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兄佔嫂,逼父讓位,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還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

政經人家


殺兄佔嫂,逼父讓位,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還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

  正如題中所說,李世民登基的樣子,的確是很不好看的。無論史書怎麼寫他的哥哥無能庸碌,他父親多少功勞是他的,他殺兄殺弟佔弟媳,逼老父親李淵退位自己上,都是事實,怎麼洗都洗不白,但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千古一帝呢?他夠不夠格?

  李世民隨著父親李淵起兵,在滅隋建唐的過程中,大殺四方,立下赫赫戰功,登上皇位之後,開創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算得上一個了不起的帝王,縱觀歷史,千古一帝這名號送給他,應該也不算多離譜。

  當然了,李世民的私德很不好。他殺自己兄弟,逼自家老父,放在一個家族裡來看,人人得而誅之,就別提什麼千古英名了。

  但咱們後人看一個歷史人物,尤其是影響力相當大的皇帝級別的人物,並不能用私德來定論,公平起見,還得看他做了什麼事,在歷史長河裡,他起了什麼樣的作用,是好是壞,不能以偏概全。李世民在私德上,的確是很糟糕的。他上位是踩著兄弟和侄子們的屍體上位,心狠手辣到令人膽寒。可是咱們把他放在皇帝群當中看看,有幾個君主手上沒血?秦始皇啊,漢武帝啊,隋煬帝啊,包括後來的朱元璋朱棣啊,康熙啊什麼的,誰沒殺過?都殺過,還殺得不少,和李世民的區別在於,他們有些人,殺的不是自家人而已。

  皇帝的位置就那麼一個,不是你上就我上,成功了就風光無限,失敗了嘛,那就只好去見閻王爺了。歷史上的政變,從來都是流血的多,咱們不看遠的,看看近處的清朝九子奪嫡,那叫一個慘烈,死了多少沒人知道。

  李世民殺兄弟不仁德,可是咱們再想想,玄武門之變,殺來殺去,那都是老李家自己人,李世民上位了,兄弟死了,反過來,李建成上位了,李世民也得死,沒有誰比誰更乾淨。在這樣的事件裡,仁慈到佛爺似的人,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政變,好歹沒有波及百姓,也沒把朝廷給翻個底朝天。第二天,該賣菜的賣菜,該上朝的上朝,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大變動,他們仍然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只不過是老李家,少了一些瀟灑過活的王爺。

  玄武門之變不像大部分的政變,百姓也受苦,這是後世對李世民評價較高的原因之一。你殺自家兄弟鬧政變可以,你想當皇帝也行,但你不能把老百姓的頭當韭菜來割,善待百姓,再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讓帝國穩步前行,這就可以了,至於你殺一個還是十個八個兄弟,老百姓們管不著。

  沒有誰能真正的德才兼備:私德堪稱聖人,治國有如神助,處處盛世,時時聖明,那不可能。對於老百姓來說,在位者能多考慮他們的生存,惠及子孫,就可以了。(網絡圖)


葉之秋


唐太宗李世民引咎而後世稱“千古一帝”、“隆於堯舜”,這裡只提一下他的功績。

1、政治上任賢用能,新設弘文館。在位期間援襲隋制使之更趨完善,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代替門第引薦。朝廷上延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沿襲郡縣兩級制。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把諫官的權力擴大。整個貞觀時期犯罪概率低下,也記在李世民功勞簿上。

2、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新興的商業城市不斷興起。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

3、軍事上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初時平定突厥,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兵伐高昌,在高昌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吞併高句麗。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

此外,李世民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後世稱之“千古一帝”並不為過。貞觀之治治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隆於堯舜”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殺兄佔嫂,逼父讓位之類的話還是別提了。


百八子黑戶


古往今來,凡是能創出一番帝業,為世人所稱讚的領袖,勢必都是手腕極硬,有凡人所不可及處。

李世民殺兄佔嫂,逼父讓位是史實,但這定不能掩蓋他創下的偉大功業的事實!他為什麼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本人認為:


首先,他廣納善言,心胸極廣。

當初,魏徵屢屢在朝中直言進諫,甚至多次羞辱冒犯一朝皇帝,但李世民仍能忍得住,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還哭著說自己“損失了一面讓自己做一位明君的鏡子”。古代多少帝王視百姓如同草芥,而他卻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的知人善任、廣納善言基本上成了後世帝王的必修課。


其次,他有極強的軍事能力、外交能力。

李世民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在任的23年間,他騎在馬上開疆拓土,攻突厥、薛延陀,徵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揮斥四方,讓各民族和平相處,被北方民族尊稱為“天可汗”,他開創的“貞觀之治”,成就了後來不可複製的盛唐氣象!

