姓思念舊主,是個不穩定因素。不過王世充雖未被明正典刑,卻也一樣被殺,儘管名義上是被人報私仇,實際還是李唐王朝授意。一一說一下。


先講一下背景吧。李世民破王世充、竇建德是在洛陽—虎牢之戰。當時天下群雄割據,李淵得關中,王世充佔河南自稱鄭帝而竇建德擁有河北大部自稱夏王。李淵與劉武周在河東交戰期間,王世充奪取了原屬李唐的許多州縣,滅劉武周後,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經過一番交戰,李世民圍困洛陽,王世充向河北夏王竇建德求助,竇建德深知唇亡齒寒,傾巢而出,舉國兵力向李世民襲來,卻被堵截於虎牢關。最後李世民出其不意,以少數精銳直衝竇建德大營,生擒竇建德,夏軍覆滅。兵少糧絕的王世充不得不投降,二人被押解長安。李淵殺竇建德,廢王世充為庶人。


首先就看他們二人的出身。王世充本是隋將,在隋文帝開皇年間就屢立戰功而被授予兵部員外郎,後作為江都宮監,深受隋煬帝寵幸,平定楊玄感叛亂立下戰功,又剿滅了許多變民,更是在楊廣被突厥人圍困在雁門關時帶兵勤王,被楊廣更加信任。於是,當隋末最強悍的瓦崗寨起義軍圍困洛陽時,楊廣派王世充統帥各路大軍救援。此後楊廣在江都被殺,王世充等人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為帝,經過一系列鬥爭,王世充掃清了洛陽反對勢力,並擊敗了歸順楊侗的李密瓦崗軍,獨攬朝政,最終廢楊侗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鄭。所以,王世充是官員篡位,本質上跟李淵擁立楊侑後自立為帝的道理是一樣的。


而竇建德不一樣,他是農民起義軍領袖。靠著在河北攻打州縣擴充勢力,並不斷擊潰前來征討的隋軍,最後建國稱王。在李淵眼中,王世充跟自己是一個模式,自古官員有官員的處置方式,所謂刑不上大夫,所謂“八議”等等,自有一定的特權。而草莽英雄竇建德只有作為以下犯上的變民被殺的份。

第二就是王世充被擒後多次向李淵求情,號稱李世民曾親口許諾投降後饒他不死。此事估計是真。因為李世民現在也在長安,如果撒謊,兩下對證肯定穿幫。而王世充是李世民擒拿的,多少要給李世民一個面子。更重要的是,當時天下未定,李淵還希望更多割據勢力向他投降,如果承諾不殺的人最後還是處死,怕是別的勢力會頑抗到底。所以對王世充要赦免。

而竇建德不存在這個問題,李世民沒給過承諾。相反,洛陽之戰原本就是打王世充,竇建德屬於不識相跑來摻和,這樣的人就要嚴懲,以樹立軍威。


第三,竇建德聲望非常高。我們知道王世充是篡位的,而且他做的很難看。王世充打著擁護楊侗的旗號,在洛陽殘殺同僚,最後又殺了楊侗。更是長年征戰,搞得民怨沸騰。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人繼續擁護他。

而竇建德就不一樣了。他為人簡樸,即使稱王后還是身著粗布衣,自己和夫人都不佩戴華麗裝飾。對百姓秋毫無犯,對部下推心置腹。在河北有極高聲望。甚至對於俘虜也善待有加。李唐名將李世勣曾被俘後歸順竇建德,最後又叛歸李唐,當時李世勣之父還在竇建德手中,竇建德卻認為李世勣心念故主,是忠義的,並未加害其父。李淵的許多親屬都曾被擒,也都被善待,有些還被送還。這樣籠絡人心的人才,如果不殺,一定會讓河北官員百姓想著擁護他重新做一番事。後來即使殺了竇建德,其部下劉黑闥也能打著為竇建德報仇旗號橫掃河北。所以,竇建德必須死。

