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鄧麗君的經典歌曲之一《獨上西樓》,頗有意境的一首歌,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一位孤獨者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曾經在中國好聲音中有一位臺灣盲女演繹過這首《獨上西樓》,聲音驚豔,故而愈發認為這不是一首徒有虛表的口水歌,更是一首注重內涵的內秀的好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只要有此心此情就能演繹出此曲此調。

獨上西樓,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也有故事。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個皇帝,史稱李後主。975年,南唐被北宋滅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違命侯”,過著“北中日夕,只以淚水洗面”的日月。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一個掌握生殺予奪之權的一國之主,忽而變為任人宰割的階下之囚,景況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他領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傾瀉在詞中,這使他的詞“深衷淺貌,短語長情”,無論就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來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達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這一句敘述,通過動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語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煉準確。寫的動作是“上西樓”,單從這三個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愛妃宮娥,前呼後擁上西樓,那倒是十分歡樂熱鬧的。然而這卻是“獨上西樓”,並且還是“無言”!“白鳥無言定是愁”,何況人呢?李後主愁恨滿懷,踽踽獨上的形象躍然紙上,呈現眼前。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兩句描景,寫後主所處的淒涼環境。他登上西樓,舉頭見新月如鉤,鉤起一串舊恨新愁;低頭看桐蔭深鎖,鎖住了滿院清秋。淒涼的景物中,蘊含著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詩詞中,從來就是個表現愁情的物象,“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等等,表現的都是愁悶的境界。

秋天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悽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淒寒孤寂之感,何況是由君主淪為囚徒的李後主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昔日為君主之時,所居之地是“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陪伴著的是“春殿嬪娥魚貫列”(《玉樓春》)。而現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該是多麼深長呀!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換頭處以重筆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一般人的離愁,還是可以拋掉的:“心中得勝暫拋愁,醉臥涼風拂簟秋”(雍陶詩);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為君洗去古今愁”(劉秉忠詩);是可以割斷的:“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割斷愁”(劉子翬詩)。

而李後主的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可見愁之深,恨之長。有這樣的深愁長恨,其心中的滋味該是什麼樣呢?“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就是不同於一般,這是由君主變為囚徒的特殊滋味。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鄧麗君的經典歌曲《獨上西樓》賞析

這種滋味,凡人未能嘗試,只有自家領略。其為酸甜,抑或苦辣?其為煩惱,抑或悔恨?自己親身嘗過,尚且說不出,則他人豈可道哉?此所謂“無聲勝有聲”,此種無言之哀,更勝於痛哭流涕之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