最後,他重視文治,自己也有很高的文學造詣。

他設立了文學館,鼓勵文人進入仕途為其所用,並且確實制定了豐厚的優待政策。他自己也喜好詩文,對仗工整,辭藻綺麗,可惜作品流傳甚少,僅有70幾篇詩文現存於《全唐文》《全唐詩》,讀來頗有一番帝王氣象。他主張文人用古代的歷史經驗,為他當代提供治理國家的借鑑,並且主張寫文章,要避免過於浮誇,要實事求是。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權作拋磚引玉之用。

歡迎您的點贊、評論、關注,期待與您一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李清泉


說李世民殺兄佔嫂,逼父讓位,為什麼李世民還能被後世評為“千古一帝”“隆於堯舜”?

李世民有錯嗎?確實有錯,他不應該打了征服天下的幾乎所有硬仗,王世充,李密,竇建德和劉武周等幾乎全都是李世民率領唐軍打下來的。李世民打仗,喜歡親率三千玄甲軍向敵人衝鋒,以致於到處戰傷。

李世民他“功高震主”這個錯誤實在大了!

齊王李元吉他沒有奪嫡的資格,討伐劉武周原來是他的防區的任務,結果他被劉武周打得大敗而逃。其實他跟著李世民還是立了一些功勞的,也很勇猛,但只可衝殺,卻無帥才。

對於太子李建成,李淵犯了大錯,他就應該把有些任務交給太子李建成,不能前方危急只想到李世民,讓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了不世戰功,而把李建成養在後方,養尊處優,等天下都太平了再來“摘桃子”!

李建成其實也是缺了一些歷練,以致於性格上有些柔弱,所以在奪嫡時硬碰硬,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但是,李建成的才華至少比李元吉強。竇建德敗亡,唐軍班師。後來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又重新造反,江夏王李道宗也是老軍伍了,也陰溝翻船,失敗了,一時州縣震動,李淵坐不住了啊,看向了李世民。不想李建成走了出來,向父皇請戰。

李建成統率大軍,軍容甚為整齊。而且在魏徵建議的“堅壁清野,步步為營”的策略之下,破了劉黑闥“流竄作戰”的游擊戰術,最後以各個擊破的手段,以比對方傷亡小很多的情況下,全殲敵軍,班師回朝。

故李建成,李元吉之死,錯在李淵。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題主把罪全推到李世民頭上,不懂“奪嫡”什麼意思嗎?難道李世民該自殺以謝天下,把皇位,江山讓與“摘桃子”的大哥?


南雷霆峰


英雄不問出處,李世民得到皇位的方法手段的確不夠光彩。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他哥叫李建成,這就尷尬了,上面有個哥哥。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作為宗法制的核心,基本上是沒人敢違反的,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所以李世民只好做自己的秦王,累死累活的在外征戰沙場。

可是好景不長啊,李建成被封為太子,住進東宮後,開始忌憚李世民,因為他自覺沒有李世民有能力,李世民手握兵權,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威望哪裡是他坐在東宮能比的。

李世民默默吐了一口口水,尼媽,這是我用人頭換來的,這是煞氣,不是威望。

兩方互相忌憚著,誰都不爽,都暗搓搓的想給對方來一悶棍。

大家只是看到李世民成功了,所以看到了他殺兄弒父,如果他不反抗,傻乎乎的等著李建成這個親愛的哥哥的刺刀刺向自己嗎?