最後,王世充雖未被處死,卻也一樣被李唐所殺。他被流放蜀地,結果還未出發就被定州刺史獨孤修德所殺。表面上,獨孤修德是報私仇,因為王世充曾殺其父。但實際上,李淵明知王世充與獨孤修德之仇仍將其放在定州,並且拖延了許多時日不出發,等的就是獨孤修德動手,甚至更可能就是直接受命。獨孤修德殺王世充後僅僅被免職,不久後就官復原職。而王世充的其他兄弟子侄在流放蜀地過程中也被誅殺,理由是謀反。實際上身戴鐐銬枷鎖又怎麼謀反?不過就是相殺罷了。


伊耆角木


竇建德死得不冤,王世充鑽了空子。

隨著隋末動盪逐漸被李淵,竇建德,王世充等人下來,當時的局勢形成了以李淵(唐)、竇建德(夏)、王世充(鄭)的三足鼎立的形勢。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領唐軍攻擊王世充,這時候的王世充已經由於內部統治的腐敗而日益衰弱,而且又搞非常恐怖的白色統治,如果有人膽敢背叛他,那麼這個人的同事、朋友、鄰居都要因為連坐之法被殺。

所以 一時間搞的人心惶惶,又因為遇上收成不好,王世充管轄的地區餓死了很多人,就連王世充自己的兩個大臣尚書郎盧君業和郭子高都給餓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王世充的軍隊在李世民的攻擊下肯定是潰不成軍。

且不說這些士兵早已餓的沒有戰鬥力,王世充實施的恐怖統治也早已讓自己眾叛親離。所以李世民並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順利的進軍到了洛陽,基本上就是很順利的一路把王世充的軍隊給招降了。

而這時候王世充還打算和李世民談判,既然能談那就談吧,李世民也沒有拒絕。兩人各自帶著軍隊在洛陽城外的洛水那裡隔水而談,王世充希望自己割據而治,但是被李世民拒絕了。

不甘心的王世充決心再掙扎一下,於是就派自己的侄子和內史令長孫安世去向竇建德求救。而另一方面,當竇建德的謀臣劉斌聽說李世民正在攻打王世充。

於是就勸說竇建德:現在天下已經是三足鼎立之勢,李世民打敗了王世充,肯定就會來打我們。王世充被打敗我們就危險了,這叫唇亡齒寒,所以不如去援救王世充,保持現在的局勢。如果能把唐軍打敗,我們還能西入關中,奪取長安。

竇建德一聽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有點三國時期吳蜀聯盟對抗曹操的意思,恰好這時候王世充派來的使者過來求援,竇建德就滿口答應下來。

其實按理說竇建德這樣的考慮並沒有問題,劉斌給出的建議也沒有毛病,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肯定要過來攻打他。問題就出在竇建德的軍隊戰鬥力不如李世民,只能說實力不允許。

當時有個祭酒書生凌敬曾經建議竇建德北上黃河,偷襲唐軍的後方,這樣一來洛陽的包圍也就自動解除了。但是當時王世充的內史令長孫安世以為這樣一來洛陽就危險了。

所以就私下裡賄賂竇建德的武將,希望他們反對這個策略,而是把部隊開到洛陽。結果因為武將們的反對,竇建德原本打算採取這個策略的也最終選擇了放棄,從另一方面暴露了竇建德身邊真的沒有什麼出色的謀士。

當時連竇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勸說他採取這條策略,但是大男子主義的竇建德並沒有採納,反而認為她多管閒事。錯過這次機會後,竇建德把大部分開到死汜水邊,在哪裡和唐軍擺開了決戰的姿態。

結果在那裡被李世民的軍隊擊敗,自己也被李世民活捉,當時李世民還很憤怒的問竇建德:我明明是討伐王世充,你進來跟著瞎摻和什麼?

