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夢與家國夢

遊戲夢與家國夢

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父親帶我去上海第一百貨商店的情景。父親給我買了一盒名為“建造玩具”的積木……

確切地說是“積鐵”,裡面有大大小小打了眼的鐵片,塗了好看的油漆;有亮閃閃鍍了鎳的鐵條,可以當車軸和搖手;還有橡皮輪子,墊片,螺絲,螺帽,小起子,小扳手。

記得我製造的第一個產品是起重機模型,當我搖動把手,用一根繩子真地把一個小東西從桌子邊上吊起來的時候,這差不多就是我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每一個孩子心中,也都會有一個類似的建設和創造的夢想吧。

時光齒輪轉過近半個世紀,一款新奇巧妙的剪紙燈光裝置讓我更加確信這一點。這款名為“家國夢”的作品,將傳統的剪紙藝術與光影互動融合在了一起,最開始一看只是一張空白的宣紙。但在特殊的光線照射下,宣紙便如菲林顯影一般,呈現出一幕幕風捲潮湧的時代記憶。

游戏梦与家国梦

這種體驗非常奇妙。拼裝起重機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都是非常個人的,但“家國夢”帶來的感受我相信是共通的,它所表現的內容有關我們每一個人,但又超越個人。得知這款作品的作者(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著名藝術家邱志傑,1969年生)和我年齡相仿後,又多了幾分同年代人的親切和共鳴。

讓我驚喜的是,邱志傑院長的這款作品還與遊戲《家國夢》密切相關。我是一個老遊戲玩家,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文化的角度對遊戲進行研究,也是最早呼籲為遊戲正名的人之一,能看到一位知名藝術家結合遊戲進行創作,真是倍感親切和欣慰。

《家國夢》是騰訊遊戲追夢計劃和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聯合出品的休閒放置建設類遊戲,玩家通過經營工廠、農場、商場、學校、火車站等特色建築,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但城市建造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擺放,玩家還需不斷探索建築的搭配策略、升級建築精緻度,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以便讓城市發展得更美好。

游戏梦与家国梦

與其他模擬建造類遊戲不同的是,《家國夢》還特別設計了提供國家真實政策的“政策中心”,玩家可以通過解鎖減費降稅、大病醫保、精準扶貧等多項政策,提升經營的收益。

上手不久,我就喜歡上了收集“中國遊記”拼圖,只需4張小的拼圖碎片,就能點亮一張完整的遊記圖片,為遊戲中的建築提供加成效果。每張圖片下還會有一小段言簡意賅的介紹,從本幫菜到淮揚菜,從城隍廟到敦煌莫高窟,從西湖到新疆喀納斯湖,一路收集的過程也是瞭解全國各地人文風俗、地標建築、自然風光等知識、見聞的探索之旅。

這些年來,電子遊戲迅猛發展,橫掃文化消費市場,迅速地贏得年輕一代的擁護,並正從電影電視等強大的主流文化形態中搶去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電子遊戲又被很多人視為小孩子的把戲,容易造成影響學習等不良影響。

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電子遊戲,它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產品嗎?它與傳統的藝術和娛樂有什麼樣的關係,在將來它會取代現有的某些藝術樣式嗎?這些都是非常值得人文科學工作者嚴肅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家國夢》,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回應:電子遊戲,與其他文化產品一樣,其最終的意義,取決於人們的設計、構建與引導。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遊戲不但是好玩的,也可以是嚴肅的,有用的,這就是功能遊戲的概念。功能遊戲為教育和科研開闢了全新的空間,人們可以在其中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況,卻不會帶來現實的風險。

比如在醫療方面,有一款遊戲名叫Pulse,要求醫生在遊戲中,對出現的緊急情況進行即時處理。人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來檢測一個辦法是否起作用,如果不行就換一個辦法,既靈活又無需付出現實的代價,還可以充分享受發現與創造的樂趣。

一些玩家用一個名叫Foldit的蛋白質摺疊在線遊戲,在三週內解決了某一種與艾滋病病毒屬於同一家族的逆轉錄酶的結構問題,這個結構可是生物學家們多年來抓破腦袋也沒能找出來的。

游戏梦与家国梦

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遊戲人對遊戲功能邊界、承載價值開啟了持續的探索和實踐。今年3月推出的騰訊遊戲追夢計劃,便以實現社會價值為核心,通過旗下的“數字文化傳承計劃”“國力科技教育計劃”和“社會公益關愛計劃”,積極挖掘和傳遞遊戲正向價值。

比如《子曰詩云》《佳期》《故宮:口袋宮匠》等,致力於讓傳統文化更現代、更流行。《納木》《電是怎樣形成的》,希望通過遊戲寓教於樂推動國民科普。《見》《長空暗影》《藍橋咖啡館》等公益遊戲則通過數字化產品,弘揚公益理念,呼籲關愛特殊人群。

游戏梦与家国梦

可喜的是,這些作品不僅在玩家中取得了很好的口碑,還被家長、教師等認可採用,帶動了更多人群認識到遊戲除了滿足娛樂需求外的更多可能性,也以實踐印證了理論上的新發現。

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玩遊戲會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好處,如提高人的注意力,增強短時圖像記憶力、使人在不同任務之間的轉換變得更自如,這些大腦的高效狀態如果能與需要專注和想象力的嚴肅工作進行結合,就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兩千多年前,羅馬詩人賀拉斯就提出了寓教於樂的思想。德國思想家席勒認為人的感性與理性一直存在著衝突,而遊戲中的人既感性又理性,體現出理想中的人性。在今天,科技的進步為席勒所說的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學習的世紀,學習不應該是被機械地灌輸知識,而應該是智力與想象力的開發和培養,更應該是一種對世界的創造。未來的生活、教育、工作都會與遊戲有更深度的融合。人類文明來自遊戲,也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覆歸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