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和二里頭遺址的文物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風沙風景


的確是非常相似,有明顯傳承關係。

石峁遺址距今4300——3800年,遺址面積425萬平米,是中國已知夏時代最大、最先進的城址。2013年開始考古發掘,擁有外城、內城、內外甕城、皇城、烽火臺、城牆馬面、祭壇等影響後世中國建城史的建築。四周30公里內還散落有十幾座拱衛的衛星城遺址。符合“築城以衛君,建郭以守民”的中國建城思想。

二里頭遺址距今3800—3600年,遺址面積300萬平米,據說為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的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四十多年,並未發現城牆遺址,而有環壕。

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紋飾、玉鉞、牙璋等器物明顯繼承了石峁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尤其是二里頭遺址引以為豪的“綠松龍”,明顯繼承了石峁遺址的“石刻龍”。

所以石峁遺址的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對於一些地方宣傳的自己是“夏朝國都”的說法,帶來巨大挑戰,所以引來被某些地區汙衊石峁遺址是草原遊牧民族的都城,呵呵,草原遊牧民族能建造這種巨大先進的城嗎?遊牧民族不遊牧了定居了?所謂中原王朝的都城不如一個更古老的遊牧民族先進?











親爹親爹


一、從斷代看,石峁遺址早於二里頭,且使用壽命長於二里頭。

由於石峁是石城,石牆中插入大量木頭以起到“拉筋”的加固作用,這就是後世文獻《營造法式》記載的“紝木”,這為碳十四測年提供了絕好的材料,據北京大學吳小紅教授研究團隊對石峁皇城臺牆體內嵌紝木、骨頭、木炭等數十個樣品進行的碳十四年代測定,測年結果顯示,皇城臺的建造和早期使用年代在2200BC-1900BC之間,皇城臺廢棄的年代不晚於1500BC 。也就是說,石峁古城僅核心區域的皇城臺的使用年限就長達約700年。按夏商周年表,石峁在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即已開始建造,比二里頭遺址一期還早400多年。

二里頭遺址測年幾經修正,最終經碳十四測得的絕對年代落在1750BC-1530BC之間,前後共計約220年,在這220年中又分四期(平均每期約50年),其中一期起步、二期發展、三期繁榮、四期衰落,而四期已被二里崗(商)文化所取代(有爭議,有學者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認為三、四期均已進入商代)。

從時間上看,石峁比二里頭早400多年,但是兩處遺址文化均在1500BC相繼衰落或廢棄使用。(難道都與商代夏有關?)

二、石峁有城牆、二里頭無城牆,且石峁規模比二里頭大。

石峁遺址面積約425萬平方米,二里頭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石峁在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面積中是規模最大的一個。石峁遺址城內含有一套包含城牆、馬面、角臺在內的完整防禦體系,還發現祭壇、祭祀遺蹟以及大型夯土基址、池苑等重要遺存。城內密集分佈著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遺蹟。 其中石峁城址大體量的建築全是用石頭堆積而成,推算總用石料12.5萬立方米,在中國考古上絕無僅有(言及此,不禁感慨華夏有幸終於有一處這麼大規模的石料建築遺址得以保存)。發掘表明,石峁的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體量最龐大、結構最複雜、形制最規整的城門遺蹟,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中國古代在城門外加築甕城始於唐代。石峁甕城,首次將中國最早的甕城實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後。“馬面”最早出現在有實物證據的漢代城牆上,石峁城址至少發現10多處馬面遺蹟,將中國的城防史和城建史中這種附屬設施的年代,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藏玉於石”是石峁遺址又一特殊的現象。上古時期文獻所記載的“玉門瑤臺”實物竟然見之於石峁古城。

研究還發現,規模宏大的東門址的門道方向並非正東,而是呈東偏北約31度,恰恰朝向夏至日出的方位,表明石峁人已經擁有了完善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掌握了觀象授時及農耕稼穡等天文曆法知識。

關於城牆問題,比二里頭早的石峁有城牆,被認為是堯舜之都的陶寺也有城牆,比二里頭晚的殷墟也發現有城牆,但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夏中晚期都城的二里頭卻沒有城牆,難道驕奢淫逸和腐敗的夏桀知道建築用玉修建“玉門瑤臺”,卻不知修城牆保護自己,只有短小的宮牆(院牆?)來抵擋商人的進攻?