竇建德也很有自知之明的說:我今天不來攻打你,明天就是你來攻打我。

李世民一聽說的也很有道理,但並沒有立刻殺掉他,而是抓著他到洛陽城外示眾,又把王世充的使臣長孫安世放回到洛陽城裡勸降。

王世充一看大勢已去,只好帶著屬下出城投降,李世民一舉平定了兩大武裝集團,帶著這兩個武裝頭子回了長安城。竇建德在長安街頭被斬首。

而王世充被帶到長安後,先是被李淵臭罵了一頓,原本是要殺他的,但是王世充對李淵說:我固然死有餘辜,但是你的愛子李世民已經答應不殺我了。

這時候李世民剛打了大勝仗,李淵也不好不給他這個面子,於是就沒有殺王世充。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巴蜀之地,但是王世充還沒出發時,先是被囚禁在長安附近的雍州。

幾天之後,來了幾個人聲稱帶著李淵的聖旨去見了王世充,結果剛一見面王世充就被亂刀殺死。後來才查明幕後主使是定州刺史獨孤修德。

這個獨孤修德的父親早年是王世充的部下,因為打算投降李唐被發現,所以就被王世充給殺了,所以獨孤修德這也算是為父報仇了。


圍爐談史


事實上,王世充雖然被赦免了,但他最後依然被李淵弄死了。

王世充跟竇建德一起被押進長安後,李淵對這位跟他分庭抗禮的王老弟很不感冒,一見面就列舉了其罪狀,接下來就準備直接拉到菜市口。關鍵時刻,王世充發揮臨危不亂的特長,連忙請出了李世民,表示投降之日,你家愛子已經許諾我不死。

想了一會,李淵認可了這個訴求,免去了王世充的死罪,將其貶為庶人,搬到四川居住。

雖然從皇帝直降為老百姓,落差有點大,但總算保住了性命。

於是,擦擦額頭的汗,王世充準備入蜀,那塊地主也是養老的好地方,王世充準備以後喝喝茶打打牌過餘生了。

這樣的生活也算夕陽無限好了,但王世充還是高估了李淵的仁慈,李淵先生要殺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在菜市場動手。

行至雍州,護衛的人遲遲不到,王世充只好在廨舍等待。剛準備休息,外面就衝進來數員大漢,號稱皇上有新的敕令。

這就開玩笑了,都走到半路了,那還有什麼敕令,難不成李淵要變卦不成。再一看傳令的人,王世充嚇出一身冷汗,拔腿就跑。

前來傳令的是定州刺史獨孤修。他跟王世充有一些不得不說的過節。

在洛陽時,王世充平定過一起叛亂,叛亂者司隸大夫獨孤機因為跟唐軍私通被斬殺。獨孤修就是獨孤機之弟。

剛跑到門口,王世充的腦袋滾落在地,這位崇尚暴力的人最終亡於暴力。

當然,這是一起突發事件,完全是獨孤修尋仇報復,跟李淵是沒什麼關係的,奇怪的是,殺人者獨孤修並沒有按大唐律法處置,只是免職了事。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推測一下,等事情過去,獨孤刺史復出也是遲早的事。

另外的消息是,李淵竟然發現王世充的兄弟們準備造反。這就奇怪了,兵馬全無,就靠雙拳兩腳的,只怕連個縣衙都衝不進去,這造得是哪門子反?

李淵對這個案件相當重視,馬上批覆立刻查處,沒多久,案件明瞭、事實清楚、情節嚴重,必須從重處罰。於是,王世充的兄弟馬上去見了王世充本人。

搞了這麼一大圈,王世充還是滿門抄斬了。正是君要你死,怎麼也得死。

說起來,李淵這事情辦得不太講究,但王世充先生,你命苦也不能怨唐朝政府,當年你在洛陽大開殺戒,現在也算一報還一報吧。

真正有資格喊冤的是竇建德。

論起來,竇建德是個厚道人,他曾經在交戰中俘虜過唐朝的公主王爺,還有徐世勣的父親,但最終,他都釋放了對方。

按照戰俘平等對待的原則,竇建德也有不死的理由。但李淵連轉彎的餘地都不給,直接將竇建德送上了刑場。

當然,現在戰事快結束了,留著竇建德這樣能打能殺的人實在不利於建設一個和諧的大唐朝,但如果仔細分析一下,便會發現竇建德被迅速斬殺的根源大概在李世民身上。

經過洛陽一戰,李世民的翅膀越發硬了,而且這個兒子太會拉擾人。降一個李密,瓦崗的軍將個個跟著他跑,打一個薛舉,西秦的猛將被他招攬了,劉武周敗了,李世民的身邊又多了一個尉遲敬德。要是讓他再收編一下竇建德的山東兵馬,哪裡還管得住?

