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小麗有一個四歲的女兒,自從斷了母乳以後,就讓孩子跟著家裡的老人,小麗就開始上班了,等每次下班回來,女兒就會跑過來和小麗親近,黏著小麗不讓她離開,小麗為了這個事也是很急著上火。

平常回家以後,自己的自由時間就會被自己女兒佔領,這讓自己很是困惑,因為一天的上班下來會讓自己的精神得不到放鬆,也很容易增加自己壞情緒爆發。

如果在這個時候情緒爆發,媽媽也會開始愧疚和焦躁,對著女兒說“寶寶,對不起,媽媽剛才沒控住情緒,我們相互道歉好嗎,你答應媽媽下次不要媽媽回來就這樣黏著媽媽,讓媽媽稍微休息下,再來陪你好嗎?”

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武志紅總結將其稱為“病態共生”,在他看來,寶寶長到三歲以上,就應該足夠自立了,如果此時還總是粘著媽媽不放,那這種親子關係就是病態的。媽媽的這種焦躁不安也是母親對孩子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關係的過度依賴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共生”。

孩子在超過6個月以後,身心各方面功能都會得到一個進一步的發展,孩子就會開始慢慢學習獨立的本領,並且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出現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個人意志。

如果此時家長不願遵從孩子的天性,仍然想將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剝奪孩子的自主意識和權利,或者孩子拒絕長大,蜷縮在家長的的保護圈內不願意走出來,那麼這就形成了一種病態共生的關係。

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正常共生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呢?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指出,對於0-6個月的嬰兒,和媽媽保持一個共生關係是正常的,因為這個階段產生的這種共生關係,媽媽才能正確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和需求。有了這種共生關係才會讓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心靈感應更加強烈,嬰兒才能獲得最細緻入微的照料。

我們接下來可以通過寶寶的一個成長規律,來觀察一下共生關係在這個階段的發展。

孩子成長的正確規律:

n 零-六個月

運用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的話語來說,在0-6個月的嬰兒,和媽媽保持一個正常關係是正常的,因為在這個時期,嬰兒是需要媽媽的存在,是不能和媽媽輕易分離的,在這個階段的寶寶,是沒有任何的自理能力,是需要媽媽的一個關照,這種共生關係是一個正常的存在,再在這種關係的維持下,寶寶才能獲得成長。

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n 六個月-三週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慢慢的脫離對媽媽依賴,有了一定的自主和獨立的心理出現,在此同時也就減少了和媽媽的共生關係,心理學家武志紅將這個時期稱作為“分離期”。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就會在一些行為舉止上開始嘗試擺脫家長的懷抱。

n 三歲以上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是屬於一個交際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已經具備的,會不需要家長的一個陪伴形成了一定的獨立人格。在這個的孩子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鍛鍊和養成,從小開始培養,就會遠離病態共生這個干係。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

孩子在經過6個月以後的分離期的話,與母親的共生關係也會慢慢減弱,孩子的獨立人格慢慢形成,可是如果有些孩子,如果到他們三歲時候,以前的共生關係還沒有消除的話,就會出現病態的共生,這種病態共生關係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的。

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那麼病態共生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健康會存在哪些不利影響?

1.壓抑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的自我內心不能很好地得到一個釋放。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某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小時候,父母會剝奪孩子學習鍛鍊的機會,長大後卻妄想孩子成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超人”。可是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不會成立的一個命題。如果沒有給孩子一定的機會成長的話,是很難得讓孩子在將來能夠成長起來的。

新聞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新聞現象“老來得子”的情況或者雙方父母都是獨生子生的孩子也是獨生子,家長就會對這個孩子格外的照顧和溺愛。

特別是在生活中一些方面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上,在家中也不讓孩子動手做家務、孩子被同伴叫出去玩家長也是不允許、在上下學路途中也會親自接送、甚至有這種情況;

孩子到了要做值日生,家長也會前來幫忙親自動手為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孩子就會出現“病態共生”關係,孩子也會越來越壓抑,也不能成長獨立起來。

孩子的自主能力也會慢慢變差,這種情況就會意識到孩子無法進行更多的嘗試,不但會影響到他們的身體發育,甚至也會阻礙到他們的大腦發育。

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2.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完全以孩子作為自己生活中心,從而喪失自我。

《少有人走的路》書中提到了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失調症狀,心理學家稱之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擁有這款心理狀態的人群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寄託在他人的一個情感上,對他人擁有強烈的依賴感,可以稱之為“寄生。”

為人父母,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父母的愛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為分離做準備的愛,在孩子長大了,要去創造屬於自己一片天地,有些父母就會以為孩子是翅膀硬了,打算拋棄自己去過自己的美好世界了。這種想法從理解上來看就是一種病態的想法,完全就是不切合實際,父母應該做的是,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用心教導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是與他人不共生的。

3.親子關係開始變得沉重,親子之間如果壓抑過久,矛盾會一觸即發產生崩裂。

有些家長會將孩子逼迫的很緊張,也會很喜歡管理孩子的事情。隨著孩子自己內心的成長會出現一種強大的反駁力量。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這種共生狀態就會滋生出很多矛盾,要麼孩子完全就被父母壓制,喪失自我,要不就是孩子公開對抗父母的權威,徹底決裂,無論哪種結果,到最後的親子關係也會出現崩裂情況。

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警惕“病態共生”的關係,避免喪失自我

父母應該怎樣做可以避免病態共生心理?

1. 尊重孩子,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相互尊重是家庭需要時時刻刻的一個存在,孩子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擁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家長作為教育一方也是陪伴一方,家長是需要給孩子機會,不能獨佔孩子的思想,只有在從小培養這方面能夠做到這個才是會避免到病態共生這個狀態出現。

2. 學會從孩子的內心出發,拒絕溺愛行為。

家長作為孩子路上的陪伴者,孩子在道路上也是需要不斷成長。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孩子的內心出發,關注到孩子的一個情緒變化,但是不是讓家長作為一種依賴感,依賴孩子,父母需要審視自己,調整自己的態度,同樣在陪伴路上要拒絕溺愛行為。

父母就是在的愛的矇蔽之下對孩子處處讓步,使得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提出的一些無理要求家長也是需要學會拒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在為條件愛著孩子,一定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追求基本的規則。放開雙手,拒絕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