三、石峁在黃河中游地區的強勢地位及影響

二里頭發展進入到三期的繁榮鼎盛時期雖然只有短短數十年,但被譽為它所處時代的“廣域王權國家”。那麼石峁呢?石峁不但是它所處龍山晚期至夏代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城址,而且也是包括比它晚的二里頭時代規模最大的城址。調查發現,在石峁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範圍內,共有十多個小的古城遺址,面積從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不等。這意味著:石峁並不是一座孤城,而是眾星捧月,由多個小“衛星城”拱衛的史前“巨無霸”。不僅如此,考古證實,陶寺遺址受到來自石峁文化的影響,包括政治報復、軍事佔領和文化征服,而其中陶寺晚期人可能是“從犯”。石峁集團對於陶寺的征服,意味著石峁集團對於運城鹽池的直接控制。因此,石峁堪稱是黃河中游橫跨晉陝高原的“霸主”。石峁文化無疑是當時北方地區的中心。套用許宏的理論,石峁是黃河中游北方地區的“廣域王權國家”。而石峁在北方“稱霸”時二里頭文化尚未誕生,那麼問題來了,究竟誰是“最早中國”?

四、石峁玉器(牙璋)與二里頭的關係

石峁最早是以玉器聞名天下。新中國建立後,隨著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以來神木石峁遺址調查資料的相繼刊佈,人們逐漸開始重新檢視海外各學術機構和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玉,將許多重要藏品特別是風格獨特的墨綠色牙璋類器物的產地追溯到了石峁遺址。大英博物館、科隆遠東博物館、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白鶴美術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機構都收藏有出土於石峁遺址的牙璋或風格類似的器物。有學者甚至認為海外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牙璋類玉器,都源於這一地區。石峁玉器成為世界範圍內關注的焦點。我們知道,根據史書記載,夏王朝是中國最早王朝,牙璋被公認為夏王朝核心玉禮器。距今4100年前,牙璋在九州範圍內的大範圍突然出現,很可能標誌著夏王朝的建立。大約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公元前2300年前),燕遼地區紅山文化與小河沿文化、江浙地區良渚文化、兩湖地區石家河文化相繼衰落,各地方文明發展進程發生了轉折,以陝西、山西、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此時,東北和東南地區玉器工業已經走向衰落,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玉器工業在吸收和繼承了北方、南方、東方地區玉文化的基礎上,開始崛起,並迅速進入鼎盛時期。該地區的玉器主要以牙璋、戈、刀、圭、各類斧鉞等兵器儀仗類以及壁(或環、瑗)、琮祭祀類為特色,形成了鄧淑萍先生稱之為的華西系玉器。華西系玉器為夏商王朝玉文化的直接來源。目前,華西系玉器包含了石峁類玉器、清涼寺類玉器、陶寺類玉器以及齊家文化類玉器。 

  歷年來,石峁遺址曾出土成百上千件高質量玉器,製作精細,器類主要有長條型、寬扁型刀,弧刀、平刃鉞及牙璋、戈、圭、璇璣、璜、琮、人面形雕像等,尤其是數量較多的、質量上乘的墨玉質牙璋最有特點,成為華西系玉器的重要組成分。 石峁王國晚期牙璋出現大型化,有龍形扉牙,最長的可達到約50cm,石峁牙璋再由西向東(南)傳至二里頭遺址文化區(在距今約3700-3600年前後),承石峁王國的影響,二里頭牙璋呈現巨大化,已成為成熟禮器,折射國家政治制度的存在。石峁、花地嘴、二里頭等遺址出土的牙璋,關係密切。其中鄭州鞏義花地嘴的牙璋與石峁文化也有非常明顯的類似用色和造型。花地嘴遺址C14檢測的時間晚於1900年(與石峁遺址早期使用年限下限相合),這表明,花地嘴遺址的這些因素不少應視為是來自石峁文化區域。

五、石峁石雕圖案是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真正源頭。

對於石峁發掘出來的大批龍、虎、牛、及人面和神面等石雕,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石峁是源於中原仰韶文化又面向歐亞的具有強烈北方氣息的文化。既有仰韶傳統又受到海岱山東、良渚文化因素影響。同時石峁文化對中原有強烈影響,石峁石雕圖像為商周青銅器紋飾找到了真正源頭。

六、石峁人種及生態環境

考古工作者從石峁城後陽灣採集的7例人骨遺骸檢測表明,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從石峁外城東門外祭祀坑出土人骨採集104例14-56歲遺骸,以及寨峁採集鑑定,上述多組採集樣本檢測結果均一致,石峁遺址地區古代居民(包括正常死亡與非正常死亡)無疑是古華北類型大家庭一員。