於是,為了李家父子的平衡,竇建德只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判決。李唐馬上就要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

最後,給大家快讀一下隋唐這段歷史。


1.苦情的楊家父子

說起唐朝,當然不得不提隋朝,隋朝的楊堅是千古一帝。不但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這個炒雞混亂的時代,還確立了科舉、三省六部這些後人用了一千多年,但就是沒交使用費的制度。論地位,往前推,只有秦始皇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往後推……還是別推了。

他的兒子楊廣當然也是很牛的一人,開運河、徵突厥、建東部等等。但是有一點,他們父子搞得太過了。

打個比方,他們父子乾的事情,相當於漢朝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乾的事情。人家漢朝四代走完的路,楊堅父子兩代人就想完成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茶葉蛋。濃縮的不一定是精華,膨脹起來才能變成大油條。

這麼多大工程一上馬,隋朝立馬消化不良,也沒有太極藿香正氣可以吃(此外應有廣告費),所以,那年楊廣仁兄跑到東北那疙瘩打一個叫高句麗的二愣小子時,國內就集體暴走了。

這樣一搞,大隋朝就完蛋了。後面楊廣得到了一個煬字,史書對他進行了大量的批判,其實楊廣壞就壞在只傳了二世,傳個五百年,楊廣就是李世民。

而說起暴走第一人,還不是李家,而是一個叫楊玄感的人。


大鬍子楊玄感

在楊廣在前線幹得熱火朝天時,楊玄感在後方拆夥造反了。他為什麼要反呢?這是世仇,他的父親叫楊素,是楊廣當年爭太子之位的重要謀臣。因為參與太深,就犯了官場第一罪:你知道的太多了。

有一回,楊廣跟楊素吃飯,楊素吃完就得病,得病就去世。一點也沒給隋朝政府添麻煩。

偏偏楊廣這個人老是說實話,看到楊素的兒子們,動不動就甩出一句:楊素要不是死,你們楊家肯定要抄個滿門才比較合適吧。

這就太欺負人了,楊玄感一琢磨,遲早你要弄死我家,不如我來弄死你。所以趁著楊廣北征,乾脆在後面反了。

創業之後,他找了一個合夥人:李密。

李密這個人是個聰明人,也是大隋朝的貴族,早年是楊廣的侍衛,因為長得跟崑崙奴一樣,黑不溜瞅,上班的時候又左看右看,所以楊廣讓他下崗了。下崗了之後,他四處溜達拜師學藝,牛角掛書說的就是這位哥們了。後面,結識了楊素,跟楊玄感當然也成了鐵哥們。

大哥造反,李密馬上過來共襄盛舉。併為楊玄感送出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擁兵北上,把楊廣堵在遼東,只要撐一個月,楊廣必亡,你打敗了楊廣,到時回師,天下必必定望風而降。

中計:搶關中,進長安,住楊廣的家,讓楊廣無家可住 。

下計:圖方便,可以就近攻洛陽。

李密溫馨提示產:洛陽已經有防備,只怕攻不下來,攻不下來,我們就得完蛋。

楊玄感一拍腦袋:我看你這個下計明明就是上計吧,走,攻洛陽去。

這麼一搞,楊玄感一點沒有懸念的就仆街了,李密則當了俘虜。


天才李密

押送途中,李密偷個空,跑路了,一跑就來到一處山寨:瓦崗。

隋唐的演義小說裡,總是把李密寫得不堪,一個小白臉啥都不是。其實不對,李密才是瓦崗之神,是李密把瓦崗從一個區域性反政府武裝帶到了全國性的大公司。

唯一的問題是在李密上山之前,瓦崗是有老大的。老大叫翟讓,這位仁兄以前是個押司類的公務員,犯了點事,乾脆上山了。大概就是宋江這一類的,理想也是宋江式的,招個安就最好了。

區別是梁山只有宋江,而瓦崗有李密。

李密一來,就改變了山寨的方針,要從小打小鬧變為大打大鬧,要奪取糧倉,搶關中。他們差一點成功了,只是被本家兄弟李淵搶了先。


4.