估計那時,給李世民按上一個謀反的罪名,自古成王敗寇,當李建成開始防備李世民開始,他們之間註定只能存在一個,一山不容二虎。

事實證明,李世民後來是一個明君,如果沒有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安定邊疆,後來不會有大唐盛世。

玄武門之變

史上煙雨


1.李世民立有戰功,卻遭猜忌,甚至被大哥下毒差點被毒死,被迫反抗,贏得了輿論同情。

在起兵反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平薛仁杲、劉武周、擒竇建德、滅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卻因為自古立嫡立長,千年老二的身份總是有些憤憤不平的。與此同時,在此情況下,太子李建成也覺得他二弟李世民功勞太大,手下知名武將太多,對他的儲君位置造成了威脅,所以多方打壓,下毒事件的出現令矛盾升級到白熱化,造成之後的玄武門之變。

2.歷史記載,李世民擔心自己殺兄佔嫂,逼父讓位的事蹟被史官如實填寫,篡改了一些不利於他的歷史。甚至讓史官對他正面的形象多加渲染,負面的一筆帶過甚至開脫。

曾多次翻看史官給它記錄的帝王起居注。開了一個皇帝影響史官如實記錄的不好的頭。自刪自改,為他被“千古一帝”、“隆於堯舜”造勢了不少!

不過下毒事件是真有其事,還是自導自演還有待爭論。

3.拋開別的,李世民的個人能力還是一流的,麾下人才濟濟!他們為大唐開疆拓土,和李世民一起締造了貞觀盛世,主要這個功績讓後世頻頻點贊。

文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武如大唐戰神李藥師李靖,滅高句驪的李世茂,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等,優秀人才太多了。

本人也是優秀統帥 ,馬上皇帝!主席曾評價,李世民是歷代皇帝中最會打仗的人之一。李世民親自領兵作戰,屢戰屢勝,只有一次戰敗的記錄,在位前期幾十年從諫如流,勤於政事,大唐幾十年打架一流,又是最富裕的國家。得到這個稱讚,也是有依據的。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為什麼趙匡胤也能成為千古一帝,大家可以點我關注看我寫的一篇文章,被弱宋是不是趙匡胤造成的,真相;我們誤會了他一千年。

不過其實評價為“隆於堯舜”的話就有待討論了,堯舜是上古時代的傑出優秀帝王,以仁君著稱,李世民的話坐擁眾多傑出武將,被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更多的是以霸氣著稱。


文丨歷史天下


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歡迎關注。


歷史天下


首先殺兄佔嫂,逼父讓位其實沒有什麼,自古以來都是皇權大於一切,親情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況且李世民不只是想當皇帝,他還有遠大的抱負和野心,從後來的“貞觀之治”不難看出,他也的確做到了。

一般人做不了皇帝,能當皇帝的也不是什麼善茬。歷史上太多這樣的例子,假如當時不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也許死的就是他自己。李世民弒兄囚父,確實沒的洗,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也是李世民他們家族內部的事,而把國家治理的好,跟李世民的家事兩者沒有必然聯繫,所以李世民還是一個好皇帝。

李世民有具有軍事才華,會武功,在我之前的問答裡我也回答過,昭陵六駿就是證明。他當皇帝把國家治理的很好,而且作風簡樸實幹。才情很美,政治智慧更是厲害,所以有了“貞觀之治”。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晚年還親征高句麗。從這些所有事上,我覺得稱李世民為“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史之鑑


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但他皇位的來源可不怎麼正規,說白了是謀權篡位得來的,但後世人們對李世民的評價卻非常高,殺了自己的親兄弟,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基本上是個亂臣賊子的形象,但他後來做了什麼事,居然把這種形象個消除了呢?

縱觀整個封建歷史,李世民的口碑,絕對也是進去前幾的,一起來看看,他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情吧。

首先就是殺人方面,政變一定是會死人的,不過李世民在政變的過程中,殺了和自己敵對的李建成、李元吉兩人,以及他們的兒子,對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以及其他的家人,都很寬容,從戰爭層面上來說,他殺的人不算多。

他選擇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也是不想涉及太多的無辜人,切斷李建成和手下的聯繫,也避免擴大斗爭,死掉更多的人。

在殺掉了自己的兄弟之後,他沒有立刻處理那些,跟著李建成等人的人,反而是主動的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主動表示出要喝酒的意思,甚至娶了李元吉的老婆楊氏,從古人的想法上來看,實際上這是給了楊氏一個恩惠。

李世民重用魏徵,重用一個賢臣,他也願意接受大臣的納諫,反而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形象,而楊氏生的女兒被保護了起來,再加上李元吉人已經死了,李世民對他們還不錯,所以楊氏是不恨李世民的。

再加上政變之後他成為了太子,他並沒有等待李淵讓位給他,而是迅速的拿下了最高權力,畢竟權力在手自己才有話語權,於是他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之後,這場政變的緣由,就是由他說了。