考古證實,4000年前的石峁地區是有草林水域的溼潤氣候地帶,並且石峁城旁邊就有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流經。

七、結語

中國考古學經歷了從誕生之初的尋找中國文化起源,到重建中國古史的嬗變過程,而每一次學術建設都是在一系列重大發現的基礎上展開的。進入21世紀以來,重大發現仍迭出不窮。自2011年以來,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更是公認的“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氣勢磅礴的石城,新異而又似曾相識的石雕,砌入牆中的玉器,象徵王權的祭祀禮器牙璋……促使學界鄭重思考西北地區在中國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從復旦大學金力團隊近期發表在國際自然學刊的研究成果看,證實了現代漢語從漢藏語系分離出古漢語,並起源於北方陝甘青寧等西北地區,這是源於上古中國境內西北地區人口增長和遷徙)。石峁遺址雖然2012年才開始正式發掘,但在2018年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總結中,與良渚、陶寺、二里頭一同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2019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對於規模龐大的石峁遺址來說,考古發掘才剛開始。相信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石峁將會給世人帶來更多的驚喜。











面對面睡著你還想我


二里頭己經萬年以上了,石峁不過5000年,這符合黃帝從新鄭到洛陽,最終到到陝北,葬在陝北的路線,天下文明新鄭出


道遠且險121


石峁城遺址陶寺遺址以及二里頭文化是有繼承性的,都是華夏民族的遺蹟,有人把石峁城說成是遊牧民族的,如果不是日本的槍手就是美國人的槍手。四千年前,中國還沒有出現遊牧部落,三千五百年後,在河西走廊一帶有遊牧部落。


太興真人


許多人分不清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華夏文明是歷經夏商周到漢文明延續下去的,中華文明是中國境內各地文明的統稱。比如良渚文明,出現的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擴張到呢,因此是中華文明。


伊洛川373


石茆遺址,蘆山峁遺址,山西陶寺,他們的考古發現,打實了黃河河套地區,作為黃帝,堯帝以及他們的祖先的主要活動區,中國探源工程取得巨大進步。


蘇御_yyl180773803


看兩張圖,國家文物局的表態。

一個已經發掘了六十多年,被建議博物館名稱不含有“夏都”二字,自己卻強行加上;一個剛剛發掘了六年,就被批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明確提出“歸納和總結其在中華文明起源地位和作用”。

著什麼急呢,對吧?時間會證明一切。




歷史的河流


河南的造假和做舊堪稱舉世無雙,所以二里頭弄出些東西很正常。另外就是中國考古界的話語權問題,在這方面河南專家又可以欺世盜名的堵人家嘴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證。

陝西神木的考古發現意義重大,最直接的就是年代的確認,這地方比河南二里頭要早很多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河南的專家十分惱火也很正常,畢竟這是一件讓他們晃範兒的事情。下不來臺、丟不起人也是沒辦法,不光彩的事兒幹多了總是要遭報應的。


土牛大哥


石卯遺址和二里頭夏都遺址是有些文物很像像,主要原因是石卯和二里頭同屬炎黃子孫,都是河南新鄭黃帝有熊部落的後代!他們的先人在河南新鄭有熊部落學到很多本領,如車轍,養蠶繅絲等等!其中的一隻遊走至西北黃土高原,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建立了石峁古城!而另外一支開創了最早的中國:“建立了夏朝”,二里頭就是夏晚期都城遺址!因此石峁遺址和二里頭是同根,同祖,同源,都是河南人黃帝的後代,兩遺址出土文物高度相似實屬正常!!


平秦滅楚


從最新的石峁考古文物發現中,石雕紋飾與後來商周青銅紋飾有很多相似處,考古專家認為應該是有相當密切關係的,而且石峁大量的玉璋等玉器也與後來的二里頭商周等中國其它地區玉璋玉器有類同之處,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顯示,以石峁遺存為代表的陝北地區龍山文化與後來形成的華夏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傳承關係!也說明徐中舒,沈長雲等教授論證黃帝、周出自陝北地區是非常有可能的,最起碼也應是華夏文明重要來源地,所以從現在出土一些文物相似度看,石峁與二里頭等文化也是應有一定關聯的。隨著石峁考古的進展,相信會有更多的驚喜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