論起來,李淵家跟楊廣家還是親戚,他們的媽媽都可以追溯到一個超級岳父身上:獨孤信。這位老帥哥生了三個女兒,一個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一個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還有一個是唐國公李昞之妻。李昞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有意思的是,都是一個女婿搶另一個女婿的江山。

最後勝出的是李淵。論輩份,李淵是楊廣的表哥,據說因為長得很像領導的樣,所以出去時,有人老是想跟他合影,所以,真正的領導楊廣老是想弄死他。好在,李淵同志裝得一手好低調,最終騙得了楊廣的勝利,被分配到了太原這個最容易搞割據得天下的地方。

我們知道,四川容易搞割據,但不容易得天下。太原退而成王,進可成帝。

李淵就帶著他的老婆孩子到了太原,當然這裡面有李二李世民同志。後面因為出了玄武門這件事,唐朝教科書就不太老實,老是說李二很早就特別牛了,比他哥李建成牛,比他爸李淵牛。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一個拿叉猹少年能牛到哪裡去?

牛的只可能是我們老司機李淵啊。其實,我們老說日本的教科學亂寫,其實中國也是的。宇宙同一理,大家要理解,粉飾、掩蓋、篡改、抹黑都有的。

天下鬧革命潮時,李淵是在太原當政府軍,鎮壓農民或者非農民起義軍,反正趁著機會招兵買馬,觀看局勢。在西北那塊,三分應付,七分發展。漸漸地,楊廣也覺得不對勁了,派了人去太原追究李淵的責任。這個時候,楊廣正在揚州度過人生最後一段。

李淵一看就反了,大唐教科書又老寫李二世民多麼英明,多麼牛叉,在起義的過程中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在李淵猶豫不決時是如何當機立斷。看史書,感覺要不是李二,就沒唐朝了。其實也不是的,李二頂多就算一個二線主角吧。主角還是我們李淵同志,原因大家也懂的。

要注意突出偉光正的二世皇帝,一代目只好委屈一下。

總而言之,李淵在太原也反了,值得一提,李家發家也有點不那麼光彩的事情,為了借兵,跟突厥結了盟,按現在的思維,就是你丫拿隋朝的工資,受隋朝的賞,不但造反,還引外人。

但打江山就是這樣的啊。

李家一出太原,那就是猛虎下山,山下全是猴子輩的,很快老李家就衝進了長安。恰好這個時候,楊廣被兵變弄死了,那李淵就勉為其難當了皇帝嘍。當然天下還有很多搶生意的,比如瓦崗。


5.

瓦崗不是被李淵打敗的,他們是敗在了王世充的手上。

王世充是靠著平定楊玄感們發家的,他原本是一個小小的宮監。楊廣搬到揚州後,他能夠近距離親密接觸皇帝,從而躋身一流軍閥,楊廣把招來的江淮兵都交給王世充,這一群江淮兵戰鬥力是很強的,擅長使䂎。

而王世充能夠成為一線爭霸者,是因為他戰勝了李密。

說起來,李密也是很悲劇的一個人,跟著楊玄感,楊玄感不聽他的,他一個貴族最終卻要帶著瓦崗一幫草莽英雄玩。

想搶長安,長安被李淵後發先至。回過頭想搶洛陽,洛陽卻被王世充佔了。

這一下,他成了肉夾饃。李淵同志一句話:李兄,你還是江湖大哥,我服你。

李密長安也不好搶了,只好回過頭來打洛陽。

打李淵,李密沒把握,但打王世充,李密還是有信心的,如果他的瓦崗齊心的話。

遺憾的是,瓦崗火併了。

老寨主翟讓雖然讓出了頭把交椅,但老是擺出一付前任大哥的樣子,動不動就是沒有我翟讓,那有什麼李密?