雖然他在政變過程中,做了不少不好的事情,但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坐在皇位上的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如果他能做一個好皇帝,別人對他就會有所寬容,如果不是,那麼政變就成了他的汙點。

於是就有了貞觀之治,也讓大家認可了李世民這個皇帝。就連司馬光都曾經說過,李世民取代了李建成當皇帝,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文馨娛樂


洛陽之戰之後,李世民地位直線上升,更是主管了軍事作戰的大小事宜,當時的地位高於朝廷的各路親王,但是我們也從影視中瞭解到,從他們的制度來講,比親王地位高的除了皇帝,那就是太子,可李世民,並非太子,但他的地位卻和太子一樣,可見當時的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了。

然而,這只是其一,他當時不僅地位高,而且擁有任命官員的權利,這也為他的用人,奠定了基礎,他是屬於自己體系的權利,其天策府的官級皆要高於朝廷王府官級,這就是“天策上將”,當時同等於太子一般的權利。

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他還擔任了另一要職——尚書令。尚書令我們應該大體瞭解,其不僅在品級上高,而且掌控著行政權力,直接管理六部國家部門,唐太宗自然也知道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所以他登基後為了保證權力不被分化,所以暫時擱置了這個職位,並以自己曾經擔任過為理由。

之後,也是戰爭的需要,李世民更是逐步掌管了黃河南北,太行山東西的大部分範圍,此時可以說是他已經有大唐的半壁江山了,權利的逐步增大,疆土的擴張,一步一步刺激著他的野心。

這裡再說一下太子的事情,其實當時李淵是有意任命李世民為太子的,但李世民並不是很覬覦太子之位,史書記載當時李世民從未想過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從未想過要奪權篡位。綜合來說,李世民在當時朝廷擁有著太子一樣的權利,甚至在太子之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朝廷以及地方軍隊,有著非常高的認知和影響力,基於一切的優勢,他當然也是漸漸對皇位產生了野心,反過來想,即便他沒有野心,又如何。他的兄父也定不會讓他逐步掌控權利吧!


布衣1卿相


若這樣說的話,古代沒幾個帝王是好東西,他們上位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符合現代人的道德觀念的地方,因此人們評價帝王更關注的是他的功績,只要取得的功績遠遠大於過錯,就是值得人們稱讚的了,而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如此。

和平的外交策略,為萬邦來朝打下基礎

李世民即位的初期,國家的根基是很不穩定的,內有叛亂,外有突厥的虎視眈眈。起初太宗想著國內的局勢還不穩定,就將主要的精力用來鎮壓內部的叛亂,但這就給了突厥唐王朝怕他的錯覺,因此他們便分外囂張,最後太宗決定率兵親征。

親征取得的效果非常好,首先就從氣勢上壓了突厥一頭,使得突厥連忙派使者議和,而唐也不願與之起衝突,願意通過和平手段解決戰爭,此後突厥就歸順了唐朝,兩者間和睦相處。

除了突厥外,唐對其他的少數民族國家都採取和平的外交政策,這就為萬邦來朝、威加四海打下了基礎。

善於用人

一個王朝的繁榮昌盛,僅靠帝王一人之力是不行的,而用人也可檢驗一個帝王的能力。在太宗朝出現了很多名臣將相,如房玄齡、李靖、長孫無忌、秦叔寶等等,這些人為唐王朝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足以證明太宗的才能了。

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一說到唐朝,人們首先會想到貞觀時期唐長安城的繁華,確實,一個國家只有經濟好了才能吸人來前往,只有文化繁榮才能留得住人。

仁宗不僅發展傳統了小農經濟,還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便利,這就使得唐朝出現了很多的商業城市,而長安則是當時世界性的都會城市。此外,李世民還恢復了絲綢之路,為往來的商人提供便利與保障,同時絲綢之路也成為了當時的主要商業走廊,如今我國大力倡導絲綢之路,也可印證唐王朝絲綢之路的成功。

唐朝的文化就更不用說了,從小學起,我們在課本上讀過太多唐代人的作品了。唐朝文化昌盛少不了帝王的支持,在貞觀初年,太宗就修建了“弘文館”,並收藏了20多萬卷書籍,並設學士與官吏,使得唐朝藏書與讀書的風氣遠超前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