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頭”完成“硬任務”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是沒有任何退路、不能搞任何彈性變通的重大任務。我們要攻下最後的山頭、啃下最後的硬骨頭。”3月16日,睢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會戰”動員會上,吹響了全縣凝心聚力、打好脫貧攻堅殲滅戰的進軍號!

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全縣剩餘1197戶、2774人貧困人口今年要全部脫貧,他們大部分是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都是堅中之堅,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已脫貧戶中有879戶、2563人返貧風險大;1539戶、3562人邊緣監測戶需要嚴防新的致貧風險。

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脫貧攻堅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

睢縣要求縣級幹部要遍訪貧困村,鄉級幹部要遍訪貧困戶,村級幹部(駐村幹部)要遍訪貧困人,要對貧困人幫扶措施、收入情況、生活變化了如指掌;要求在強產業、促就業、帶脫貧、防返貧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不少、一人不落。

在城關鎮周莊村村民周仁治的大棚裡,記者見到鞋上沾滿泥漿的鎮黨委書記李紅星,他說:“時間不等人啊,初春氣溫變化快,周仁治都70歲了,他的技術和體力都跟不上,所以我時常到他的大棚裡轉轉,幫他加強大棚管理,不要因為技術管理不到位而減收。”

今年該鎮規劃沿343國道南側、東環路至西環路的外側打造特色扶貧產業帶,輻射袁莊、王莊、老關張、湯莊、姚寨6個行政村,建成集綠色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為一體的農莊採摘田間超市,讓脫貧的農戶穩增收、能致富。

在全縣已脫貧的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轉移收入佔比高。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出現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難、扶貧項目遲緩或停工等現象。為此,睢縣出臺了《睢縣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工作實施方案》,採取人盯戶、人盯人的方法,分析致貧原因,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提升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根據戶實際情況劃分為紅(高風險返貧戶)、黃(有返貧風險戶)、綠(沒有返貧風險的達標戶)三類戶,進行動態監測,早發現、早預防。

董店鄉黨委書記張海波說,通過動態監測,工作目標早發現、早明確,有的放矢,一線幹部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睢縣對剩餘貧困人口統籌考慮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確保脫真貧、真脫貧。對已脫貧人口進行逐戶排查,因災、因病、因學、突發意外等因素導致暫時困難或收入明顯下降的,以及特殊群體(即特困老人戶、特困殘疾人戶、特困重病患者戶)在住房安全、教育保障的基礎上,重點落實大病醫療、重殘保障、特困救助、基本養老、扶貧助殘、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贍養扶貧等措施;對有致貧風險的邊緣戶,採取“產業+就業+普惠政策+幫扶”的辦法予以扶持。

目前,全縣78個扶貧車間已全面開工生產75個,就業人數4547人,其中貧困勞動力就業1098人。

白廟鄉徐陽溝村貧困戶王美芝說:“原先俺在外地打工,現在因受疫情影響沒法外出,好在扶貧車間及時復工,俺不出家門一天也能掙100多元。”

發展產業是提升帶貧實效的根本之策。睢縣一方面做大做強制鞋、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為貧困群眾務工就業提供崗位;一方面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完善扶貧車間帶貧效應,實現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此外,該縣還堅持“南筍北椒中果蔬”的種植業發展格局和“55455”的畜牧產業佈局,建設辣椒、蘆筍現代農業產業園,做強蘆筍、辣椒兩大產業品牌,帶動貧困戶靠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號角已吹響,重整旗鼓再出發。目前睢縣上下正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越戰越勇,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向市委、市政府和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