這就不是團結山寨乾的事情了,忍了很久,李密終於忍無可忍,請翟讓吃飯,酒席上就把翟讓幹掉了。

幹掉了翟讓,李密卻沒有成為真正的老大,在一次跟王世充的交戰中,瓦崗的翟讓派系紛紛反水,比如李世勣、單雄信等人,瓦崗分崩瓦解。李密逃到了長安掛靠,過了兩天鬱悶日子,想著逃跑東山再起,果斷被李淵弄死。

接下來,就是李淵對王世充了。軍事總指揮是李世民。


6.

李世民三大戰功,一是西邊打敗了甘肅的薛舉薛仁果父子,二是打敗了北邊的劉武周。最重要的當然是戰勝了盤據洛陽的王世充。

論實力,打敗李密已經是王世充的上限了。這位仁兄也沒有什麼個人魅力。招降了一些瓦崗好漢,結果沒兩天人家就跑了。程咬金、秦瓊這些打著打著,就在戰場上倒戈了。這些人過去後,當然成了李世民的私將,收藏進了秦王府,成為後面玄武門的主力。

王世充要想跟李世民鬥,唯一的指望是聯合山東的竇建德。


7.厚道的竇建德

隋末唐初的起義者中,最無辜的大概是竇建德了,這位山東大哥原本是位普通吃瓜地主,大概相當於村治保主任的樣子,平時家裡有屋又有田,絕對想當大隋朝的好國民,但天下大亂,想當好人太難了。

因為幫助了一個朋友,竇建德被官府定性為通匪,全家被殺。就此走了反隋的道路。因為講義氣,夠膽量,很快成為山東的霸主。

一看李唐家有點清檯的意思,竇建德只好跟王世充弱弱聯合,共同對抗李世民。當然,英明偉大的李世民同志在牛口一戰,以少勝多,大敗竇建德,王世充最終就沒什麼希望了。

竇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的三國殺最終以李世民勝出而告終。

天下的英雄收拾得差不多,接下來當然要搞內鬥了。

8.

李家內鬥這個事情呢,其實是李家分工的後遺症。拿下長安後,李家分了分工,老大李建成是太子,坐鎮長安。老二李世民比較好動,喜歡打架,那就出去帶兵,老三李元吉看著不讓人放心,就留守太原老家。

打著打著,就發現有點不平衡了,老二李世民戰功太大,而且打一個地方就收一大堆男人到自己家裡。家裡的人才比朝中的人才還要多。老大李建成又是一個糯米糰子,啥事都好商量,漸漸就成了一個擺設。老三李元吉則是一個生瓜蛋子,連個太原也守不住。

這樣一來,就把李世民給突出來了。但李世民畢竟是老二啊,李建成才是太子。

於是,老司機李淵開始想辦法搞平衡,漸漸地以後帶兵也不讓李世民去了。後面山東劉黑閥反叛,李淵就不讓李世民去,讓李建成去。跟突厥感情破裂,也是讓李元吉出馬。

玄武門那年,突厥來犯,李世民做好了出征的準備,可沒想到,老爺子點了李元吉的將。

李元吉這位兄弟,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兄弟,他跟李建成說,到出兵之時,趁李世民出來送我們,我們弄死李世民, 然後揮兵回宮,父皇還不把皇帝傳給你?

當然,這後面還有一個計劃,李元吉沒說,就是弄死李世民後,順便弄死李建成。

李建成說,好啊好啊,以後我當了皇帝,就封你當皇太弟,以後你接班。

這當然也是智障忽悠傻子的。

所以說,這三兄弟個個身懷鬼胎,最後,有實力的勝出。

李元吉李建成這邊一動,李世民就知道了,他甩出大殺招:作風問題。告發李建成跟皇帝的妃子發生並保持了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李淵老司機一下炸開了,前朝楊堅就是這樣死的,老子也攤上這樣的事?

所以,李淵表示明天你們三兄弟一起來開個會,我們討論這個事情,把事情說清楚了。

結果第二天大清早的,李世民帶著兵馬先進宮,控制住了李淵,又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把李建成李元吉放進來,來了一個關門打狗,弄死了這兩位。這就是史上的玄武門之變啦。

隋末唐初就是這點事,現在親清楚了嗎?

歡迎大家 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一起打開腦洞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